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这所历史文化名城里,发生了一些隐秘的事情

亦融正直云朵 2024-09-04 02:10:23



《黑神话:悟空》在山西取景的27个地方,最值得去的其实是这里

历史文化名城

打开中国地图我们会发现,大同和北京其实是近邻。这不仅是一种空间上的邻近,根据考古发现,大同最早的先民是“许家窑人”,而许家窑人的祖先则是“北京人”。

大概十万年前,今天的桑干河流域还是一个巨大的内陆湖。湖水清澈,草木繁茂,土地肥沃,三趾马、披毛犀、转角羊、纳马象各种动物在此快乐地繁衍生息,它们的化石至今安静地埋在深厚的地层中。在此期间,一部分古老的“北京人”不知何种缘故开始向西迁徙,半路被“大同湖”所阻挡,选择就此安居。“许家窑人”的到来,是大同人类文明的肇始。

在春秋以前,这里天苍苍野茫茫,历史上的中原人习惯把土著居民统称为北狄。民风彪悍,自由奔放,既没有城池,也没有固定的住所,追逐猎物而居,繁衍生息,原始又自然。除了需要同洪水猛兽、生老病死作斗争以外,人与人之间还基本保持着一种纯自然的原始关系,不需要太高的斗争智慧。直到赵襄子借用神的旨意,打杀了代国的国君。再到赵武灵王进行胡服骑射的改革,古大同地区正式沐浴在中原文明的春光之下。

图 | pexels-jessef11 ©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改革在当时很多人的眼里是一种自甘堕落,简直就是开历史的倒车。毕竟一群文明人为什么要向一群野蛮落后的人学习呢?事实证明,赵武灵王有着独到的远见。就因为穿上了胡人便于骑射的衣裤,学习了胡人骑马射箭的本事,让赵国的军事实力大增,一时成为了战国的最强者。燕赵大地尚武之风由此形成,往后的几千年里,此地多有慷慨悲歌之士。赵武灵王的改革,还为大规模的民族融合开了先河。

可惜赵武灵王也不是一直都英明而有远见,到底英雄难过美人关,为了讨好宠幸的女人,在继承人的问题上左右摇摆,纠结不定,酿成祸起萧墙的悲剧,赵国的强大如昙花一现,最终没有像秦国一样一统天下。

在漫长的历史中,大同一直被中原政权和北方政权不停反复争夺。被中原政权控制时大同多扮演军事要塞的角色。

能把大同掌控在手里的中原政权在历史上几乎都是盛世,对一个繁盛的中原政权来说,地大物博,繁华的城市多如星辰,地处边塞的大同就只能作为抵抗北方民族政权的前线。

反倒是对北方政权来说,大同不仅是进入中原的必经之路,也是最好的跳板,是最靠近稳定、繁荣的农耕社会的前沿。因此,每一个得到的大同的北方政权,都格外用心地经营这座城池,成就了大同历史上几次文化发展的高峰。

公元398年,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把都城迁到平城,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进入南北政权对峙的标志,所以称为南北朝。北魏政权中心在此建都百年,也是大同这座城市发展的一次飞跃。

北魏建都以后,立即着手进行了规模宏大的都城建设,大同很快就发展成为了地方千里,人口百万的北方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

北魏王朝和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王朝一样,在血腥味浓烈的政治斗争中向前发展。

北魏正平二年(452年),在连续几轮血雨腥风的洗礼之后,拓跋濬被拥立为帝,即文成帝。当时众人看好文成帝,称赞他“有君子之度”。

四年后的太安二年(456),一冯氏女子通过“手铸金人”的考试,被册封为文成帝的皇后。

冯氏本生在北燕皇室,父亲一直在北魏为官。后来北魏灭了北燕,不久父亲也因罪被杀,冯氏被罚在宫里做奴婢。好在她的姑母早在文成帝的爷爷太武帝在位时,就做了妃子,不仅对她多方照顾,还有意识将她培养成了一个有才、有心机、有智慧的女人,以待时机。

被给予厚望的文成帝辜负了众人的期待,在26岁就驾崩西游了,皇位由太子拓跋弘即位,即献文帝。年纪轻轻的冯皇后成了年纪轻轻的冯太后。

▲ 拓跋弘影视形象(图 | 《凤囚凰》©)

