《四库全书》:中国文化的文献宝库

文化慢慢聊 2024-06-03 10:15:47

《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丛书之一,其编修工作始于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历时十年才完成初稿。该项目以纪昀、陆锡熊、孙士毅担任总纂官,陆费墀为总校官,并聘请了包括汉学大师戴震、史学大师邵晋涵在内的400余名学者参与编修工作。此外,项目还招募了近4000名抄写人员,集结了大量才华横溢的学者共同参与,体现了“康乾盛世”在文化领域的辉煌成就。

《四库全书》收录书籍达3460种,总计79000卷,约36000册,内容广泛涵盖了六个主要领域。

第一类是内府本,包括了原先珍藏于皇宫中的传统刻本与抄本。第二类是大典本,这类书籍来源于《永乐大典》中所辑录的珍贵逸书,共计385种。第三种是采进本,这些是从全国各个省份积极征集和搜寻而来的书籍,总数为12054种。第四类是敕撰本,指的是在清朝时期编纂的各种官方书籍。第五类是晋献本,这是响应乾隆皇帝的号召,由当时藏书家捐献的书籍。最后一类是通行本,这些是市面上流通的、广泛流传的书籍。这些分类体现了中国古籍收藏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四库全书》是一部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编纂的巨型图书,每部分包含若干类别。具体而言,经部涵盖了包括易、书、诗等在内的10个类别;史部则包含正史、编年、纪事本末等15个类别;子部涉及儒家、兵家、法家等14个类别;集部则包括了楚辞、别集、总集等5个类别。此外,全书还收录了来自朝鲜、越南、日本及欧洲传教士的作品。

该书共抄录了七份,其中四份分别存放在北京文渊阁、圆明园文渊阁、奉天故宫文溯阁和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合称“内廷四阁”;其余三份则藏于镇江文宗阁、扬州文汇阁和杭州西湖文澜阁,统称“江浙三阁”。乾隆皇帝亲自精选了473种书籍,共计19930卷,编制成《四库全书势要》。同时,还编写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200卷,对收入的书籍以及未著录但存目的6819种书籍进行了提要形式的评介。在编纂过程中,清政府查禁了一批书籍,分为全毁和抽毁两种类型。尽管禁毁的书籍数量庞大,但未有准确统计。

由于近代中国战乱不断,七部《四库全书》中得以完整保存下来的仅有三部。文汇阁、文宗阁的藏本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毁损,文渊阁的藏本则在英法联军焚毁后所剩无几。尽管文澜阁所藏的部分也已散失,但经过补抄后基本得以恢复,然而已非原书。

在1948年,国民党政府将故宫博物院的一些珍贵藏品运往台湾时,将最为珍贵的文渊阁《四库全书》带往台湾省,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内。

1935年,商务印书馆根据文渊阁本,影印出版了《四库全书珍本》初集。此后,1969年至1975年,台北商务印书馆又陆续影印了《四库全书珍本》共12集。

《四库全书》的编纂并非完美无缺。在编纂过程中,清政府出于政治和文化的考量,对一些书籍进行了删改和窜改,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书籍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尽管存在这些瑕疵,《四库全书》仍以其宏大的规模和丰富的内容,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它不仅是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更是中国古代文献整理与传承的重要里程碑。

如今,《四库全书》已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它不仅是学术研究的重要资料库,更是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研究和利用《四库全书》,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1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