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三弟”周建人96岁去世,留下7个子女,如今现状如何?

不急不躁文史 2024-08-27 19:27:21

作为“鲁迅的三弟”,周建人自小便生活在哥哥的光芒之下,同兄长横眉冷对的犀利人生相比,他的一生似乎更为深沉内敛一些,就仿若那涓涓细流一般。

但周建人并非碌碌无为,他既是一位具有深远影响的社会生物学家,同时也是中国民主促进会的创始人之一,对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984年,96岁的周建人因病去世,他这一辈子共有7个子女,每个子女都拥有着不一样的人生。

那么如今他们的现状又如何呢?

留守儿童

1888年11月12日,周建人出生于浙江绍兴,在周家兄弟中排行第三,他的两个哥哥分别是周树人和周作人,而周树人便是我们大家所熟知的鲁迅先生。

同大哥、二哥早早地离家求学相比,周建人就是一个妥妥的“留守儿童”,家族赋予他的使命便是老老实实地在家待着,陪伴母亲、守护家园是他必须要承担的职责。

对此,周建人倒也没有什么意见,他本就是个孝顺懂事的孩子,哥哥们不在家,父亲又早早亡故,他又怎么忍心扔下母亲不管呢?

虽然不能去外面的世界看看,但周建人的留守生活并不枯燥,除了侍奉母亲、料理家事之外,他把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学习,不仅自学了英语,还阅读了大量的有关生物学的著作,并将其选定为自己的研究方向。

1906年,绍兴僧教会创办了一所小学,邀请周建人担任教师兼校长,在用心工作之余,他仍旧利用课余时间认真钻研植物生物学科,并将自己的观察心得以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

1912年,鲁迅回绍兴中学堂教授生物学,本就对兄长充满钦佩之情的周建人特意抽出时间来,陪同鲁迅到家乡附近的山上采集标本,一路之上,兄弟二人畅所欲言,在思想和观点的沟通与碰撞中,一个个充满创意的灵感油然而生。

后来,在鲁迅的鼓励之下,周建人撰写了《会稽山采植物记》和《镇塘前观潮记》两篇文章,最终以《辛亥游录》之名发布在《越社丛刊》上,署名为“会稽周建人乔峰”,其创作才华由此初绽光芒。

1919年,在鲁迅的力主之下,周建人偕同母亲一起搬迁至北京,一年后,鲁迅又帮他争取到了在北京大学哲学系旁听的资格,这个靠自学成才的“留守儿童”终于有了接受更为科学系统教育的机会。

1921年,还是在鲁迅的举荐之下,周建人来到了上海,在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自此以后,他潜心研究生物学并做了大量的著译工作,开始了其数十年科普写作的生涯。

在商务印书馆,周建人主动担负起中小学动植物教科书、自然科学小丛书的编辑工作,为了促进学生们对于生物科学的兴趣,他所编写的教科书不仅生动活泼、充满童趣,而且他还精心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让孩子们可以更直观地了解这门学科。

1926年1月,周建人被调去主编新创刊的科学杂志——《自然界》,这份杂志不仅是商务印书馆历史上“十大期刊”之一,也是我国第一份提倡和刊登科普文章的刊物,在他担任主编期间,始终牢记将科学中国化这一使命,对普及宣传科学知识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在从事编辑工作之余,周建人也没有忘记对自然科学进行研究,为此,他专门写了许多科普小品,在报刊上发表,并于1930年5月出版了《进化与退化》一书。

就这样,周建人通过自学成才,从一名默默无闻的留守儿童成长为了家喻户晓的科普名作家。

从政之路

别看在周家三兄弟中,周建人看起来是最默默无闻的一个,但是他却是他们兄弟三人中唯一一个直接投身到共产主义革命中的人,这也为他后来走上政治之路奠定了基础。

在商务印书馆担任编辑时,周建人便因为工作关系而与共产党人沈雁冰、杨贤江等共事,早早地就同共产党人有了初步的接触,后来在沈雁冰的介绍下,他又结识了瞿秋白、杨之华夫妇,并很快结为至交。

大革命失败以后,周建人临危受命,担当起鲁迅与共产党人之间的联络员,无论是转交信件,还是帮忙作掩护,他始终任劳任怨,为营救更多的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而四处奔走,那时的他虽未入党,但却是我党最忠实的知心朋友。

1932年,在鲁迅的带动下,周建人积极参与到“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的筹备工作之中。

这是一个深受共产党先进思想影响的进步组织, 在当时白色恐怖阴云笼罩的背景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的成立就如同一杆旗帜一般,代表了正义和力量,而周家两兄弟能够勇敢地投身其中,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信仰。

1936年,鲁迅在上海不幸病逝,周建人在悲痛之余,义无反顾地承担起了料理兄长后事的重任,他不仅全程参加了鲁迅的殡丧活动,还无比用心地拍摄了一套珍贵的鲁迅葬礼照,这些照片成为日后人们纪念鲁迅的珍贵历史资料。

而当《鲁迅全集》准备结集出版之时,周建人更是亲自为图书设计版式,并主动参与了书籍的编校、印刷等工作。

1945年,抗日战争取得胜利以后,为了反对内战、争取和平,周建人与马叙伦、许广平等知名爱国进步人士成立中国民主促进会,时刻准备着为“发扬民主精神,推进中国民主政治之实践”而付诸努力。