献文帝是文成帝的皇长子,但生母不是冯太后,而是宠妃李氏。但这对冯太后来说,并不是坏事,恰恰是天大的好事。

北魏皇室有子贵母死的规矩。献文帝当年才两岁时就被立为了皇太子,不足二十岁的李氏随即被赐死,太子就是由冯太后一手抚养长大的。这子贵母死的规矩并非北魏独创,历史上比较典型的案例是汉武帝晚年一直都疑心重重,最终掀起了惨烈的巫蛊之祸。太子被逼造反,兵败自杀,以致于行将就木的汉武帝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他最终选择了立幼子刘弗陵为太子,但又担心年龄太小,权力会被母族操控,所以在立刘弗陵为太子的同时,处死了他的生母钩弋夫人。刘弗陵就是西汉的第八位皇帝汉昭帝。

▲ 刘弗陵画像

事实证明,无论是汉武帝,还是北魏皇室,他们都想得过于天真了。处死幼主的生母,并不能解决问题。生母死了,还有嫡母,还有继母,还有乳母……只要有机会,他们总会穷尽一切办法,向着权力靠拢。

献文帝继位时才12岁,冯太后26岁,朝中重臣开始并没有将这对年轻的孤儿寡母放在眼里,甚至有人想趁机阴谋篡位。但他们小看了虽为女流又年轻的冯太后。她果断临朝称制,只用了两年不到的时间就稳定了朝中局势。

▲ 冯太后影视形象(图 | 《北魏冯太后》©)

局势稳定,献文帝有了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做一些其他的事情,比如说造人。在他继位后两年,十四岁时就成功当了父亲。

冯太后也没有贪恋权位,立马就决定把权力还给献文帝。虽然尚不足三十岁,却心甘情愿退居后宫,专门负责起抚养孙子的责任,过起了怡弄儿孙、享受天伦之乐的生活。

但冯太后毕竟还年轻体盛。养育孙子之余,宠幸了不少男宠。历史上大多数这种在后宫骤然得宠的人有一个特点,有权有势以后容易膨胀,变得嚣张跋扈,最后祸国殃民。所以历史其实早就证明了,祸水从来都不只是红颜,只要有机会,男人也不遑多让,比如备受武则天宠爱的张昌宗兄弟。

亲政后的献文帝非常想有一番作为,第一时间打击了冯太后的这些老宝贝们,甚至下了死手。这让冯太后的肉体和精神受到了双重打击。

母子的这场争斗仅仅四年后就有了结果。献文帝十八岁时忽然被迫宣布禅位。他本想把皇位让给叔叔,却遭到了冯太后的强烈反对。最终太子继位,即孝文帝。年轻的冯太后,又变成了年轻的冯太皇太后。

孝文帝又是冯太后一手养育长大的,当时才五岁,冯太后再一次名正言顺地临朝听政。

献文帝在位时的表现,颇得到了朝中大臣们的肯定。虽然退居为太上皇,但依然有很多人拥护他。他自己也正年轻力壮,不停带兵南征北战,开疆拓土,声誉日盛,这让冯太后十分不安。

终于一天朝廷忽然宣布戒严,冯太后请曾经的献文帝当下的太上皇来见自己,随即伏兵一涌而出。太上皇被软禁,不久又不明不白地死去。

冯太后这一次重掌朝政以后,一直到死亡来临的近二十年间,再没有松开牢牢把握权力的手,她成了北魏政权的实际操控者。单从执政治国来说,她不输任何一个男人。

冯太后在重用皇族拓跋氏的同时,还大量任用汉族官员,对朝廷自上而下进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改革。

孝文帝自小由冯太后抚育,受过系统的汉文化教育。冯太后死后,孝文帝又继续执政了九年。在这九年里,他将冯太后生前主持的汉化改革之路坚定不移地走了下去,北魏政权的综合实力也在此时期达到了鼎盛。

▲ 孝文帝画像

北魏孝文帝年号太和,历史上称之为“太和改制”,历史上也向来习惯于将这一功劳归功于孝文帝,甚至直接称为“孝文帝改革”。事实上,“太和改制”的主要设计者和操作者一直都是冯太后。只是虽然她实际掌控了北魏政权几十年,但在漫长的历史中,除了开放浪漫的大唐朝有让女人当皇帝的自信和胸襟以外,其他时期,史官是不希望把这样的丰功伟绩落在一个女人头上的,因为有违天道,会让很多男人失了面子和尊严。

“太和改制”和七百多年前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遥相呼应,极大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两次方向相反却同样成功的改革证明,中原农耕文明也好,北方游牧文明也好,两者之间只存在差别,并不存在高下优劣之分。有格局者知道学习对方,为我所用;目光短浅者则盲目自大和排斥,坐井观天。

