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尼赫鲁对亲信说:中国对印度政策是‘只叫不咬’,大胆地干

热情的小狐狸 2024-05-23 21:24:57

印度,这位中国边陲的重要邻邦,至今尚未与中华解决陆上界线之争。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当中国尚寻和平之道以解中印边境纷争时,印度却不期然加速战事之备。

1962年秋,从十月翻卷至十一月,印度不顾一切对中国发起了激烈的军事冲突。

中国边防军队在无奈之下,展开了正当的自卫反击。

此役除了军事碰撞,揭示了政治与外交的错综复杂,其影响远超过战场上的云烟。

1961年尼赫鲁对亲信说:中国对印度政策是‘只叫不咬’,大胆地干

非法边界,狼子野心

在1950至1958年间,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印度共和国之间的外交关系初步形成,孕育出“印地秦尼巴依巴依(印中亲如兄弟)”的深厚友谊。

这一时期,两国的互动充满了外交的温暖春风,似乎前途一片光明。

然而,尽管表面上波澜不惊,中印之间的根本矛盾却并未随着友好外交关系的建立而烟消云散。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政府便坚持一个明确的外交原则:边界问题应通过和平谈判解决,追求双方的友好共识,而非诉诸武力。

在这种谈判中,中国代表团展现了极高的政治智慧和外交谨慎,既尊重历史的深厚背景,也考虑到现实的复杂性,力求在保持边界现状的前提下,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达成必要的调整。

尽管中印两国的边界从未得到正式的界定,但两国人民在长期的和平共处过程中,根据各自的行政管辖,已逐渐形成了一条基于习惯和传统的边界线。

然而,历史的阴影仍然笼罩着这段边界。

在英国统治印度的时期,英方不断侵蚀中国西藏地区的领土,这一历史遗留问题使得中印边界争议一直未能彻底平息。

特别是边界东段的所谓“麦克马洪线”,其由英国探险家在为印度进行地图测绘时随意划定,并以英国外交官亨利·麦克马洪爵士的名字命名。

这一线条未经中国政府同意,属于非法划定,由此也被中国历代政府坚决不予承认。

印度独立后,其首任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继承了英国的扩张主义遗风。

在中印边界问题上,尼赫鲁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扩张政策,企图在南亚地区实现其“大印度联邦”的宏伟蓝图。

尤其在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的关键时刻,印度政府不仅未能提供任何建设性的支持,反而竭力阻挠中国政府的和平努力,这一行为深深地影响了两国间的政治信任,为后来的边界冲突埋下了伏笔。

一忍再忍,一让再让

在1957年的风雨莽莽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始在遥远的阿克赛钦地区修筑新藏公路,这条公路预期将为偏远地区带来未来的发展与繁荣。

在工程初期,印度政府对此并未表现出任何的异议,似乎对这一地区的归属毫无疑问。

然而,随着公路的逐渐成型,印度方面突然变卦,声称阿克赛钦地区属于印度领土,且斩钉截铁地指责中国“侵占了印度领土”。

印度总理尼赫鲁更是无理要求中国交出约12.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这一面积相当于一个福建省。

