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在石头上的史诗:参观神木市博物馆大保当汉墓画像石专题展

关中拍客 2024-02-01 21:28:38

在神木市博物馆三层,有一座以“刻在石头上的史诗”为主题的汉画像石专题展厅。这里陈列着大保当汉墓出土的部分汉画像石,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世俗生活、思想信仰、建筑绘画等方面的状况,被誉为“汉代绣像史”——

1987年,进行文物普查时,在神木市大保当镇西约1公里处,发现一座汉代城址和多处墓葬群。1996年至2007年,先后进行三次考古勘探和发掘,大保当汉代城址平面呈五边形,大保当汉墓群分为敖包台、高羔兔、木柱柱梁、田家圪台、汉画像石墓区等。

汉画像石墓区位于汉代城址南约2公里处的榆神公路旁边,已发掘清理28座墓,包括19座画像石墓,出土70多块画像石。其中,编号M23的墓葬位于墓地东部,整体坐西朝东,为砖砌双室墓,由墓道、甬道、前室、过洞、后室等部分组成。石墓门位于甬道前端,保存完好,砂岩制成。

2023年10月3日清晨,参观神木市博物馆时,我来到汉画像石专题展厅。目前,这里展出的几组石墓门,并非价值最高的画像石,大保当汉墓出土最具代表性的画像石被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和陕西考古博物馆。但是,这里是唯一单独以大保当汉画像石为主题的展览,系统讲述大保当汉代城址与墓葬群的考古发掘情况。

汉代城址修建于西汉晚期,废弃年代约在东汉中晚期,乃具有军事防御功能的边关城堡。根据墓葬形制、器物、人骨等分析,大保当画像石墓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显示出边郡匈奴等少数民族的文化因素。

1.大保当M1号墓出土画像石

这组画像石门由门楣、门柱、门扉组成,门楣宽1.67米,门宽1.4米,门高1.5米。门楣画面分上、中、下三栏,上栏为浅浮雕蔓草纹,中栏为狩猎纹,下栏为出行图;门柱顶端有三个羽人,中间是向上爬行的龙,龙后有一个舞蹈的羽人,下方是两个正在格斗的武士;门扉主体是朱雀衔环,上端有一棵树和小鸟,下端有两棵树和獬豸。

2.大保当M3号墓出土画像石

这组画像石门由门楣、门柱、门扉组成,门楣宽1.81米,门宽1.74米,门高1.46米。门楣画面分为上、下两栏,上栏中部是浅浮雕蔓草,其间点缀着瑞兽和羽人,两端各有一个圆形日月。下栏被四棵树分为五个区间,从右往左依次为虎、龙、朱雀和凤鸟、玄武、羽人与神兽;门柱上部是西王母,两侧是石蔓草和瑞兽,中部是门吏,下部是玄武;门扉主体是兽首衔环,上端是朱雀,下端是獬豸。

3.大保当其他汉墓出土画像石

大保当汉墓画像石全部发现于甬道外侧的墓门处,一般包括门楣、门柱、门扉三部分,画面均为减地法表现的浅浮雕内容。当年,这些画像石由称作“师”的石工和称作“画师”的画工共同完成。最初,画像石表面大多都有颜色,经过岁月侵蚀,没有保存下来。

经过统计,大保当汉墓画像石的题材分为狩猎、建筑、车马出行、乐舞百戏、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画面的细节生动,成为难得的资料,好像是一面了解汉代生活的镜子。

目前,大保当汉画像石墓是此类墓分布的最北端,体现了汉文化的影响力,以及民族间的相互交流。可惜,没有文字纪年,不知绝对年代,初步界定于公元100年左右。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