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几十人的游击队是怎样发展成为新四军主力团的?

皖北一隐士 2024-07-14 13:54:32

抗战时期,皖东北出了个家喻户晓的人物,这个人就是孙象涵。孙老生前曾深情地回忆,他们一支小游击队成长为新四军九旅二十五团的战斗经历。

晚年孙象涵

1938年5月中旬,徐州会战接近尾声,国军向西南撤退。孙象涵带领民众一面为国军带路、送伤员,一面收集国军遗弃的枪支弹药,组织了一支几十人的游击队。后来,还有4名国军士兵,携带一挺机枪和三支步枪自愿参加游击队,留在敌后抗日。

游击队缺少武器,正巧桃山集火车站的铁路警察群龙无首,想投降日寇。孙象涵派人出面,用50块大洋收买了他们的7支长枪和3支短枪。正式打出彭(徐州)南游击队的旗号。

周围的爱国青年纷纷加入,队伍发展到100多人。这支游击队编为三个中队,由薛玉标、李学智、亢为德任中队长。

队伍壮大了,不少人没有武器。这年7月,有群众报信说,孤山煤矿矿警队有可能降日。游击队收缴了矿警队埋藏起来的一二十支枪。

7月末,中共萧县工委派人与游击队取得联系。彭南游击队被编为人民抗日义勇队第二总队(团)第十八大队(连),取得了萧县党的领导。不久,按工委指示,十八大队与十七大队会合,成立了二总队三支队(营),孙象涵为支队长兼十八大队队长。

十八大队在官桥集,消灭了驻桃山火车站鬼子4人。缴获三八式步枪4支,日式王八盒子手枪(南部十四年式)1支及弹药物资。

11月19日,新庄传来枪声,原来是我大队派人带民工从奎河以东运来十几担子弹(收购民间子弹),不巧与日军遭遇。鬼子死一人,伤数人。民工牺牲4人,还有几人受伤,其余人突围而出。可是放在牛草屋的一万多发子弹,被鬼子放火烧爆掉,十分痛惜。

三八式步枪

12月底,中共湖西区委为增强与充实主力部队,把活动在萧县的十七、十八、十九、二十大队,还有宿县的三个游击大队补充到八路军苏鲁豫支队。

1939年2月,孙象涵率部回到陇海路南,重新组建人民抗日义勇队第二总队,编为三个营,向津浦路东活动。经过两个月的艰苦行军和奋战,东进部队在萧(县)、宿(县)、铜(山县)、灵(壁县)11个区击溃匪伪势力,动员组织群众组建抗日武装。

另外,东进队收集电台、电线、电话机等物资器材(徐州会战时国军遗弃)。除部队自用外,上交苏鲁豫支队。部队东进时,只有300多人,西返时发展到600多人。留在路东的扩军人员继续组织游击武装。

西返后,部队整编为苏鲁豫支队游击七大队。编入八路军战斗疗到,佩带八路军臂章。七大队下辖3个营,营辖4个连。1940年9月,中央军委决定:陇海路以南、津浦路以东、淮河以北的部队,统一编为八路军第五纵队。黄克诚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孙象涵任第三支队副司令员兼七团团长。

1941年1月,国民党发动了“皖南事变”。中共中央命令刘少奇、陈毅同志重建新四军军部,统一整编在华中地区活动的八路军、新四军。第五纵队第三支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三师第九旅(后改为四师建制),七团改编为第二十五团。

1月21日,九旅宣布成立,并誓师返回皖东北地区。至此,由萧、宿、铜边组建的十八大队,历经战斗锻炼,已经发展成为主力部队,担负起抗击日寇的野战任务,转战南北,远离了哺育成长的萧、宿、铜、灵地区。

0 阅读:5

皖北一隐士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