▲ 山西省大同市云冈石窟(图 | 图虫创意 ©)

北魏皇室素来信佛,皇帝都大力扶持佛教的发展,自己见到和尚还要施礼。以致于僧尼人数陡增,规模宏大的寺庙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大量土地被占,很多寺庙甚至拥有了武装力量,足以对朝中的政治力量实施扰动。惊惶之下,太武帝拓跋焘发起了轰轰烈烈的灭佛运动。但佛教已经深入人心,继任者文成帝上位后立马下令再兴佛教。并在大同城西十多公里的五洲山“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今天斐名中外的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即由此开始。现存大小洞窟254个,佛龛1200余座,雕像51000余尊。最大佛像17米,比五层楼还高,最小的仅2厘米,不足一个手指头大。

北魏王庭还以云冈石窟为中心,在四周开凿了多处小型石窟。西有鲁班窑石窟、吴官屯石窟、焦山石窟。北有鹿野苑石窟,相传献文帝曾在此亲自持戒诵经。

历史上,借助佛教加强统治的王朝不少,但像北魏一样贴上去抱大腿的不多。大部分王朝都尽力说明自己是上天选中的人主,北魏大部分皇帝则努力让天下人相信,皇帝就是佛,来到人间是为了普度万民。文成帝是北魏的第六位皇帝,在位时,耗费2.5万斤铜,分别将他的五位前任铸成了立佛像,供奉在寺庙里。皇帝和佛合为一体,祖庙和佛寺合二为一,这是北魏王朝所特有的。

有了北魏打下的基础,等到辽、金控制大同时,作为陪都西京的大同,佛教的发展大有更上一层楼的意味。大量的佛寺被修缮或重建。辽时建成的巨刹大华严寺,在金时又得到发展,现在被称为辽金艺术博物馆。寺中的建筑、雕塑、壁藏壁画、碑刻都极具特色,艺术价值极高。因为大同特殊的军事地理位置,战火频发,华严寺曾多次毁于战火,又多次重建。现存最年代最久远的建筑为薄伽教藏殿,已经有近千年的历史,殿中的壁藏、壁画和大殿,被称为“辽代三绝”,俱是孤品。

到了元明清,大同地区的佛教发展与北魏、辽、金比起来也不遑多让。元时,曾经有四万和尚齐聚大普恩寺连续七天七夜举办佛事的盛举。明清时,大同作为北塞重镇,战火的前沿,驻守在这里的军人过着刀口舔血的日子,朝不保夕,佛教成了很不错的心灵寄托。

图 | pexels-dear ©

大同地处边关,战乱频繁,也是各个民族、各种文化交流碰撞的活跃地区。多种文化元素在这里融合,是其主要的特点。

佛教有北魏、辽、金官方的支持,得到了发展和繁荣,但其他的宗教也并没有示弱。金庸笔下的急脾气大侠,全真教的道长丘处机,生前就在大同一带大力发展道教,有记载他曾经在一时间内占据了480多座佛寺。这个数据既说明佛寺之多,也证明了道教实力之强。在“二十四中”唯一有记载的一座清真寺,就是大同清真寺。据碑文记载,大同清真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足以说明大同是中国伊斯兰教最早传入地之一。而在元朝,大量的基督传教士也活跃在大同,并已经建有教堂。

北魏素来仰慕中原文化,才有“太和改制”。在这种氛围之下,集文章、书法、雕刻多种文化元素于一体的碑刻在大同风靡。修建寺庙宫殿、塑造佛像,凡是有大工程项目落成,或是盛典举行,都要立碑为记,几乎成了一种惯例。金时,对大普恩寺进行了修缮,完工时特意立了《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记》,由大宋著名才子朱弁撰文,文采飞扬;以标准的颜体写就,雄浑典雅;刻工遒劲,天下无双。文章、书法、雕刻都绝佳,被誉为“三绝碑”。在大同地区,历史上留下了成千上万的碑刻,形成的“魏碑体”在中国传统碑文化发展史上享有盛名。

碑刻文化另一个方向的延展是摩崖石刻,大同周边名山林立,古刹众多,不乏名人手笔。

北岳恒山,东边是太行山,西边是雁门关,南边总扼三晋大地,北守幽燕疆土,东西延绵二百多公里,号称“人天北柱”。恒山还是道教的主要发祥地,金庸的名篇《笑傲江湖》中的恒山派,就是一个道教的门派。八仙之中,倒骑毛驴的张果老传说就常年住在恒山之中。现在恒山中不仅有果老岭,还有传说当年他的毛驴留下的蹄印。

