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赵构冤杀岳飞的账要算到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的身上?

易文爱历史 2024-08-08 05:48:33

为什么说赵构冤杀岳飞的账要算到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的身上?读者大大,我这么说绝不是哗众取宠,而是有根有据,不信,您往下看吧!

赵匡胤

为什么说赵构冤杀岳飞的账要算到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的身上?这事儿还得从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篡夺后周政权说起。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后梁时任成德军节度使王镕的部将,后唐建立后,担任禁军将领,迁居洛阳。公元927年,赵匡胤生于洛阳。公元948年,赵匡胤22岁时,父亲赵弘殷以军功升任侍卫马军护圣军都指挥使。

就是这年年底,22岁的赵匡胤投入枢密使郭威帐下,成为郭威部属。不久,一批在郭威帐下效力的年轻军官结为“义社十兄弟”,包括赵匡胤、杨光义、石守信、李继勋、王审琦、刘庆义、刘守忠、刘廷让、韩重赟、王政忠,其中,以赵匡胤为首。“义社十兄弟”后来是宋朝开国的“勋臣”,也就是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取代后周建立宋朝的基本力量之一。

郭威推翻后汉夺取帝位,建立后周。而这时赵匡胤恰恰从军不久,他亲眼目睹了郭威在邺都第一次兵变后回京,因没得到首相冯道的支持而没能成功。后来利用出兵的机会,再次在澶州发动第二次兵变,才成功废掉后汉帝位,建立后周。后周建立之后,赵匡胤担任禁军近卫班直的东西班行首,这是低级军官,而他父亲赵弘殷已经是侍卫亲军司马军的高级将领了。

公元954年正月,郭威病死,柴荣即位,即为周世宗。周世宗柴荣重用赵匡胤,三月,爆发后周、北汉的高平之战,“义社十兄弟”中的李继勋升任殿前都虞候(殿前司的次长官),赵弘殷升任侍卫马军主力龙捷右厢都指挥使。六月,李继勋升任侍卫步军主力虎捷右厢都指挥使,赵匡胤也因高平之战立下战功升任殿前都虞候。

十月,李继勋升领利州节度使,升任侍卫步军都指挥使,成为侍卫亲军司的步军司最高长官。此时,赵匡胤所在的殿前司不仅低于侍卫亲军司,也低于侍卫亲军司下属的马军司和步军司。十月中旬,赵匡胤参与整顿和加强殿前司所属禁军;侍卫亲军司也同步开始改革,就这样,李继勋和赵匡胤同时成为周世宗柴荣最亲信的高级将领。

这时,赵匡胤所在的殿前司虽然地位仍然比侍卫亲军司更低,但它所统领的禁军是皇帝最亲信的军队,也是后周最精锐的军队,这就足以说明赵匡胤在后周的地位有多重要。与此同时,“义社十兄弟”中的石守信、王审琦、韩重赟等也获得提升,都在赵匡胤麾下任职。公元956年,30岁的赵匡胤在攻打南唐的战役中屡立战功,升领匡国军节度使兼殿前都指挥使。

而之前名望地位一直在赵匡胤之上的李继勋则因寿州战役中失职而降职,位居赵匡胤之下。当年七月,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病死,但死前他因军功而升任侍卫马军副都指挥使。赵弘殷在军队深耕多年,部属和亲信众多。再加上“义社十兄弟”中的李继勋担任侍卫步军司长官近两年,也有不少亲信和部属,这些都为赵匡胤在军队奠定了扎实的人脉基础。

赵匡胤升领匡国军节度使之后就组建了节度使幕府,大肆招揽人才,首先就是赵普,还包括沈义伦、吕余庆等,这些人后来都成为赵匡胤的心腹,尤其是赵普,就是策划陈桥兵变帮助赵匡胤篡后周建北宋的主谋之一。第二年,王仁赡、李处耘、楚昭辅等人也投入幕府,成为赵匡胤的心腹,也在陈桥兵变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后周太祖郭威

