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交通的辉煌历史—宋代时期的交通(三)

曼寒聊历史 2023-08-13 15:48:01

文|史料不极

编辑|史料不极

文章字数约1900字

阅读时长约4min

960年,赵匡胤推翻后周政权,建立了宋朝。宋朝立国后,实行了政治制度的改革,加强了政府的行政管理能力,交通与交通管理也走上了正轨。

辽、今、西夏的交通状况

辽的交通状况

北方契丹族首领耶律德光率军攻下开封后,举行即位大典,改国号为大辽。

其时辽国的疆土,北及大兴安岭和贝加尔湖,南及今北京、大同东胜一线,西抵河套,东到库页岛,含整个大东北与内外蒙及华北的一部分,地域相当辽阔。

大辽政权把这片土地划分为上京道、东京道、中京道、南京道、西京道5个行政区,辽境内的重要交通线就在五京的首府之间,其对外交往,主要是与五代十国和北宋的商使往还。

就陆路交通来说,辽政权吸收中原王朝的管理办法,在境内遍设驿站,实行半军事化管理。

辽的都城设在上京临潢府,辽的交通建设也是从这里开始的。临潢的城区建设,将街道和市肆结合起来,突破了中原街市分离制度,使城市交通面貌有很大改观。

上京至中京,有驿道相通,出临潢府40里为祖州,州城建筑与临潢相同,都是坐西朝东布局,横街四隅都有楼宇相对峙,下连市肆,也是街市结合。

中京大定府为辽中都,设立大同馆接待宋使,建朝天馆接待新罗使,建来宾馆接待西夏使。

金的交通情况

1115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称帝,建立金国,定都会宁府,后称上京。

在金统治的120年中,其陆路交通基本上沿袭前代,建立了以驿铺为主的驿道体制,由工部负责道路维修工作。

其行政区域,包括五京在内共有19路,范围相当于现今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等地。

在这些地区内的府、州、县均有道路可通,并形成了以五京(上京、东京、西京、北京、南京)为中心的道路网。

金自1153年迁都北京之后,交通重心由原来的会宁府转移到北京,所以对北京周围的道路维修十分重视。1164年,“命都门夹道重行植柳各百里”。

金统治末年,路政随国事日衰日渐陷于混乱、废驰状态。金南下进入中原占领了黄河中下游,而黄河屡屡泛滥成灾,南北大运河北段卫州至中都段也常常淤浅,因此,金政权对治理黄河水灾及疏浚大运河,搞内河漕运,是十分重视的。

对于山东、河北境内诸水,凡流入运河者都予以疏浚以通漕运。金政权继承了北宋的水利事业,发展了北方的内河交通。

在街道、河道、关津、馆驿的管理修方面,金政权都设有专职官吏负责。据《金史》记载:朝廷有都水监,“职掌川泽津梁舟楫河渠之事”,并制定和发布有关政令,“兼管勾沿河漕运”。

都水监下设街道司,负责管理“掌洒扫街道,修治沟渠”,有都巡河官掌视河道,修定堤堰,栽植榆柳。

由于黄河事大任重,都巡河官又分职为黄汴都巡河,漕甸都巡河,曹洛都巡河等,并责令沿河州县府路长官,兼负责河防事宜。

各路总管府都指挥使,要负责本路“巡捕盗贼,提控禁夜,纠察博徒,屠宰牛马”等事。

在潼关、居庸关、紫荆关、通会关、会安关、大庆关等关口,在孟津渡、三门津、集津等处,都设有关使、关令、提举、管勾、视察等官员或职役、主管关禁,掌管锁钥,稽察奸诈,在津渡处管理舟桥济渡事宜,修塌岸堤坝,预备防洪防决材料,纠察奸伪。

另外,还设有四方馆使,“掌提控诸路驿舍、驿马,并陈设器皿等事”。

这些职官吏役的设置及其职掌,在吸收宋、辽经验的基础上,经过金人自己的筛选组合,对后来的元政府影响很大。

西夏的交通情况

西夏是党项族人在西北地区建立的政权。1038年李元昊继位称帝,定国号大夏,先后占领了宋朝通往西北干线道路的瓜州、沙州、肃州等地。从此,西夏境域不断扩大,“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方二万余里”。

元昊的西夏政权仿照宋朝政府官制和兵制建立了一整套组织,路政也不例外,隶属工部,以都城兴庆府(兴庆)为中心,道路通至境内22个州及邻近的宋、辽、回、于、吐蕃等地区。

在河西地区,由兴庆府经凉州、甘州、肃州至沙州的道路最长。再由沙州起,往西可通至于(今新疆和田)、高昌、龟兹(今新疆库车)、拂森(东罗马及西亚地中海沿岸诸地)以及天竺(印度)等地。

宋、夏曾两次休战议和,对交通事业的发展起了良好的促进作用。第一次在1006年,双方确定在保安军(今陕西延安境内)等处设置榷场(即互市市场),进行各种货物交换和贸易。

宋境内生产的丝绸、布匹、香、药材和瓷器等分别换取西夏的驼、马、牛、羊、毛毡以及其他药材等,民间贸易很频繁,道路交通出现了繁忙景象。

第二次议和在1044年,西夏取消帝号,由宋册封为夏国王,宋政府每年给西夏大量物资,如绢75万匹,茶3万斤,并赠银7万两。

此外,重开边界榷场,进行商业贸易。从此,宋、夏结束了战争对立状态,全面恢复了道路交通。

0 阅读:50

曼寒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