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中非合作的“误读”,亟需破解

中国新闻周刊 2024-09-10 21:29:10

9月6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落下帷幕。这次峰会的巨大成功,一方面折射出中非关系的蓬勃生命力,另一方面也表明中国在对非合作方面走出了一条独特的互利共赢之路。这条路不仅对非洲有益,也对中国有益,更对国际社会探索更可持续的对非合作有益。

但不可否认,不论是国内还是国际上,对中非合作的误解、误读一直都存在。一定程度上,这影响了中非合作的持续深化。在当前背景下,理性客观地认识和理解中非友好合作的内容、性质等,变得格外迫切和必要。权宜之计还是命运与共?中非之间持续而热烈的互动,尤其是中非政治关系持续升温,及至此次峰会中非关系整体升级为新时代全天候命运共同体等,这一系列成就的取得,却引发一些西方媒体的质疑。中非关系为什么这样好?它们给出的回答是,因为中国加大对非洲国家拉拢,花钱买通非洲。那么,到底该怎么看中非合作的性质,是权宜之计还是命运与共?回答这一问题,我们需要回到历史,时间是最好的证明。习近平主席指出:“中非关系不是一天就发展起来的,更不是什么人赐予的,而是双方风雨同舟、患难与共,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这句话旗帜鲜明地阐明中非关系的友好性质,是对中非相互“利用论”的最好批判。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面对着非洲争取民族独立的残酷斗争,中国不遗余力地给予最大的支持。刚刚获得独立的新中国,将非洲国家的独立事业视为自己的事业。那一段岁月里,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与非洲国家领袖的亲切互动,常常成为中非关系的热点。进入21世纪,根据非方提议,中非共同成立了中非合作论坛,推动双边合作迈上新台阶。24年来,在中非合作论坛的助推下,中非关系完成了从“新型伙伴关系”到“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再到“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直到“新时代全天候命运共同体” 的四级跳,成就了国际关系史上国家间关系发展的一段佳话。“新时代全天候命运共同体”的定义,意味着中非已经是命运共同体。而且,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非还将携手构建更高水平的命运共同体。更进一步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和非洲已经成为榜样和示范。当前,“中非命运共同体”理念得到非洲国家领导人和人民的高度认可,成为中非人民对话的共有话语。能与53个非洲国家建立战略关系,可谓是中国持续耕耘对非友好合作的最好收获。中非友好合作,是中非双方基于共同的历史遭遇、共同的发展任务、共同的战略利益做出的战略选择,绝不是权宜之计和一时之需。携手推进现代化事业,也将为中非命运共同体注入全新内涵。

9月2日,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新闻中心开始运行,为中外记者提供广播电视、图片、会议资讯等服务。记者在综合服务台与机器人“小柒”交流。摄影/本刊记者 富田单向援助还是互利共赢?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自身也面临着较为艰巨的改革发展任务,尤其在实现共同富裕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中国对非洲的投资和援助,是基于自身利益和能力,既不存在“打肿脸充胖子”的行为,更不存在“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情况。从国际对非合作来讲,根据经合组织(OECD)发布的数据,2022年经合组织国家向非洲提供的官方发展援助达到535亿美元。2023年,在OECD国家中,官方发展援助占国民总收入(GNI)的比重从2010年的0.31%达到2023年的0.37%。应当说,提高官方发展援助的资金和占比,已经逐步成为发达国家的共识和责任。此次峰会上,中国承诺未来三年向非洲提供800亿元人民币各类援助,平均下来一年大概267亿人民币。应该说,这是一个量力而行的承诺。当然,中国不是一个发达国家,拿经合组织与中国对比,对中国并不公平,但它可以称为国际对非发展支持的一个基本参照。一方面,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也曾接受国际援助。另一方面,中国的对外援助往往具有管理成本低、实施效果好等特点,虽然援助金额看上去没有一些西方发达国家那么大,但实际效果却很好,这也是非洲国家对中国援助充满期待的重要原因。除了各类援助,中国承诺的2100亿元人民币信贷资金额度和推动中国企业对非投资不少于700亿元人民币,更是基于市场化原则的互利合作。这2800亿元资金承诺背后是中国政府和非洲国家政府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通过各类制度框架和政策供给,让中非双方都从中获益。这背后反映的是中非高度的合作意愿、共识,以及成熟的制度框架对中非合作的巨大推动作用。支持中国企业对非投资700亿元人民币,其实是为中国企业开拓非洲市场提供资金保障,为企业开辟非洲市场保驾护航。2100亿元的信贷资金额度,也是具体落实到特定项目中的,这些项目既能为非洲创造发展机会和就业,也能为中国企业开拓市场创造可能。比如,在基建领域,通过为中国企业提供资金,使其能参与非洲国家基建的设计、承建和运营等,既为中国企业谋利,也为非洲带来实在好处。还要说明的是,在中非合作论坛的机制保障和支持下,中国企业在非洲落地生根,也和中国企业家吃苦耐劳、善于拓展海外市场有紧密关联。这些都是中非合作的独特优势。换句话说,中非合作走到现在,规模大、程度深,如果不是互利共赢,这条路绝对走不通。因此,面对外界的质疑和误读,我们要保持定力,并积极应对,避免对非工作大局受到冲击和影响,避免中国企业在非洲的投资受到实质性的影响。

