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独子孙科:1949年未跟随蒋介石去台湾,他后来过得如何?

白菜历史 2022-07-23 13:32:47

常言道:“龙生龙,凤生凤”,英雄的子女必然也是英雄,即便没能像父辈那样家喻户晓,但也继承父辈之志,有所作为。而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个名为孙科的人物,就有些鲜为人知了。

他的父亲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可父亲的光辉并没有传承到他的身上,但作为孙中山先生之子,曾跟随父亲有过一段革命事业的他,在瞬息万变的时局中,从未得以平静。

在国内时局动荡,国民党战败逃离大陆时,身为国民党高官的孙科却没有跟蒋介石一起前往台湾,这是为何?作为一代伟人的儿子,他经历过什么时代的磨难呢?不如让我们从他本身开始了解,这位伟人之子的一生。

“国父”独子

“国父”孙中山先生一共有过三个妻子,但却只有孙科一个儿子。孙科是原配夫人卢慕贞所生,中山先生对这个独子也有很高的期望。但彼时的孙中山先生正在为中国的革命事业殚精竭力,为了让孙科不要受到影响,能够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下成长和学习,孙中山先生将孙科送到了美国夏威夷檀香山。

在那里,孙科和祖母一起相依为命,父子二人常常通过信件交流,而孙中山先生即便再忙,也会抽出时间来关心儿子孙科的学业成绩,教导他不仅要注重学业,在日常还要通过阅读来开阔自己的视野。孙科也没有让父亲失望,在学习方面严于律己,从不让人费心。

孙科在檀香山读完了中学,1907年,十六岁的他走上了和父亲一样的革命道路,加入了孙中山先生成立的“同盟会”,得知此事的孙中山先生颇为欣慰,只觉后继有人。

之后凭借优异的成绩,孙科考入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大学毕业后,孙科又在哥伦比亚大学进修了的法学博士,面对美国方面开出了优厚条件,孙科在婉拒之后选择了回国。

作为孙中山先生独子,孙科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在国内都备受关注,但除了优异的成绩,他在革命事业上并没有什么出色的成绩。也许是因为父亲的光辉太盛,这让人们对孙科的期望值跟着拉得太满了,当发觉他的普通时,才难免失望,二十六岁的孙科没能成为一个优秀的革命家。

上阵父子兵,即便在革命事业上并无成就,但孙科本身是一个十分有才干的年轻人,回国之后孙科选择跟随父亲做事,此时的中华民国由孙中山先生坐镇,正处于稳定的发展阶段,孙科便在孙中山先生的安排下成了他的秘书。

可后来,孙科的处事方式和一系列行为让孙中山先生逐渐看清了自己这个儿子绝非大用之才。

不堪重用

孙科在大帅府担任秘书时,除了辅佐孙中山先生处理日常事务外,还利用了自己的闲暇时间翻译外国名著,出版让国人能够阅读,了解先进思想和文学。在政治方面,孙中山先生确实没有为孙科开过绿灯,但作为领袖之子,他已经比旁人接触到的人脉和资源多太多了。

1921年,左派代表廖仲恺、胡汉明的强烈推荐孙科担任广州市市长一职,孙中山先生觉得孙科缺少足够的经验和历练,对此并不赞同,但廖仲恺、胡汉民二人纷纷为其担保,在这二人的全力支持下,孙科成为了广州市的第一任市长,在任职期间,有功亦有过。

当时国民革命军在外征战,这个筹备物资和粮饷的任务交给了孙科,可孙科却没有对此事足够重视,由于他不妥当地处理,财政和后勤两方出现了问题,无法协调,粮草和军饷没能按规定时间完成筹备。当胡汉民被派去广州政府提运粮草和军饷时,孙科为了拖延时间,直接将手令丢到了一旁,没有搭理胡汉民。

胡汉民跑去一趟却什么也没带回来,孙中山先生将人叫了过去询问其中缘由,胡汉民为了掩盖孙科之过,随便说了个理由想要蒙混过关,而跟随胡汉民一同前往的副官将此事的经过原原本本的讲给了孙中山先生,孙中山先生听完大怒,让人立刻将孙科叫来,当着众人的面狠狠的训斥了一番。

本以为孙科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没成想他以为是胡汉民打了他的小报告,心怀怨恨,离开大帅府后,直接跟胡汉民争吵了起来,胡汉民也气他不识好歹,好心当成驴肝肺。两人一来一往,闹到了大打出手的地步。

孙中山先生的怒火尚未平息,看到孙科和胡汉民打架的部下赶忙来报告,这一下火上浇油,孙中山先生拿着枪赶了过去,气的拿枪指着孙科的脑袋,想要将他一枪毙了。还是其他人慌忙拦住孙中山先生,孙科才没有命丧当场。

此事之后,更加坚定了孙中山先生对他“不堪大用”的评价。孙科此人和其父的差距非一星半点儿,他的处事和胸襟已经决定了他在革命事业上不会取得很大的成就。

孙科毕竟是个高材生,不会为人处世不假,但他脑袋里的先进知识对中国的建设是非常有用的,在任广州市长期间,他也为广州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他都有哪些成就呢?

