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是个大义凛然的人,他是绝对不会向元国屈服的,为什么会选择帮助自己的弟弟向元国屈服

超爱旅游 2023-05-25 08:49:45

文天祥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民族英雄,著名的抗元英雄。

而文天祥的“抗元名臣”这个称号,更是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

他身为南宋第一宰相,在元军势如破竹,势如破竹的情况下,在千钧一发之际,他自知无力回天,率领大军驰援,四处奔波。战败被擒,在重赏之下,宁死不屈,为了大宋而战。

不但如此,文天祥还是个秀才,他还为后人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词,比如《正气歌》。尤其是他于1279年路过零丁洋时,写下了一首《过零丁洋》,其中有一首“人生在世,有一颗赤子之心”,被无数人津津乐道。

时至今日,他的一片赤诚,乃至整个人,都达到了文天祥所期望的“照汗青”的境界。文天祥是历史上牺牲精神最为杰出的典范。

很少有人知道,历史上最有名的殉道者文天祥,居然有一对兄妹,文璧和文璋,投靠了杀害他自己的仇敌,并向其效忠;文天祥不但提前得知了这件事,更是欣然接受了自己的哥哥投降!

怎么回事?他可是以与元国为己任的,怎么会同意自己的兄弟投降?

(图片)文天祥

“文家三个人,感情很好”

文天祥生于吉州庐陵县淳化乡的富田村,是在南宋理宗端平三年(1236年)的5月2日出生的。后来,他还有三个兄弟姐妹。他的三个哥哥,一个叫文璧,一个叫文廷孙,一个叫文章,文廷孙死得很早。

文天祥,文璧,文璋仨人,在少年时期,就是在一块儿读到长大的。宝佑四年(一二五六年),二十一岁的文天祥成为第一名,他的名字叫“文王”。但也正是这一年,文天祥之父文仪在临安病死,他只得返回故里,继续守着官府。守成之时,他的两个哥哥也都考上了进士。

作为一个进士,文天祥的事业一开始是很不顺利的。至靖定三年(1262年)1月,他方获任命为中书省尚书。当年5月,他的兄弟文璧又被调到新昌县任职。

宋恭帝“德佑元年”(1275年),元兵“过河”时,文天祥已40多岁,还在知赣州。他奉命出征赣州,为了这件事,他请求派自己的弟弟文璧去当帮手,于是就有了“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局面。

那年5月,文家的奶奶死于赣州。由于哥哥不能回国,文璧甘做儿子,陪伴着妈妈,并护送棺木返回家乡。没过多久,清政府又派文璧到广东惠州任职。文璧担心元兵再向南方进犯,于是将文天祥的母亲、妹妹及妻子儿女等都迁往惠州。自元军兵锋打到广东以来,三个人都在抗击元军的第一线上,温家上下都在战火之中,吃尽了苦头。

文天祥是在宋祥兴元年(1278年)12月于海丰五灵山被捉的。第二年2月6日,宋、元两国在邙山海发生了一场战争,南宋覆灭。

自那一日开始,曾经为了大宋而浴血奋战的温氏三人,就再也没有了忠诚之人。

“为什么文天祥会同意他的哥哥投降?”

到了大宋覆灭之时,文氏三兄弟,文天祥早已被擒,而文璧与文璋两兄弟,却是身在惠州,正处于生死存亡之际。

实际上,不外乎三种:一种是殉国,一种是逃跑,一种是投降。问题在于,大宋君死国亡,陆沈之地,已经没有了为国而死的人;想要逃出去,更是难上加难,因为他们要带着一大群女人,想要逃出去,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为了确保文氏一脉的安危,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投降。

元朝至元16年(1279年)秋天,他终于醒悟过来,与他的兄弟文璋一道,从惠州攻入元朝。文璧文璋两兄弟投降,文天祥却被押往了元都。

文璧和文璋投降后,也不愿意在元朝做官,于是在那年冬天,他们带着全家老小,从广东返回家乡,准备安度余生。但是,在后来的几年里,元朝曾数次颁布诏令,要求温璧赴大都参拜。

