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文龙死后不久,46岁袁崇焕凌迟身亡,崇祯:不杀他,大明就完了

远悦说过去 2024-07-14 03:52:31

1630年9月22日,46岁的袁崇焕死了。

作为大明朝的兵部尚书,镇守辽东的军事主官,袁崇焕死的很惨。崇祯判他凌迟,刽子手在他身上剐了3543刀,直至皮肉已尽,方才气绝身亡。

行刑时,围观百姓纷纷鼓掌喝彩,随着声声哀嚎,他们争先恐后的抢光了袁崇焕身上的肉。甚至,很多人还就着烧酒,生吃下肚。

可就在2年前,这位被他们吃进肚子里的“叛国贼”还是大明朝的军事天才,是守护辽东的“定海神针”,在百姓心中的威望,丝毫不亚于皇帝。

萨尔浒之战后,明军“畏金如虎”,胆颤心惊,无人敢出山海关。一介书生袁崇焕得知消息,只身赴难,孤守宁远城,让努尔哈赤含恨而终。

皇太极剑指帝都时,城内人心惶惶,诸将惊恐不已,又是袁崇焕千里奔袭,大挫清军锐气,挽救了大明帝国。

然而,如此功勋卓著的他,又为何会落得个凄惨而死的结局呢?让我们拨开层层云雾,以公正、客观的角度,品味这位明末奇才短暂的一生。

孤身一人入辽东

袁崇焕,广东东莞人。

袁崇焕的前半生,际遇不佳,仕途不顺,屡屡参加科举,却总是名落孙山。

1619年,36岁的袁崇焕时来运转,高中进士。不久后,他又被朝廷委任为邵武知县,虽是七品小官,却好歹入了皇家法眼。

当时,辽东局势危急。

在萨尔浒之战后,明军由攻转守,努尔哈赤纵横东北,如入无人之境,广宁失守,山海关危在旦夕。

更可怕的是,明军中的将领,竟无人敢挑大梁,直面八旗精锐。

正在朱由校苦思冥想时,袁崇焕站出来了。原来,本该来京述职的他,却孤身一人跑到山海关外,探查地形,绘制了详细的作战方略。

因此,在袁崇焕上书请求镇守山海关时,朱由校毫不犹豫的答应了他的请求。尽管,袁崇焕只是一一介书生,丝毫没有接触过军事。

当然,大明朝的文武官员们也对他进行了无情的嘲讽。可有人主动去“送死”,总比皇帝安排他们去要好。

不久后,袁崇焕带着朱由校拨给他的20万两白银,开赴关外。

然而,地形是死的,人却是活的。袁崇焕勘察了辽东地形,却忽略了人情世故。他的顶头上司王在晋对于“守卫宁远”的计划,并不赞同。

在他看来,要想守住山海关,应在八里铺修建防御工事。至于让袁崇焕念念不忘的宁远城,弃之也不可惜。

袁崇焕碰了一鼻子灰,在朱由校面前“吹的牛”,眼看就要无法实现了。

好在,袁崇焕的“恩人”孙承宗来到了山海关。他对袁崇焕的战略方针赞叹不已,当即点头同意。

由此,袁崇焕以宁远城为根基,步步蚕食后金占领的土地,削弱努尔哈赤的军事力量,向外延伸了200多里。

努尔哈赤的克星

辽东局势稳步向前,可帝师的朝堂却发生了“地震”。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不满足于控制东厂、锦衣卫,他们将魔爪伸向了辽东。

很快,孙承宗就被撤职查办,取而代之的则是魏忠贤的亲信,兵部侍郎高第。

高第虽在兵部供职,却对军事一窍不通。来到山海关后,高第当即下令明军收缩,将关外的一切土地、军事要塞全部放弃。

高第此举,无异于示敌以弱,引狼入室。袁崇焕据理力争,仍旧无济于事,万般无奈之下,袁崇焕只得抗命不尊,孤守宁远城。

1626年,高第“引来”了努尔哈赤。

诺大的辽东都已入了金人的口袋,作为“孤悬”关外的宁远城,则显得十分扎眼。努尔哈赤提兵13万,誓要拔掉袁崇焕这颗钉子。

然而,此时的宁远城,却只有不到一万守军。

敌我力量悬殊之大,在辽东战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可袁崇焕却恳请高第不要出兵救援,甚至,他还以“间谍罪”诛杀了吓破胆的逃兵。

