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水之盟是唐朝的崛起之战,而宋朝的澶渊之战,却是为了拖延时间

淑清谈历史 2023-03-10 23:04:22

全文共1477字,阅读时间约3分钟

突厥趁着唐太宗刚刚登基,还没有统一的时候,出兵攻打长安,太宗无奈之下,只能用障眼法拖延时间,李世民为了保住自己的基业,和突厥杀马立下了渭水之约,但随着大唐的崛起,朝廷的重臣们没有忘记自己的屈辱,最终还是将东突厥打了下来。

相比之下,宋军在寇准的指挥下,在澶州与辽的战争中占据了上风,可真宗却强行逼迫寇准与之签订契约,并且以战败之身为盟主,让北宋失去了斗志,最终沦陷。

由于统治阶层的不同,这两个协议的结果也是天壤之别,政治倾向的倾向会影响到国内的政治和军事发展。

在对付少数民族的问题上,大唐一直保持低调,等待机会,而宋朝却沉溺于用钱换来的和平,终有一日,钱到了无法填补的地步,无法满足另一方的胃口,那就得多花点钱。

国王的影响力

中国的封建社会,从秦朝确立了封建制度,到了封建社会的兴衰,都与皇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随着皇帝的权力越来越大,君王对一个国家的命运,也越来越有发言权,他的爱好和性格,也会影响到民众。在唐朝,李世民就是靠着玄武之变登上了皇帝宝座,他选择了最优秀的人才,发誓要让大唐成为最强大的国家。

在这场突如其来的危机面前,退让只是权宜之计,归根结底还是要韬光养晦,伺机东山再起,知耻而后勇。

而北宋,从太祖开始,就一直在打压武将,避免战争,而到了中后期,只要有银子,绝对不会使用武力,所以北宋在北边的压迫下,也是奉承有加,想要以和平的方式,签订契约。

别看宋朝的军力很强,但实际上宋军内部的叛乱却是数不胜数,但宋朝为了控制内乱,宁愿自废武功,也不愿意出兵镇压,如此恶性循环,导致了宋军的实力越来越弱。

政策趋向

渭水之战后,大唐知耻而后勇,在太宗的领导下,君臣齐心协力,奋发图强,很快就积累了大量的人口,使得大唐国力空前强大,在军事上更上一层楼,一举将东突厥击溃,开创了一个盛世。

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唐代在中国历史上进行了一次重大变革,创造了多项先河,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今在国外盛行的“唐人街”,便是大唐鼎盛的最佳例子。

而在北宋,宋真宗登基之后,面对辽国的压力,他也是忍气吞声,最终还是在寇准的建议下,亲自出马。

皇帝亲自到前线督战,宋军士气大涨,很快就占据了上风,而真宗又急于求和,错过了先发制人的机会。一方在签订契约之后,积极发展,准备复仇。

而另外一方,则是因为签订了盟约之后,一直处于被动备战状态,沉浸在安逸的氛围中,重文轻武,宋军很难发挥出最大的战力,事实上,宋朝的禁军虽然也不弱,但文臣执掌军队,内部利益冲突,导致战斗力的形成受到很大的限制。

形势的变化

当然,对于自己的国家来说,掌握敌人的行踪也是非常重要的,大唐之所以能够攻破东突厥的防线,就是因为他们发现了自己的内乱,所以才会将所有的突厥人都打回了自己的地盘。

而军事威慑依然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先决条件,唐朝在军事部署上做到了知己知彼,从而取得了胜利。而北宋方面,在定下了澶渊之盟之后,却是一蹶不振,没有抓紧时间整顿军队,而是沉浸在了所谓的“效力”之中。

用岁钱换取太平,却忘了居安思危,好不容易才维持了一百多年的太平盛世,却被宋军彻底败坏,金军轻而易举地将北宋覆灭。

渭水之盟和澶渊之盟,都是中原与北方各大部落之间的和平协议,但后来两国的战略却截然相反,导致了截然不同的结果,大唐一直在积攒力量,想要一举将东突厥击溃,而北宋却因为失去了这个绝佳的机会,一直在求和,导致战力大减,最后被灭国。

君王的立场决定着一个王朝的走向,而政治的基调则是一个国家的命运,在这个千变万化的武器时代,一个人若是忘记了安全,就会被历史所铭记。

参考文献:《唐书》

0 阅读:36
评论列表
  • 2023-04-01 12:46

    唐朝渭水之盟是担心步隋朝后尘,等稳定再出征,宋朝的是满清仿照唐朝渭水之盟虚构,宋朝没有步隋朝后尘顾虑

  • 2023-03-11 21:59

    小编这么喜欢对比你干嘛不用唐朝《清水之盟》和宋朝《澶渊之盟》作对比了?还有你怎么就肯定澶渊之战宋军只是小优在往后大鹿死谁手就不好说了。像《渭水之盟》优势在突厥,为何同意拿钱走人?难道把不知道打下长安能得到更多。突厥人和宋真宗都不是傻子,都知道继续死磕下去不但什么都得不到,搞不好全军覆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