文璧无可奈何,只得在明元十七年(一二八○年)的五月份,赴大都。直到第二年开春,他才被调到了临江路的都督和知县。

文璧到达大都之时,文天祥尚在大都牢中,他兄弟二人投靠敌人之事,他早已知晓。

文天祥和文璧这一次来到大都,住在同一个城市,一年多来,两人虽然没有相见,但互传东西,互致书信。

这一刻,文天祥会如何看待自己的两个兄弟向敌人投降?文天祥于西元十八年(1281年)1月1日,出狱后,致文璧之子兼继子《批付男升子》一书中,表明了态度:

“我虽是预备将军,却也要为国家而死。你的父亲,你的舅舅,你的母亲,你的整个身体,都是用来祭祀的。只有孝顺,才能做到自己想做的事情。”

而文天祥本人,更是大宋王朝的宠儿,是大宋王朝对抗元朝的佼佼者。如果不能为大宋效命,那么,他就没有脸去见那些死去的皇帝,没有脸去见那些死去的百姓,更没有脸去见自己的信仰。

文璧和文璋的情况和文天祥不同。他们在宋代有着各自的位置和影响。身为边陲之地的官员,在大宋真正覆灭之时,自然也有牺牲的权利。但现在大宋灭亡,再也没有复兴的希望,即便是用整个文家的生命去牺牲,去死,也没有任何意义。

为了保住文家,也为了文家的血脉,他们不得不臣服。

“做哥哥的,做哥哥的,为什么不能做哥哥的?”

古往今来,在文氏兄弟“一死一活”和“一死一死”这两个问题上,读书人持不同的态度。

夸奖哥哥,贬低弟弟,这是最常见的说法。在元代,曾有一首诗歌对文璧进行了嘲弄:

江南相约好西山,兄弟亦难为兄弟亦难为;

只恨有梅似愁,南方偏温暖北方偏冷。

文天祥的“文山”和“文溪”两个字,其中的“溪山”就是两个人的名字。其中“南枝”和“北枝”两个字,亦是用来形容这两个字,正如文天祥所说:“大江之上,皆有梅花独好,莫有枝之北方,枝之南方。”而一个“寒”,一个“暖”,则代表着两个人,一个死,一个死,一个死。

甚至乾隆皇帝也曾出面斥责:“儿子不知道哥哥的最终接任,所以应该在下面才能见到哥哥。”到了现代,人们谈起这件事,往往会用“叛徒”之类的字眼来形容。

不过,即便如此,也有人对此持肯定态度。和文璧同期的刘岳申,曾为文璧题写过一篇碑文:“皇帝混沌一地,一族有一位忠心的臣子,只有两位先生和宰相。”朋友赵彬亦曰:“文山君之苦,与之相提并论;文熙先生的家世,也是文氏的庶人。……故文溪之所为,在时合德,在道义上有忠义,在心里没有负罪感。”

是啊,既然已经决定了,那么,做哥哥的,就做哥哥的。

文天祥的字迹

其实,自从文璧被贬为元婴以来,他对自己的国家,对自己的家人,都是忠心耿耿。

于国:曾任临江路总管,广东司事,宣慰使广西总管,为恢复元气,救济南宋余孽,“念及广民之患,故能救百姓于危难之中,必竭诚为之”。

余氏:力图购得温家的祖宅,修建宗祠,供祖宗供奉;他为文天祥修建了一座祠堂,想尽办法找到了文天祥的太太欧阳太太,使她在老家乡终成眷属;他广泛地搜集和出版了文天祥的著作;他替他哥哥文璋打理辞掉了官职,过起了归隐生活;他从广东将妈妈的棺木送回老家安葬;他将远在大都的大姐温懿孙一家接到了自己的家乡,并将自己一生的精力,都用在了照顾二姐温淑孙的身上。“家中无一日粮,身上无一物,无论远近,都要尽其所能。来自四面八方的人,都想要离开。”

然而,他却要背负“叛徒”的罪名。

活着比死亡容易。

文天祥之死,一时虽有痛楚,但一了百了,却是比较简单的,也可流芳百世,为人表率;文璧的生活,是一种煎熬,要背负骂声,要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这是一种无法理解的煎熬。

数千年后,我明白了,文天祥为什么会同意他的哥哥投降敌人。

0 阅读:3

超爱旅游

简介:感谢您的关注,欢迎点赞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