很显然,袁崇焕不仅要打败努尔哈赤的进攻,他还要打出明军的血性。

事实上,八旗虽勇,可只强于野战,对于攻城则束手无策。袁崇焕视死如归,将士同心协力,努尔哈赤失去了心理优势,仅仅围困宁远城两天的时间,就下令撤军了。

宁远之战,是一场进攻方与防守方的不对等作战,战事也很小。明军人数虽处于劣势,可却居高临下,占据守城之利。

甚至,袁崇焕还手握红衣大炮、火铳等先进武器,面对骑马、砍杀的八旗骑兵,有很大的优势。

只是,明军已很久没有战胜过努尔哈赤了。他们“畏金如虎”,惶惶不可终日,早就失去了作战的勇气。

因此,在得知袁崇焕守住宁远城后,朱由校当即下旨升任他为辽东巡抚,激励明军,奋勇杀敌。

与此同时,努尔哈赤也在宁远之战后,抱恨身亡了。

纵然继位的皇太极卷土重来,誓要为父报仇,可仍在锦州遭到了袁崇焕的顽强阻击,大败而归。

可以说,此时的袁崇焕,已然登上了明军“首将”的位置。

然而,树大招风,袁崇焕的异军突起,让魏忠贤十分忌惮,他数次拉拢袁崇焕不成,就盗窃了他的功勋。

甚至,还想方设法的栽赃陷害,逼着袁崇焕不得不放弃经营多年的辽东,去职归乡。

擅杀毛文龙

1627年9月,袁崇焕走后没多久,魏忠贤的靠山朱由校死了。他的弟弟崇祯继位之初,就逼着魏忠贤上吊自尽,还将赋闲在家的袁崇焕,重新请了回来。

当时,袁崇焕的身份实现了三级跳。崇祯不仅委任他为兵部尚书,还兼管督察院。当然,最重要的是,他在辽东,总算是“一言堂”了。

地位上升的同时,袁崇焕的胆量也越来越肥了。

在面对崇祯的询问时,袁崇焕夸下海口:五年平辽。只是,当许誉卿私下询问他如何平辽时,袁崇焕却说出了令他震惊的话:

“小皇帝平辽心切,我不过是在安慰他而已。”

此话一出,许誉卿慌了,袁崇焕也意识到了危机。他深知,崇祯能以17岁之龄,不费吹灰之力扳倒权倾朝野的魏忠贤,足见他的英明,又岂能任由糊弄?

因此,袁崇焕疯狂“找补”。

他要人、要钱、要粮食,还要皇帝的绝对信任。

如此大手笔的囤积军事物资,这在古代任何时期,都是不允许的。可崇祯却偏偏满足了他的所有要求,就连尚方宝剑,也一并送给了袁崇焕。

1629年6月,回到辽东的袁崇焕没有想着怎么针对皇太极,反而登上了毛岛。

毛岛,因明将毛文龙镇守此处而赋名。

它处在满清的后方,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正因毛文龙的存在,努尔哈赤、皇太极多次出兵山海关,都未敢倾举国之力。

然而,袁崇焕却看毛文龙不顺眼。只是,毛文龙是崇祯亲封的辽东总兵官,位至左都督,虽不如袁崇焕地位显赫,却也算得上“封疆大吏”。

撤掉毛文龙的职,袁崇焕没有权力。因此,他要逼着毛文龙辞职,改派自己的心腹,接管毛岛。

不仅如此,在遭到毛文龙的拒绝后,袁崇焕竟杀心大起,悍然制造了毛文龙的“十二条”罪状,当众将他处死。

毛文龙死了,毛岛人心尽散,插入皇太极身后的一把利剑,就这么被袁崇焕亲手拔掉了。

三个月后,皇太极举兵南下。

没有了毛文龙的牵制,皇太极可以出的兵更多,走的更远。就在袁崇焕坐守关宁锦防线,静候皇太极的到来时,他却绕过长城,直奔大明帝都而去了。

京城人心惶惶,崇祯寝食难安,可袁崇焕却平静的如一潭死水。

凌迟处死

在皇太极的兵马抵达遵化时,袁崇焕方才派遣赵率教举兵出击。结果,仅仅一战,赵率教就战死沙场,明军尸骨无存。

于是,袁崇焕亲率辽东精锐,带着祖大寿和张弘谟,勤王救驾。

当时,崇祯对袁崇焕寄予厚望。他派遣孙承宗传谕袁崇焕,让他布防蓟州、顺义沿线,阻击皇太极,防止他兵临帝都城下。

然而,袁崇焕拒绝了。

他慢悠悠的跟在皇太极身后,眼睁睁的看着清军烧杀抢掠,向京师抵近。

显然,袁崇焕的战略意图是凭借北京城的高墙厚瓦,削弱八旗的战斗力,然后聚而歼之。可他却忘了,皇太极攻打的不是宁远城,而是大明帝都。

不久后,崇祯在帝都的城墙上,召见了刚刚抵达不久的袁崇焕。

然而,崇祯尚未追问袁崇焕为何不阻击皇太极时,他却抛出了一个炸雷:

“将士们追击清军许久了,人疲马乏,请陛下恩准进城休整。”

袁崇焕言罢,崇祯的脸都“绿了”。

自古以来,边军入都所带来的危害,不亚于敌寇入侵。袁崇焕不尊谕旨,私自带兵进抵帝都城下,已是重罪。

他还想入京休整,究竟意欲何为?

更让崇祯疑虑的是,在帝都之战时,八旗骑兵射出的羽箭,竟来源于辽东。

吹了一个牛,杀了一个人,抗了一次旨,袁崇焕在崇祯的心里,从军事天才,掉进了“叛国贼”的深渊。

1629年12月,袁崇焕的死期到了。

在崇祯的厉声斥责下,袁崇焕无言以对。他虽无谋反之心,更无通敌之意,可杀害毛文龙、射伤满桂的羽箭,却的确与他脱不了关系。

甚至,他的“五年平辽”计划,耗费了崇祯的太多心血。为了满足袁崇焕源源不断的需求,崇祯不得不广征赋税,巧立各种名目,收集钱粮,供血关宁锦防线。

也正因此,大明朝遍地狼烟,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这是一个“恶”的循环,而在崇祯眼里,这一切的起因,都是因为袁崇焕。

因此,他给了袁崇焕一个极其残忍的判罚:依律磔之。

寸磔,也就是凌迟处死。

袁崇焕死时,他的身体被剐了3543刀,京师的老百姓围而笑之,纷纷抢购他的肉。他的妻子、儿女也被流放三千里,受尽折磨。

可见,从上到下,对他的恨有多深。

当然了,袁崇焕一直是“懵”的,或许,袁崇焕到死都不明白,他为何会死。

0 阅读:65

远悦说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