2023年1月,中企承建的乌干达首个商业石油开发项目启动。图/视觉中国

“债务陷阱”还是发展机遇?在中非合作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一些欧美舆论先后抛出中国在非洲搞“新殖民主义”和中非合作导致非洲陷入“债务陷阱”等论调,这其实是“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崩溃论”的变种。那么中非合作到底是“陷阱”还是机遇呢?或者说,债务陷阱到底是否或部分反映了客观事实呢?首先,在非洲国家的债务总额中,中国占比很少。因此,说中国使非洲陷入“债务陷阱”,是站不住脚的。近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的《2023年国际债务统计》数据显示,非洲外债中,商业债券和多边债务占非洲外债总额的66%,中国从来不是非洲的主要债权方。反倒是近年来,西方国家过早将非洲推向全球资本市场,由此导致非洲国家过度举债,也造成目前非洲的外债比例极高。非洲国家2013年至2019年发行的十年期欧洲债券息票率为4%—10%,长期债券较少。在较高利率和还款期限短的双重影响下,第一个偿债高峰在2023年至2025年到来,可以说美国等西方国家直接将非洲推进了“债务陷阱”。其次,中非合作为非洲带来了推动现代化的基础能力。基础设施不足是制约非洲长期发展的瓶颈之一,也是很多欧美国家长期不愿意涉足的领域。一方面,非洲国家融资能力有限,而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借债投资,因此很多欧美国家担忧会深陷其中而不愿冒险,他们的开发性银行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另一方面,基础设施建设本是一件苦差事,投资回报速度慢,性价比也不高,远不如投资非洲资本市场来钱快。在这种背景下,中非在共建“一带一路”的带动下,合作开展了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目前,中国企业已在非洲各国累计参与新建和改造铁路超过1万公里、公路近10万公里、桥梁近千座、港口近百个、输变电线路6.6万公里、骨干通信网络15万公里。这有力支撑了非洲的基础设施建设。中非大规模的基建合作中,也出现了少数项目盈利周期长,部分国家还债出现问题等。另一方面,中国虽然不是非洲国家债务的主要责任方,但始终积极通过多双边渠道帮助非洲减缓偿债压力,包括在G20缓债倡议下参与对赞比亚等国的个案债务处理,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免除17个非洲国家截至2021年底对华到期的无息贷款业务。中国对非洲减缓债务,完全是从支持非洲长期发展考虑出发所作出的努力,体现了真实亲诚的对非政策理念和正确的义利观。最后,基础设施的资产价值会随着非洲发展逐渐体现,不能因一时的困难而否定。中非共建“一带一路”为非洲国家建设了一大批谁也带不走但对经济发展有长期推动力的基础设施,改善了非洲大陆的经济发展初始条件。当前的关键是,如何进一步利用好这些基础设施,围绕这些基建布局产业发展,最大化地利用好交通、能源等基建带来的增长潜能,而不是将原罪归结为基础设施建设。以蒙内铁路为例,截至2024年5月底,铁路累计发送旅客1286.9万人次、货物3286.7万吨。据肯尼亚铁路局估算,蒙内铁路项目对肯尼亚国内生产总值贡献率超过2%。对于想要实现现代化的非洲国家而言,他们太需要一些能够着眼长远的基础设施。只有这样,非洲的工业化和现代化才能真正起步。从突破制约非洲长期发展瓶颈的角度看,中非合作更是给非洲带来重大机遇,为实现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2023年8月,中企承建的津巴布韦旺吉火电站扩容项目投产。图/视觉中国