柴荣是一位不可多得的雄主,赵匡胤跟随柴荣攻占淮南,迫使南唐归附,稳定了后方。接着就要北上攻打辽国,试图收复幽燕。淮南之战,赵匡胤战功居首,升领忠武军节度使,进一步受到柴荣重用。紧接着,在公元959年征辽作战中,“义社十兄弟”成为主要将帅,到此时,赵匡胤掌控的军事力量在后周军队中已经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

柴荣正准备放开手脚大干一场的时候,突然起病,不得不返回京城开封。此时赵匡胤所在的殿前司地位已经与侍卫亲军司相差无几了。但侍卫亲军司长官都指挥使李重进和殿前司长官都点检张永德矛盾尖锐,李重进为陷害张永德而故意炮制了一桩“殿前都点检想当皇帝”的冤案,使得柴荣在病死前对张永德做出防范,把他外派为镇宁军节度使。

张永德空出来的殿前都点检就落入赵匡胤囊中,同时北征有功的韩通则升为侍卫亲军副都指挥使并加使相衔。不久,柴荣病死,柴宗训即位,这就是恭帝。身负柴荣重托的顾命大臣范质、王溥把名望很高、可能威胁恭帝帝位的高级将领李重进加官后调任淮南节度使,原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韩令坤被提为侍卫马步军都虞候,也被调往巡防北边,远离京城。

名位较低的高怀德提升为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张令铎提升为侍卫步军都指挥使。这么一调动,留在京城的高级军事将领名望都比较低,看上去似乎是有力地巩固了恭帝的帝位,减少了他可能遭遇的威胁,但这些安排又恰恰为后来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创造了有利条件和时机。除了韩通,在京的高级将领没有一个人的名望和地位及得上赵匡胤。

在这次朝廷的加官进爵中,赵匡胤被封为开国侯,升改为归德军(治宋州,这也是赵匡胤把篡来的天下定国号为宋的缘故)节度使,此时的恭帝柴宗训只有7岁。公元960年正月初一,赵匡胤命人谎报军情称,北汉与契丹(辽)联手入侵。首相范质与次相王溥商议对策,而此时的王溥已经投靠了赵匡胤,他极力促成范质派赵匡胤率军北上御敌。

赵匡胤命与自己关系较疏远而名望与自己相差无几的殿前司副长官副都点检慕容延钊先一日出发,然后迅速散布流言,说是“将以出军之日策点检为天子”。与赵匡胤关系最密切的“义社十兄弟”中的殿前司都指挥使石守信和都虞候王审琦成为驻守京城的殿前司最高指挥官,实际上也就是赵匡胤留在京城的内应。

正月初三,赵匡胤率大军北上,当晚抵达陈桥驿。而慕容延钊率领的先锋部队已经渡过黄河北上,自然不会成为赵匡胤兵变的障碍。当晚,赵匡胤的心腹们商定,大军于第二天就返回京城夺取政权,严厉禁止军士抢劫,以稳定民心。并连夜派心腹火速赶回京城通知石守信和王审琦做好内应准备,石守信和王审琦立即做好了随时接应兵变部队进城的准备。

第二天,将士们把事先准备好的黄袍披在了赵匡胤的身上,并跪拜,山呼万岁,声闻数十里。赵匡胤穿着黄袍,与众人约法三章,随即率大军返回京城。他一面派心腹潘美(就是《杨家将》里的大反派潘仁美的原型)向宰相等大臣通报兵变夺取政权之事,一面派楚昭辅保护自己的家属并告知他们事变的经过。

后周世宗柴荣

在石守信等人的策应下,兵变部队顺利进入京城,后石守信被列为开国第一功臣,由此可见赵匡胤对他的内应作用的重视。当天,驻守京城的最高军事指挥官侍卫亲军副都指挥使韩通准备回家率军抗击兵变部队,被赵匡胤心腹追到家中砍杀。紧接着赵匡胤立即争取宰相范质的支持,面对范质的质问,赵匡胤装作无辜被胁迫的样子,范质知道大势已去,只能接受。

