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民给解放军带路:离家十几年的哥哥在军中,说出名字大吃一惊

一堂过去 2024-05-29 12:45:12

阅读之前,麻烦您点一个“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期间,因为不熟悉路况,解放军们求助周边村子的村民,请求他们带路。

当时正是六纵队转战麻城之时,一位当地的向导小伙子带路带到下一个村子时,就说什么都不肯再走了:

“我家里还有位老母亲要照顾呢,只能送到这儿了。”那位小伙子告别战士们后转身就走,走了几步之后却突然折返回来,问道:“我有一个哥哥,18年前参加红军走了之后,再也没回来过,母亲这些年很牵挂他,想同各位打听一下。”

几位战士连连答应,问农民他哥叫什么名字?农民说出一个名字,听到这个名字战士们都都大吃一惊,他们连忙问了这位农民姓甚名谁,以及家庭住址,之后便急电司令部。

农民找的人是谁呢?他最后找到了吗?点个关注,一起看下去吧。

神秘的哥哥

这位农民说自己叫做陈锡礼,他的哥哥在大革命时期就去做了红军战士,一开始还能联系得上,后来就再也没来过家书。

陈锡礼哽咽着说,早几年,母亲一位哥哥在战场上牺牲了,日日以泪洗面,一直到了抗日战争时,家乡突然传来一份报纸,版头上是战斗团769团击毁日军24架战斗机,一村民拿着报纸激动地指给陈母看:“这个娃儿长得好像你家谱庆哦!”

陈母盯着报纸看了良久,哽咽道:“是谱庆......这就是我家谱庆啊......”娃儿还活着,陈母难掩喜悦,她多方打听消息,终于寄出了一份家书,只要带到769团,就能交到儿子手上了。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陈母在漫长的等待之后,收到了儿子寄来的回信:“不孝子在外做些小生意,等形势安定了一定回乡探望母亲。”没想到这一等就等了十八年。

听到陈锡礼的讲述之后,战士们们连忙将这个消息报给了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部,这天早上,3纵司令员正在处理手头的公务,突然接到了6纵政委打来的电话,电话中说“老陈啊,你母亲找你找得可辛苦了,她现在马上到你连队来了,你收拾收拾见母亲吧!”

三纵的战士们听到陈司令的母亲要来,纷纷聚集起来凑热闹。没一会儿六纵队的人就带着陈母与陈锡礼来到3纵队的驻扎地。

“大娘,你看看,你儿子是哪位啊?”战士们围着陈母笑着,人群中的陈司令看着母亲,比他参军时,头发花白了,皱纹爬满了脸,身材也伛偻了几分。

没等母亲的眼光扫过,他就红着眼睛喊了一声:“娘!”陈母目光看过去,十四岁离开家的儿子,如今已经能够在军中独当一面,她看着儿子:“锡联...长高了,也长胖了!”

这位司令员正是陈锡联,他在红军队伍中,从小兵做起,没有名校背景,没有军事理论基础,但是在战斗中表现突出,在短时间内就成长了起来。

陈母望着陈锡联,如今的陈锡联高高壮壮,完全不是小时候被地主欺凌的那副样子了,看到儿子立下这么多军功,老人家心里也满是欣慰。

陈母与陈锡礼在军队内住了一晚上,久别重逢的亲人拉家常拉了一夜,陈母还想与儿子再多相处一段时间,但是第二天一大早,部队就因为探听到了新的敌情,要尽快转移了。

陈锡联身边没有什么能带给母亲的,他环视自己的家当,将自己保暖的被褥毯子全都卷进了小推车中,将这些全都交给母亲带回去,陈锡联将母亲送离队伍,叮嘱弟弟一定要好好照顾母亲,就转身跟着大部队转移了。