孙科之功

孙科没有孙中山先生的雄韬武略,但延续了他的政治理念,担任广州市长后,孙科根据当时的广州民情,制定了一条新的《土地登记及征税条例》,这份条例将广州的城市税收作为了主要税种,并结合征收“土地增加税”,大大减少了广州城市内的商业投机现象。

这个想法是基于孙中山先生提出的,“平均地权,节制资本”的思想,衍生而来。除了这项条例的修订,由孙科所编撰的一本《都市规划论》,是第一个提出中国建设新城市的概念,对中国的早期建设具有一定的影响。

孙科不是一个优秀的革命家,但他对中国早期革命所作的贡献是不能忽视的。中国的铁路建设也在他的大力推动得到了发展。

孙中山先生一直想要推进中国的铁路建设,“要想富,先修路”,这句奔小康的名言在这里同样适用。

孙中山先生见识过西方国家的铁路建设,深感交通的便利对经济的巨大推动,于是从1891年起,孙中山先生便不断地向执政的政府提出大力发展铁路建设的想法,但由于当时的中国国情,孙中山先生的想法并没有得到实施。

孙科深知父亲对铁路建设的执着,在任南京国民政府铁路部长之后,孙科抓住了这个机会,开始规划全国性的铁路建设。彼时孙中山先生已经逝世,国内局面混乱,铁路管理内部也因为长期不够重视而 。

孙科上任后便提出了“统一管理,会计独立”的管理方针,在这种艰难的局面下,筹钱开展新铁路的建设。在为革命事业而奋斗,为国家未来而拼搏这一方面,孙科并不逊色于他人,而且他擅长于将理论和思想付诸行动,对我国的铁路建设有突出贡献。

但他的政治思想和国民党的掌权人蒋介石有很大出入,两人在共事期间曾多次产生矛盾,而这些矛盾也随着时局的发展和必要的站队变得越来越明显。其实早在孙中山先生去世时,两人日后的敌对关系就已经显露出来。

与蒋的矛盾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在北京因病去世,按理说孙科作为他的独子,应该接手管理孙中山先生的政治遗产,但孙科的政治影响实在是太小了,众人都觉得他难当此大任。

而此时孙中山先生的学生蒋介石却拥有这样领导的能力,再加上蒋介石为自己造的势,他便顺理成章地接手了国民政府的决议权。

虽然被蒋介石半路截胡,但孙科凭借父亲的光环,在国民党内部也拥有自己的势力,但他变来变去的政治立场让这些追随者也是甚为头疼,他和蒋介石的关系也因此时好时坏。

国民党内部分为左、右两派,以蒋介石、汪精卫为代表人物,在1927年,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战争时,孙科和汪精卫联合在一起,共同对抗蒋介石成立的国民党南京政府,势要和蒋介石斗个你死我亡。谁料第二年,他却改变了立场,加入蒋介石的南京政府,和他共谋“反革命”。

长时间的相处共事让二人对彼此的意见越来越大,孙科后来更是直接跑到广州,自己成立了“国民政府”,造成国民党的再分裂。两人之间的分分合合堪称一场连续剧,孙科的政治生涯也因此打上了“善变”的标签。

孙蒋两人对彼此的评价都十分一般,直到1949年,国民党战败,失去了争夺的本源,蒋介石摈弃前嫌,邀孙科一起共赴台湾,令他没想到的是,孙科拒绝了他的邀请。

孙科认为,蒋介石绝非好相与的人,他们之前诸多矛盾,自己跟着他去了台湾必然事事受限于人,所以他放弃了随国民党大军前往台湾,之后只身去了香港。

孙科在国民党政府任职期间,虽然位置不低,但从未借此存私,因此,脱离了国民党后,没有了固定的经济来源,他在香港的生活过得并不好。在香港过不下去之后,孙科带着妻儿远走他乡,来到美国,定居长达16年。

年事已高又没有积蓄的孙科在美国靠着女儿赡养,他每日读书看报,遛弯散步,和周遭最平凡的老人们一样,在那里,没有人知道,坐在长椅上拿着报纸打瞌睡的老翁,曾是中国“国父”之子。

蒋介石在得知孙科在美国的清贫日子后,再次提出了将他接来台湾的邀请,这一次,孙科决定带着一家老小前往台湾,此时的他已经75岁了,无论蒋介石所图为何,他都不慎在意了。这两个年轻时针分相对的人,老了反而沆瀣一气起来。孙科来到台湾后,重新加入了国民党,并居要职,多次发言拥护蒋介石,最后在台湾病逝,享年83岁。

结语:

孙科的出身决定了他的革命道路,但抛开出身,他其实不太适合这条路,不够坚定的革命信念和飘忽不定的政治立场都是他为人诟病的原因。他的本身起点太高了,在没有足够能力的情况下,参与到了中国一系列的重大变局之中,却没能够找到自己的政治方向。如果生在和平时代,他也许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学者,但生不逢时,他的性格注定了他的革命事业不会有太大成就。即便是现在来看,他前后对蒋介石的拥护,仍具有很大的争议性。

0 阅读:691

白菜历史

简介:拨开历史迷雾,还原历史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