但范质提出,要赵匡胤举行禅让之礼,才取代后周,而且要赵匡胤把后周太后视为母亲,把恭帝视为儿子,不得辜负先帝世宗柴荣的旧恩。随即,赵匡胤举行禅代之礼,正式登基为帝。次日,建国号为宋,改后周显德七年为宋建隆元年,宋朝正式建立,史称北宋,建都开封。其实,赵匡胤篡后周建立宋朝,就是抄袭和模仿了郭威篡后汉建立后周,轮回啊!

赵匡胤的江山和帝位不是像刘邦那样靠数年血战打来的,而是用见不得人的手段篡夺而来的,这就使得他内心对自己帝位的合法性特别敏感,高度警惕和严加防范那些手握重兵的将领,害怕他们指责自己帝位不合法,更害怕他们效仿自己篡位夺权。所以,赵匡胤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消除这种隐患和威胁。

在消除隐患和威胁之前,赵匡胤先封赏了所有的开国功臣,对他们全都加官晋爵,并委任要职,其中的重点是“义社十兄弟”的成员和他幕府中的心腹亲信。接着就是稳定军心,对领着重兵的韩令坤、慕容延钊等人进行安抚,在他们表示归顺后,立即给他们加官晋爵。赵匡胤还留用了后周政权的官员,以此获得范质等后周官员的支持。

解决好了这些问题之后,赵匡胤就开始腾出手来消除对他的帝位可能产生的隐患和威胁。当时虽然绝大多数节镇都归顺了他,但也有不少旧朝名望地位不低于他的节度使对他心怀不满,准备反击。比如昭义军节度使李筠、淮南节度使李重进等人。李筠在后汉末赵匡胤从军之初,就已经是郭威的重要部将,资历远在赵匡胤之上。

而且李筠自恃与世宗义同昆弟,对赵匡胤篡后周建宋朝十分不满。李筠被形势所迫而勉强归顺,但在北汉派遣密使与他共谋反宋后,他决定举起反宋复周大旗,他认为有这面大旗,赵匡胤那些后周旧臣必然倒戈而归他,结果,误判形势,被赵匡胤亲征挫败而自杀。再说李重进,他是后周太祖郭威姐姐的儿子,柴荣是郭威妻子柴氏的侄子,被郭威收为养子。

李重进、柴荣与郭威的亲疏关系相近,而且李重进比柴荣更年长,郭威担心他威胁柴荣的帝位而在临终前命李重进拜柴荣,以定君臣之分,断绝了他窥伺帝位的念想。李重进的资历同样远胜于赵匡胤,再有他的身份加持,自然对赵匡胤篡后周建宋朝更加不满。赵匡胤登上帝位后就罢免了李重进的军职,李重进请求进京朝觐,却遭到赵匡胤的拒绝。

原因是赵匡胤对李重进进京朝觐的动机产生严重怀疑,害怕他进京会对新建立的宋朝产生灾难性影响,而这又导致李重进产生更严重的疑惧,于是,不得不举兵反宋。公元960年十月下旬,赵匡胤御驾亲征。十一月中旬,宋军攻破扬州,李重进全家自杀,淮南平定。李筠、李重进反宋被相继被平定,对宋朝政权的稳定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赵构(剧照)

就在赵匡胤手里,大宋王朝进一步采取了削弱各地节度使的职权和兵权,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以杜绝将领效仿他兵变夺权的可能性。就是因为大宋王朝建立之初,它的血脉里就已经种下了对将领心存恐惧、严加防范的严重基因,这才会导致南宋开国皇帝赵构冤杀岳飞这种对大宋江山有再造之功的杰出将领,所以,这账算到赵匡胤头上并不算冤枉他了。

0 阅读:0

易文爱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