礼轻情意轻还是礼重情意重?非洲大陆对于中国到底意味着什么,这是一个重大的战略问题。对于这一重大问题,国内外亦有很多分歧。到底该如何看待非洲大陆对中国的战略重要性以及非洲国家对中国的战略支持呢?更进一步说,非洲大陆对中国真的有那么重要吗?在这一问题上,笔者倾向于接受这样一种观点,非洲对中国的战略重要性与中国对非洲的战略重要性具有某种对等性。非洲国家对中国的支持和机遇,可谓“礼重情义重”。首先,非洲国家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对中国的支持,并不是理所当然的,或者说并非仅仅是利益驱动的结果。近年来,在美国对华打压遏制加剧的背景下,中国在国际斗争中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在众多热点议题上,非洲国家普遍给予中国坚定支持,甚至一些与中国合作规模并不大的国家,也纷纷支持中国立场。其次,非洲市场带给中国的巨大机遇,并不是可有可无的。看待非洲的发展,一定要看趋势看长远。从长期看,非洲大陆是最具增长潜能的市场,非洲市场对中国的价值会越来越大。当前,非洲处于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正朝着非盟《2063年议程》描绘的美好愿景加速前进,全力建设和平、团结、繁荣、自强的新非洲。尽管遭遇这样或那样的挑战,但拥有庞大人口资源、自然资源的非洲大陆,一旦能找到一条正确的现代化道路,其发展前景是不可限量的。目前,非洲正加速自贸区建设。非洲大陆自贸区旨在降低关税、消除贸易壁垒,促进区域内贸易和投资发展,实现商品、服务、资金在非洲大陆的自由流动,形成一个覆盖13亿人、2.3万亿美元规模的大市场。非洲广大的市场前景,已获得国际社会的一致重视,很多欧美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纷纷加大对非投入。中国重视和培育非洲市场潜力,无论国际环境如何变化,中国对非洲的投入始终保持在高水平,这也奠定了今天中国在非洲的优势地位。展望未来,中国还应始终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看待非洲市场,拓展中非合作。最后,非洲国家对中国理念的认同和认可,是中国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塑造力、感召力的重要一环。因为同样的被殖民统治及追求民族独立的历史遭遇,同样的追求发展和人民幸福的艰难探索,同样的对于世界多极化的苦苦追求和对于自身文化复兴的强烈愿望,中国和非洲在如何认识自己、如何认识这个世界的重大根本性问题上有着众多共识。此次峰会发表的宣言,全面反映了非洲国家对中国理念的高度认可,以及对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框架下,与中国合作的强烈愿望。中国也将非洲视为世界文明重要的一极,将与非洲的文明互鉴提升到全新的战略高度,这体现了中非高度的文明自信和战略互信。从上述意义上看,如果非洲国家通过与中国的交流互鉴和务实合作真正实现现代化,那么,中国理念、中国方案的普遍性和正当性将获得前所未有的彰显。(作者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发展中国家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作者:马汉智编辑:徐方清

0 阅读:46

中国新闻周刊

简介:每天真诚推送犀利观点+深度报道+暖心好文+有趣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