陈锡联说,等战争胜利了,母子二人就能重逢了。陈母说,如今我的愿望就是能再多活几年,能再多与儿子见几面。

少年从军

陈锡联自幼丧父,他还有两个姐姐和一个弟弟,全家五口人全都需要母亲一个人养活,靠着一亩地和母亲日夜外出辛勤劳作,他们艰难度日。

为了能活下去,陈锡联被母亲送去地主家,尽管被压迫,但至少能吃上一口饭,能吃上饭就能活下去。

陈锡联小小年纪就被送到地主家放牛,地主为了减少开销,会故意找借口克扣陈锡联的本就微薄的工钱,对年幼的他又打又骂,小小年纪的陈锡联就已经对地主阶级深恶痛绝,产生了想要反抗的念头。

由于剥削十分严重,陈锡联多次换东家,在辗转中艰难求生,他当时就想着如果有人能来推翻地主阶级该多好啊。有这个想法没多久后,北伐军打到了武汉,共产党也随着来,开始了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

为了让民众觉醒,也为了宣传革命思想,共产党每到一处村庄,就会开展宣传讲演,陈锡联就在此时接触到了革命思想,并且动了投奔共产党的念头。

一日清晨,陈锡联正在地里干活,突然腹痛难忍,干活的速度慢了下来。这一幕正好被地主看到,不由分说就对他拳打脚踢了一顿,陈锡联心里的委屈与怒火一下子就爆发了,他发誓再也不给地主干活了,在强烈愤怒的驱使下,陈锡联独自上路,去寻找部队。

陈锡联一路走到了黄安去,找到当地的红军负责人,但是负责人嫌他还没枪高,年龄太小了大不了仗,没有收下陈锡联,让他长大一点再来参军。

陈锡联不死心,偷偷跟了红军队伍几里地才被红军发现。负责人惊讶于这个孩子小小年纪竟然有这样的意志力,他对着陈锡联保证:“等明年,你长大点,我一定亲自来接你参军。”

负责人将陈锡联送回家时已经过去好几天,儿子失踪,陈母已经好几天没睡好觉了,看到儿子完好无损地回来,她先是恨恨地拍了儿子一巴掌,又把陈锡联抱在怀里,发誓以后再也不会将儿子送去地主家了。

但是陈母仍然不愿意让儿子去参军,上了战场之后就命不由己了,一个母亲怎么会想让儿子以身犯险呢?在这之后,陈母怕陈锡联跑掉,对他严加看管,尽管如此,陈锡联还是没有被看住,1929年的一天陈锡联趁着母亲不注意,偷偷跑到红军驻地,如此坚定的革命意志,加上当时陈锡联比起之前那个小萝卜头,已经长大了不少,红军长官收下了他。

陈锡联年纪小,身材胖胖的但是又很机灵,他总是冲锋在最前面,打了几场胜仗之后,队伍里的人都亲切地唤他一声小钢炮。

小钢炮第一次在队伍中立大功,就是在抗日战争时,他率领部队袭击阳明堡日军机场。这次战斗是129师编成后的第一仗,他率领部下一举炸毁日军24架战斗机。这次任务的成功让日军在忻口、太原战役中丧失了空中力量的支援,有力配合了国军的行动。

陈锡联擅长打硬仗、打恶仗,是我军内部的一把利刃。1943年,陈锡联去中共中央党校学习,虽然陈锡联小时候因为家贫没有接受过教育,但是在革命过程中,他一直都积极学习党内的思想,在军事上与政治上都有所建树,新中国成立后,他被主席重用,仕途顺利。

忠孝两难全

全国大解放后,陈锡联被任命为重庆市市长兼川东军区司令员。此后又调任去人民解放军炮兵司令部,担任司令员,领导规划中国炮兵的未来发展。为此他积极制定炮兵发展规划,对于新中国的炮兵发展做出了先导性的贡献。

