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格”录取姜萍不靠谱

小镇做题专家 2024-06-16 19:43:09

说到姜萍,在国际数学大赛上取得了超乎寻常的佳绩,很多人认为北大,清华,浙大等等学校应该“破格”录取姜萍,甚至有人说美国某某大学发来了录取函,这些恐怕是空穴来风的意淫吧!“破格”不是什么好事,一方面对正规录取的学子不公平,二来容易滋生“录取”腐败,三则考试取得佳绩并不能完全作为能力出众或日后成为大师的标准,“破格”完全没有必要。所以大家还是别去攻击浙大,用至高的道德标准(重视人才)去判断好点吧!

有很多民国大师“破格”录取的谣言,有必要证实一下,大家也可以从中获得一些启发。钱钟书、吴晗、钱伟长、闻一多等等,网上流传着他们大学“破格”录取的故事很多。的确,当时大学招生制度十分灵活,除每年一度新生招生考试以外,还有以转学、借读等形式进入清华北大的学生。然而,这些大师被录取的时候并未“破格”,相反,他们的录取过程其实很符合清华北大招生规范。

以钱钟书为例,钱钟书1929年被清华录取,传说他当年入学考试数学只考了15分。而钱钟书回忆是:“我数学考得不及格,但国文及英文还可以,为此事当时校长罗家伦还特地召我至校长室谈话,蒙他特准而入学。我并向罗家伦弯腰鞠躬申谢。”1929年清华大学一年级新生录取标准如下:总平均分40分以上,国文、英文、算学三门平均40分以上。1929年《国立清华大学历年招考大学本科学生录取标准》对部分科目有最低分限制:“国文要求不低于45分,英文要求不低于45分,算学要求不低于5分即可。”由此来看数学15分并非低分,哪有什么“破格”一说。

再说钱伟长。根据钱伟长回忆,他“数理化和英文基础很差,在苏州高中补了不少,但究竟不如按部就班那样学得透彻明白。在考大学中只有文史尚过得去,数理化英文很没有把握”。而在投考大学过程中,他“以文史等学科补足了理科的不足,幸得进入大学,闯过了第一关”。钱伟长回忆说:“我是1931年考进清华大学的,在入学考试中,由于历史和国文考了个满分,虽然数学、物理成绩很差,还是因名列前茅而被录取。”这样看,何来“破格”录取的说法。由此可见民国大学并非存在“破格”录取的说法,只是当时的英语、数学、物理等科基础教育薄弱从而导致这些大家们分数普遍较低,而我们用现代基础教育的标准去衡量成了“破格”录取。这些大师如果接受现在的基础教育,他们会是什么成绩?所谓的“破格”,大部分是由于人们对民国时高等教育的情况了解不够,将当下的教育制度投射到历史时代而导致的。

1 阅读:50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