恒山第一盛景悬空寺,距今已有超过1500年的历史,是我国现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高空纯木结构摩崖建筑。寺庙像一座镶嵌进悬崖峭壁的大型浮雕,悬浮在半空,离地面最高的地方曾经有近百米,因脚下河床被长年累月的泥沙淤积,至今还有近六十米的高度。

被美国《时代》周刊认定为全球十大最奇险建筑之一,与意大利的比萨斜塔齐名。

▲ 山西大同恒山悬空寺(图 | 图虫创意 ©)

悬空寺虽以寺庙为名,其实是个儒道佛三教合一的场所。在悬空寺的最高处,即三教殿,佛祖释迦牟尼、儒家鼻祖孔子、道家祖师老子,三人的塑像同时供奉在殿中,和谐共处,相得益彰。此情此景,唯有大同独有。

悬空寺建成后两百多年,李白游历到此,在崖壁上挥毫写下“壮观”两个大字。我们今天看到的李白手迹,“壮”字的右上角还有一点,很多人解释是因为游览悬空寺后的李白难掩激动之情,多写一点来表达悬空寺比壮观还壮观。此种说法确切与否,大概只能仅供参考。后又九百年,明朝末年的旅游大家徐霞客也到此游历,称悬空寺为“天下巨观”。

在恒山壁立如削的石壁上,还有“恒宗”二字,字高超过15米,近六层楼高,是中国现存古代最大的摩崖巨字。笔大如椽,远远望见,极为壮观。在恒山中,摩崖石刻多达200余处。

大同作为今天的历史文化名城,实在是天赋异禀,早在人类活动的足迹到达这片土地之前,它已经具备了足够的底蕴。

在今天的大同市东部,是著名的大同火山群。约40万年前,这里的火山喷发不止,前后持续了三十万年的时间。现如今,仅是海拔超过1200米的火山就有10座,形态各异,姿态万千。大同火山群是我国华北地区唯一保存完好的第四纪火山群,被誉为“东亚大陆稀有的自然遗产”和“火山地质博物馆”。

▲ 大同火山群(图 | 图虫创意 ©)

静观沧海

大明王朝风雨飘摇的时候,大同作为边陲重镇的军事要地,自然是各方力量必争之地。当时守卫大同的是一个叫姜瓖的明将。

李自成带着起义军势如破竹,席卷天下的时候,刚到大同城下,姜瓖就投降了。只可惜起义军如昙花一现,清军很快入关,姜瓖又杀死了大顺起义军的首领,献出城池,投降了清军。

姜瓖的反反复复,连他自己都没有把握。投降清军以后,吃不香睡不着,时刻都觉得“总有皇帝想害刁民”,非常没有安全感。于是在四年后,姜瓖又扯起了反清复明的大旗。这次真的惹怒了大清朝廷。摄政王多尔衮亲征大同,先后又增派了八位亲王率兵围攻。

结果姜瓖不敌大清勇士鳌拜,退进大同城中,闭门坚守。好在大同城高墙厚,即使被团团包围长达九个月,依然没有被攻破。

城中粮尽,军民不是战死,就是饿死。最终,一直在背叛的姜瓖也尝到了被背叛的滋味。他和哥哥、弟弟被部将杀死,头颅被当做见面礼献给了清军。

姜瓖和家人的死亡,没有平息清军的愤怒。清军入城以后,除了参与献出姜瓖首级的23名将领和兵丁,以及他们的家属总计600人以外,大同城内但凡还在呼吸的人,无论老幼妇孺,全部被屠戮殆尽。清军在大同屠杀三天,城内血流成河,尸积如山,只能从四周的乡村抓来民夫,将尸体运到城外掩埋。这还不解气,清军又在城中放火,将房屋全部烧毁,依然觉得不够,干脆将大同城墙拆掉五尺,是为“斩城问罪”。同时朝廷还下令,将大同城直接除名,不再派遣官吏,原来大同治下的百姓也不准参加科考。后来康熙年间的文人魏象枢回忆当时的情景,写下过一首《过大同废城》,可以对当时的惨像窥其一斑。

杀气孤城黯,颓墙血溅纹。

黄沙三月草,白骨万家坟。

——魏象枢《过大同废城》

一座城市的命运当然不会因为某个人的情绪,哪怕他是帝王,或者某个王朝的愤怒而真的发生改变。大同自身的重要性,决定了她不会轻易退出历史舞台。才过两年,大清王朝又不得不恢复大同城的建制。原有的居民被屠杀干净了,就从周围各县强制移民,新到的府县官吏,一边收葬肢体骸骨,一边敦促百姓开荒种地。大同从一片废墟中,逐渐恢复生机,继续静观历史变迁,兴旺更迭。