民进会自成立以后,身为民进第一届理事会理事的周建民便积极投身到各种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之中,他不畏强暴、不避风险,在国民党白色恐怖的高压之下,表现出了惊人的毅力和忠贞的立场。

1948年,周建人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接着他携带全家秘密赶往解放区,受到了中共中央领导人的热烈欢迎。

1949年10月1日,周建人怀着激动的心情登上了天安门城楼,当毛主席庄严宣布新中国成立的那一瞬间,他激动地热泪盈眶,对于那个即将到来的崭新时代,他的心中有着太多的期许和心愿。

1950年,伴随着民进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胜利召开,周建人当之无愧地当选为第三届中央理事会常务理事,继续在促进民主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从1958年开始,周建人被调任为浙江省省长,任职期间,他坚持深入基层视察,认真倾听群众呼声,对违法乱纪等行为决不姑息纵容。

总而言之,周建人以学者身份入仕,不改其书生本色,始终以务实、求真作为使命,真正意义上做到了不愧于党和人民的嘱托。

七个子女

1984年7月,周建人的生命进入了倒计时阶段,弥留之际,他所思所想的东西有很多,这其中当然包含了他对于自己七个子女的回忆和挂念。

在周建人的一生中,共有两段婚姻,他的第一任妻子是一位日本人,名字叫做羽太芳子,第二任妻子则是陪伴他到老的王蕴如。

说起周建人的这个日本老婆,便不得不提到他的二哥二嫂,也就是周作人和羽太信子,他们既是这段婚姻的媒人,同时也是这段婚姻的最大破坏者。

羽太芳子是羽太信子的亲妹妹,当初便是为了照顾姐姐而来到中国,为了让妹妹可以一直陪伴自己,羽太信子便联合周作人促成了妹妹与小叔子的姻缘。

婚后,周建人和芳子也算过了一段相敬如宾的生活,并且先后生下了四个儿女,虽然长子冲在一岁的时候便不幸夭折,但其他三个孩子都幸运地长大了,女儿叫马理,两个儿子分别叫丰二和丰三。

最初,周建人一家人也是和和美美的,但是由于羽太信子过强的控制欲,在她的不断挑唆下,他们夫妇之间的感情开始出现了裂纹。

1921年,周建人决定南下上海求职,一心贪恋北京生活的芳子在姐姐的怂恿下坚决不随丈夫同去,无奈之下,周建人只能独自离开。

长期的两地分居让这段本就不牢固的婚姻变得愈发脆弱,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周建人遇到了王蕴如,共同的理想追求让两个人不知不觉地走到了一起。

周建人和王蕴如的结合,自然得不到羽太芳子姐妹俩的认可,虽然他们的夫妻关系早已名存实亡,但是她们对于周建人的压榨和逼迫并未停止,甚至挑唆子女同周建人作对。

在一次回乡之时,周建人的儿子丰二直接手持军刀砍向了自己的生身父亲,若不是躲得及时,周建人差一点儿便没命了。

回到上海以后,周作人夫妇对于周建人的逼迫仍未停止,他们直接以重婚罪将周建人告上了法庭,幸运的是,最终法庭判决周建人与羽太芳子实际离婚成立,并宣判周丰二与父亲脱离父子关系。

此后,周建人同芳子及三个子女再无往来,据说小儿子丰三曾在一次意外事件中自杀身亡,而丰二与马理一同陪伴着母亲生活在北京。

周建人与王蕴如正式在一起后,共同养育了三个可爱的女儿,分别是周晔、周瑾都和周蕖。

大女儿周晔是一名地下工作者,还曾经参加过新四军,论起革命经历来,她是比父亲周建人还要老的老干部。

新中国成立以后,周晔被安排到全国总工会工作,后来她又申请调到《工人日报》当记者,周建人被安排到浙江省当省长后,为了照顾老父亲,她又再度申请调到浙江工作。

在陪伴父亲之余,周晔专事写作,整理完成了《鲁迅故家的败落》等书籍,只可惜她年纪轻轻罹患肺癌,于1984年1月不幸去世。

二女儿周瑾的理想是当一名医生,青年时期她曾在上海中山医学院就读,1948年,她毅然中断学业选择参军入伍,在解放军卫生部做了一名英勇的战地医生。

1954年,周瑾被选送到苏联留学,在那里她顺利完成了化学制药专业的,归国后被分配到了药物研究所,同丈夫一起一直从事医学研究工作,2001年,她因患红斑狼疮而憾然离世。

小女儿周蕖则是继承了父亲的衣钵,她不仅在上大学时选择了生物专业,还在毕业后继承了父亲的教师职业。

在北京师范大学,周蕖一干便是40多年,从一名普通教师干到成了一名优秀的教授,而她也是周建人七个儿女中寿命最长的人,至今仍健在。

结语:

回顾周建人的一生,或许并没有其兄长鲁迅那般耀眼夺目,但是一生勤恳务实的他也在自己的领域里做出了杰出的成就,而他的七个儿女也因人生际遇不同而拥有了各自的结局,好也罢坏也罢,都只由后人评说罢了。

参考资料:

绍兴史志网:《作为生物学家和科普作家的周建人》

民进网:《周建人诞辰纪念日,一起走进周建人历史资料陈列馆!》

中国新闻网:《揭秘:鲁迅三兄弟与你所不知道的周家三姐妹》

中国民主促进会:《周海婴:建人叔叔的婚姻》

0 阅读:48

不急不躁文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