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布衣诗人黄景仁最唯美的情诗

墨上花开文化 2024-05-30 02:45:44

提到“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诗,很多人都很耳熟能详,可是提到作者,大家不一定熟悉。他就是大清第一布衣天才诗人黄景仁,被人赞誉称为“清代李白”。

黄景仁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35岁。诗负盛名,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

黄景仁去世之前,曾给挚友洪亮吉寄去了一首绝笔诗《杂感》: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成为诗人此时心境和处境的写照。诗人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这首诗是诗人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深刻体悟。“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是该诗的名句,道出了古往今来读书人的辛酸。

黄景仁少年时即负诗名,一生奔波求学,期间曾寄宿在自己的姑母家中,与表妹青梅竹马互定终生。可是当他离开后,姑母却将表妹嫁做他人,多年以后,在表妹孩子的周岁宴上两人再次相逢,昔日海誓山盟的两人如今却再无机会。黄景仁感慨万千,作《绮怀》词条十六首,回想当初深情,追忆似水年华,抒发今夕之感慨。其中又以第十五首最为有名,堪称一曲令人闻之潸然泪下的千古绝恋,诗坛绝响。

绮怀

清 黄景仁

几回花下坐吹箫,银汉红墙入望遥。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缠绵思尽抽残茧,宛转心伤剥后蕉。

三五年时三五月,可怜杯酒不曾消。

首联“几回花下坐吹箫,银汉红墙入望遥”。明月相伴,花下吹箫,美好的相遇。但是这只是一个开始。那伊人所在的红墙虽然近在咫尺,却如天上的银汉一般遥遥而不可及。

当年,司马相如为得卓文君之心,谱写一曲《凤求凰》,抱得美人归。黄景仁为了向表妹求爱,曾经多少次坐在那花下吹箫。用箫声向表妹传达自己的心意,那时是那么浪漫。然而,现实的生活却留给他诸多的遗憾,这些年忍受了多少的痛苦煎熬,只能痴痴的想着那深困“红墙”的表妹,似在眼前,又似在那遥不可及的银河中,反正那高墙,这辈子都没有可能翻越。

本想已经过去就忘记了吧,没想到再次相逢心中泛起涟漪,往事一幕一幕浮现在眼前,不由得想起李商隐那句“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突然仿佛从好梦中惊醒,脱口而出:“似此星辰非昨夜 ,为谁风露立中宵”,那年那夜的星辰也如今夜一般,但却不是当年那温馨之夜,真是物似人非,只留黄景仁一人呆立风露中,这一切又是为了谁啊!

心知无用,依旧如此痴情,真是令人伤心。这句诗也成了整个《绮怀》十六首最有名、最脍炙人口的名句。是的,今夜已非昨夜,昨夜的星辰,是记录着花下吹箫的浪漫故事,而今夜的星辰,却只有陪伴自已这个伤心之人。诗人是清醒的,他知道往事不可能重现,而正是因为这种清醒,才使他陷入了更深的绝望。 诗人独立中庭,久久望月,一任夜晚的冷露打湿了自已的衣裳,打湿了自已的心灵。

曾经的恋情竟是如此刻骨铭心,缠绵的情思尽管已经被吐尽,可是自己却被情思包裹如同蚕蛹一般,心更是像被一层一层剥去的芭蕉叶子,只剩下那最中心的一点,感觉马上就要枯死掉了。所以“缠绵思尽抽残茧,宛转心伤剥后蕉”一联倾泻而出。这句可以和李商隐的《无题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相媲美。春蚕吐丝,将自已重重包裹,正如诗人自己,用重重思念将自己重重包围。春蚕吐丝尽头是茧,是死,红烛流泪的尽头是灰,是死。而死,自然是人世间最为绝望的结局了。“芭蕉”也是幽怨的意象,李商隐《代赠》诗有“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句。

尾联同首联呼应,三五年时三五之月,自然是“几回花下坐吹箫”的往昔,十五岁那年的中秋十五,明月团圆人亦成双,那是生命里最动人心魄的灿烂时光,而那杯幸福的美酒如今已成苦酒,余生自己将孤独地独饮,至死方休。

法国著名诗人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也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黄景仁的七言律诗《绮怀十六首之十五》,也正是因为这种绝望而更有了魅力。

(图片来源于网络)

0 阅读:13

墨上花开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