陈锡联在自己的岗位上脚踏实地,他工作认真,为人又踏实上进,后来,主席在选三军执掌人时,就选定了这位“小钢炮”。

1975年,主席的身体已经很不好了,他在一次高层会议上,握着陈锡联的手说:“小钢炮,你愿意挂帅吗?”就这样一锤定音,让陈锡联坐上了三军执掌人的位置。

究其原因,陈锡联一是年轻,而是政绩良好,三是性格不争不抢,清廉公正,为了军队的发展他鞠躬尽瘁,不喊苦不喊累,十分公正廉洁。

八大军区成立时,陈锡联是沈阳军区的司令员,在珍宝岛危机中,陈锡联坐镇后方,指挥得当,化解了苏联老大哥对我国的威胁,后来,在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中,陈锡联被调来北京军区,能在首都做事,可见陈锡联当时的地位已经十分高了,在高层眼中,也是可塑之才。

主席每次见到陈锡联,都亲切地喊他“小钢炮”,有意栽培他,对他十分偏爱。陈锡联也确实不负所托,经受住了主席的考验,在仕途一路上节节高升。

陈锡联在当时,大多人都被卷入权力斗争当中时,他一心扑在军政事业中,这样的做法让主席十分放心能将军队交给他。当时四大帅与五大将已经老了,陈锡联就成了军中第一人。

他顺利坐上了三军执掌人的位置后,带领着我军顺利度过了那段承上启下的过渡时期,让我军逐渐由乱到整,平稳发展,没有辜负主席的期望,带领我军走出了重要的一步。

但是跟他在军事与政治上的顺利不同的是,在孝道方面,他自认为没有尽到一个儿子应尽的义务。

新中国成立之后,度过最忙碌的那段时间,陈锡联终于有时间安置母亲的生活了,他给母亲写信,想将母亲接到身边来生活。

但是陈母并不习惯大城市的生活,最终还是在乡下生活,陈母说自己有弟弟照顾,不用太过挂念,让陈锡联好好工作,一心向党就够了。

陈锡联在经过短暂的挣扎后,最终还是尊重母亲的选择,他承诺一旦自己闲下来就去看望母亲,接着又投身入工作中了。

陈锡联本意是等闲下来就去陪母亲一段时间,但是工作一件接一件,永远都干不完,他的承诺也就一日拖一日,一直延后。

总以为总有一天事情可以忙完,但是时间不等人,1954年的冬天,陈锡联突然收到家乡传来的信,母亲突然病重,眼看着在弥留之际了,嘴里却还一直喊着陈锡联的小名“谱庆”。

陈锡联立即向军委请假,马不停蹄赶到家中,但是,就算他再怎么赶,还是没有赶上病情恶化的速度,他到家后,只看到了母亲冰冷的尸体。

这变成了陈锡联一生最大的遗憾,自古忠孝难两全,他一边料理着母亲的后事,另一边军队中又给他发来紧急任务。最终陈锡联匆匆回到部队当中,连母亲下葬都错过。

巨大悲痛只能用工作来麻痹自己,陈锡联此后,在军事工作中更加恪尽职守,既然他没有做到“孝”,在“忠”方面就要做到极致。

陈锡联再次回到故土,是1997年。那一年,李先念纪念馆在红安县举行开馆仪式,陈锡联正好是红安人,他就被中央委派来出席此次仪式。

时隔四十年,陈锡联再次回到了这片土地,他第一时间就去到母亲的坟前,长久鞠躬,想到母亲这一生的辛苦,不禁潸然泪下。

这位伟大的母亲一个人抚养长大四位儿女,半辈子都在为自己参加革命的长子担心,死之前都在挂念着长子,却最终没有见面。

陈锡联对着坟墓鞠躬:“娘,我来晚了,不孝子想你了。”

陈锡联在晚年一直都说:“我可能是个忠臣,但我对母亲太不孝了。”他一直都对此耿耿于怀,为了大家而舍弃了小家,这让陈锡联遗憾了半辈子。

革命年代,无数人先天下之忧而忧,他们一直在集体与个人之间做取舍,这种行为实在伟大。在那个时代,有无数像陈锡联这样的人,他们将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为人民服务上,却忽略了自己的生活,他们应该被我们永远铭记。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最后,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

0 阅读:0

一堂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