面对如此荒谬的要求,中国政府立场坚定,予以拒绝。

然而印度不仅未能接受这一决定,反而采取了更为激进的“前进政策”,试图通过武力单方面改变已然形成的边界现状,导致了一系列血腥冲突。

1959年,在东段边界,印度军队蓄意越过所谓的“麦克马洪线”,先后于4月25日占领朗久,随后在4月28日侵占了塔马,到了8月13日又强占兼则马尼(沙则)。

在这些地区,印军不仅建立了军事哨所,还在8月25日无端挑起了朗久事件,对我国驻朗久附近的工作队进行了无情的枪击。

当我方部队予以还击,造成印军2人毙命后,印方余部仓皇逃窜。

在西段,1959年10月20日,印军3人非法越境至空喀山口进行侦察,被我边防巡逻队发现并扣押。

次日,60余名印军越境围攻我巡逻队,双方发生激烈冲突,造成双方互有伤亡。

我国在击毙印军9人、俘获7名后,余部印军狼狈逃窜。这一事件被称为“空喀山口事件”。

此后,印度政府不仅未有收手,反而以此为借口,在联合国大会上借讨论“西藏问题”之机,对中国进行无端的诬蔑。

从1961年至1962年9月,印度军队在西段边境先后建立了43个侵据点,侵占了我国领土约4000平方公里。

这些据点,有的与我军哨所相距仅几米,有的甚至建在我军哨所的后侧,严重威胁我军的战略安全。

针对印度当局的步步紧逼,中国政府始终从维护亚洲地区和平及友好睦邻关系的高度出发,一再忍让,坚持以和平方式解决边界争端的原则。

毛主席甚至提议,为了缓解紧张局势,中印双方可以各从实际控制线后撤20公里,搁置争议,以示诚意。然而,这一建议并未得到印方的积极响应。

在崇山峻岭之巅的西藏和新疆地区,中国的边防部队肩负着和平守护者的重任,实行一套严格的行为准则,以维护边境的平静与秩序。

在距离实际控制线30公里内,他们遵循着不开枪、不巡逻、不平叛、不打猎的原则;而在20公里范围内,更是严禁打靶、演习、爆破等活动。

这一系列措施彰显了中国政府对和平的坚持和边境冲突缓和的诚意。

面对边境挑衅和滋事的印军,中国边防部队展现出极高的克制和专业素养。

他们在首次遇到侵犯者时,总是先行警告,劝说对方后退,以言辞解决而非武力。

当这种人道主义的初步劝阻措施无效时,按照国际惯例,边防部队会解除侵犯者的武装,进行必要的说服工作,以确保双方能平和解决冲突。

待到问题解决后,他们甚至将武器返还给对方,让其安全离去。这一系列的操作不仅是对和平的追求,也是对国际法和人道主义精神的尊重。

然而,这些善意与克制的措施在印方眼中却被曲解为软弱可欺。

印度总理尼赫鲁在与他的亲信、国防部长梅农以及印军参谋局长考尔中将的私密会谈中,竟公然评价中国的边境政策为“只叫不咬”,暗示印军可以肆无忌惮地行动。

尼赫鲁的这种评价不仅忽略了中国对和平与稳定的真正承诺,也严重低估了中国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决心。

打就要打出威风

1962年10月2日,印度总理尼赫鲁公然宣称,将动用军事力量对抗中国。

这一言论后,印军在西段边境集结了5600多人,在东段则调集了逾1.6万士兵。

到了10月10日上午,印军侵犯中国西藏的扯东地区,越过克节朗河上游,对中国守军发起了突袭。

仅四日后,印度国防部长梅农誓言将与中国决战至最后一兵一弹,并亲赴边境的提斯浦尔城指挥作战。

这些情报传至北京后,引起了毛主席的深思与不安,几夜难眠。

周恩来见状,即指派负责中印边界问题的副部长雷英夫及防突小组研究对策。

他们分析认为,印度屡次挑衅的主因包括五点:

首先,印度继承英国的扩张政策,不愿放弃对西藏的野心;

其次,印度误判国际局势对其有利,尤其是美国的支持;

第三,印度渴望在南亚称霸;

第四,国内经济停滞与社会问题促使印度政府通过边境冲突转移国内不满;

最后,印度低估了中国的军事实力,认为中国正忙于东南及中苏边界,无力西顾。

得知毛主席倾向于反击,西藏与新疆的边防部队紧急进入战备状态,迅速制定作战方案。他们明白,未来冲突若无果断应对,印方的挑衅将永无止境。

1962年10月6日,总参谋部迅速传达中共中央和毛主席的决策:若印军挑起战端,我军必须果断反击,深入西藏和西线同步作战,目标不仅是打退,更要打得痛快淋漓。

十月中旬,北京香山双清别墅举行了一场关键的中央军委会议,专题讨论中印边界问题。毛主席开场便直言不讳:长期的中印边界纠纷原本希望通过和平谈判解决,但尼赫鲁拒绝协商,频繁集结军力,逼迫我们走向战争。

他接着提出,如何应战及战后展望需集思广益。

毛主席之后邀请陈毅部长介绍中印外交进展和历史背景。

毛主席在陈毅发言后感慨地补充道:两国交战,实属不幸。

他引用历史和文化交流,提到唐僧取经和陈玄奖的故事,来表达对印度文明的敬意,但强调当前战事的必要性。

他明确指出,战争目标是要打得有理、有利、有节,力求尼赫鲁回到谈判桌。

随后,杨成武汇报了印军在边界的最新动态,会议决定加强西藏和新疆的边防部队战备。

毛主席在会议尾声提出,尽管国际局势可能使中国相对孤立,但只要我们在前线坚持战斗,就能占据主动。

他坚定地说,与其跪着生,不如站着死,想要我们死,也不那么容易。

这一仗,我们不打则已,打就要打出威风,起码要保持 30年的和平。

伟人之见,大国胸怀

在那个霜降渐浓的10月,北风带着战事的严寒吹过高原。

1962年10月16日,中央军委针对印军悍然越过“麦克马洪线”并在中国领土内挑起明火,作出了坚决的反应:

为抑制印军的嚣张气焰和侵略行径,必须彻底歼灭所有侵略部队,西线也要进行相应的协同作战。

随后的10月17日,一纸《歼灭人侵印军的作战命令》下达,如岚风前的警钟,预告了即将到来的风暴。

10月20日,随着印军在中印边界的东西两段再次发起新的大规模武装进攻,中国边防部队奋不顾身地展开了自卫反击。

在西段,中国军队痛快淋漓地清除了印军在中国境内非法设立的43个侵略据点;而在东段,印军在克节朗、达旺等地的企图也被迅速挫败。

至10月24日,中国政府发表声明,再次提出以和平方式解决边界问题的建议,但不幸的是,印度政府对此置若罔闻。

11月中旬,印军未知悔改,再次在边境地区向中国发起了新的军事侵袭。

从11月16日至21日,中国边防部队在西山口、邦迪拉、瓦弄、班公洛、里米金等地区展开了凶猛的反击。

在这一系列战役中,中国军队不仅击退了印军,还一路推进至非法“麦克马洪线”以南,接近传统习惯线的地区,将印军精锐部队打得溃不成军。

经过一个月的激烈战斗,中国军队在西段完全清除了所有印军侵略据点,东段也进占至“麦线”以南的传统习惯线附近。

在这场较量中,中国军队全歼了印军的三个旅,基本歼灭了另外三个旅,并部分消灭了五个旅的部队。

此外,俘虏了印军七旅的旅长季·普·达尔维准将,击毙了印军第六十旅的旅长霍希尔·辛格准将,总计消灭了8900余名侵略者。

战场上还缴获了300余门火炮、5架飞机、10辆坦克、400辆汽车以及6300余支各种枪械,还有大量的其他武器弹药和军用物资。

尽管我军也付出了2400余人的伤亡,这场战争却震撼了整个印度,迫使尼赫鲁总理慌忙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

一场以正义之师对抗侵略者的战争,展示了中国军队的勇猛和坚韧,也再次印证了和平与尊严不可侵犯的国家理念。

而当1962年的秋风将最后一片落叶带离枝头时,中国政府却在中印边界冲突中采取了一步令世界惊讶的策略。

11月21日,中国政府声明,自22日起,中国边防部队将在中印边境全线主动停火,并开始有序后撤。

从12月1日起,中国军队更是按照高度的战略考量,决定回撤至1959年11月7日双方实际控制线我侧20公里以内的位置。

随后,中国政府更是展现出超乎寻常的大国风范,将战时缴获的印军人员、武器和装备一概归还给印方。

这一举动,大出印度及国际社会的预料,引起了一片赞誉之声,世界舆论普遍给予高度评价。

这场中印边境之战,不仅是一场军事行动的展示,更是一场政治智慧的较量。

毛主席将这场战争描述为一场“军事政治仗”,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一场“政治军事仗”。

在这场战争中,印度虽然声称捉获了许多中国俘虏,但在国际舞台上却未能提出任何确凿的证据。

这场战斗不仅确保了中印边境的短期和平,毛主席更是预见其将至少维持十年的边境稳定。

在多个不同的场合,毛主席对这次战争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

他认为,通过这一仗,中国不仅在军事上获得了胜利,更在国际政治舞台上赢得了尊重和道义上的支持。

外国舆论也普遍称赞中国这一战打得不仅漂亮,而且充满了大国的慷慨与胸怀。

这一切,充分展示了中国在危机中运筹帷幄的能力,以及在国际事务中处理复杂冲突的成熟与智慧。

历史的长河最终证明了毛主席的预见不虚,这场战争确实为中印边境带来了长达十年的稳定,让两国人民在此期间远离战争的阴影,享受和平的喘息。

参考资料:

朱有志主编;乌东峰,王国宇著. 毛泽东时代 下[M]. 2014

毛泽东说1962年中印之战是“政治军事仗” 瞿定国

4 阅读:1266

热情的小狐狸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