又两个半世纪以后,大清也进入了风烛残年。八国联军进入北京,慈溪裹挟着光绪皇帝狼狈西逃,俨然已如丧家的狗。但大同的大小官员却依然不敢怠慢,早早地就等在大同东城门外接驾。

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大同早已恢复了往日气象。慈禧一行到达城内,见城坚墙固,城内车如马龙,一派繁华景象,才从一路逃窜的惊魂未定中缓过劲来,又重拾老佛爷的架势。城中百姓想一瞻天颜,慈禧都没应允。直到来到一座华丽壮美的楼阁前,得知楼名叫“太平楼”,一时觉得是个好意头,才善心大发,让太监打开娇帘,让百姓们一睹尊荣,沐浴皇恩。

慈禧到达大同不久,在京津冀一带溃退的残军陆续赶到,慈禧重拾信心,开始着手与随行的大臣商议如何收拾残局。

慈禧一行在大同盘桓多日,地方官员想尽办法,尽心侍奉。大同当地有一道名菜本来叫“凤爬窝”,以整只雏鸡为主,佐以鸡蛋环绕四周,色泽红润,肉香蛋嫩。菜名本来形象而不缺寓意,但慈禧来了,这个名字就不再合适了。毕竟慈禧就是人间的凤。精明的厨师将鸡蛋换成了当地的炸山药粉条,把名字改为“金凤卧雪”。据说当时慈禧胃口打开,年近古稀的老太太,一口气吃掉了半只“金凤”。厨师受到鼓舞,作进一步改良,将炸粉条改成蛋清打发后蒸成的一朵雪莲花,菜名随之也变成了“金凤卧雪莲”。传说,厨师还用九种不同的馅料,蒸了九笼外形捏成各种花瓣状的烧麦,也深得慈禧喜欢。

▲ 1903年慈禧

只是不是所有人都像有幸为慈禧做菜的厨子一样幸运。皇室、大臣、军队出行,声势浩大,所有费用都由沿途供应。本来地处边疆,当地百姓并不富饶,除了供应过路官军的正常用度,还要被各级差官盘剥,兵丁劫掠,简直就是一场浩劫,难怪元朝文人张养浩会感慨“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现在很多人提起大同,都会想起它是中国的煤都。煤炭,是埋葬在大同地下的乌金,形成于侏罗纪时期,硫、磷的含量低,燃烧效率极高,是难得精品。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大同的煤就被开采出来,供应取暖、做饭、冶炼的燃料用。

在现在,以及很长久的过去,煤炭都是大同的财富,但也给大同带来过灾难。

1937年10月,日军占领大同。弹丸小国为了维系侵略战争,对大同的煤资源进行了疯狂掠夺式开采。大量的中国劳工被驱赶到大同煤矿,环境恶劣,劳动强度大,温饱也没有保障,很快就有大量的人病倒了。对于这些丧失了劳动能力的矿工,日本人以防止传染病为由将他们隔离起来,死活不顾。甚至有人在还活着的时候,就被专门的拉尸队拉走,随意丢到山沟河滩,或者废弃的矿井中,白骨累累,形成惨无人道的“万人坑”。

▲ 万人坑遗址

在大同,已经发现确定的“万人坑”超过20个,其中最大的一个在煤峪口南沟,分上下两个洞,靠下面的一个洞深70多米,先后有超过6万苦难的中国矿工葬身在此。196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此建了一所“万人坑”遗址展览馆,正壁上有两个巨大的数字浮雕“140万”和“6万”,时刻提醒世人,日本人曾经在这里掠夺140万吨煤资源,致使6万中国人惨死。

新中国成立后,大同的煤炭年开采量突破一亿吨,全国绝大部分省份都用过大同的煤,为百废待兴的中国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两千多年的时光已经过去,大同并不是过眼云烟。

战争也好,和平也好,荣耀也好,灾难也好,颓废也好,繁华也好……一切的一切,它都照单全全收下,以一种物质的、或精神的方式流传下来,在时光里展示给后来人。它不语,等着我们走近,去打开尘封,慢慢品读。

▲ 大同古城里的太平古楼落日(图 | 图虫创意 ©)

(摘编自微信公众号国馆)

0 阅读:14

亦融正直云朵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