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交通的辉煌历史—先秦时期的交通(二)

曼寒聊历史 2023-08-11 16:03:00

文|史料不极

编辑|史料不极

文章字数约3100字

阅读时长约6min

五六千年以前,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我们的祖先就已开始舟车的制作,开启了中国古代交通事业的曙光。

但是,真正为中国古代交通奠立初步基石的是夏、商、周以及春秋、战国时代,它为秦朝统一中国并使中国交通进入大规模改善和建设阶段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春秋时期的交通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道路建设也有了一定进步。春秋大国争霸,战国七雄对峙,大规模的政治、经济、军事活动,极大地促进了交通事业的发展。

春秋初期,诸侯国很多,在不断的兼并战争中,逐渐形成了齐、晋、楚、秦、鲁、郑等几个重要的国家。

在这些国家中,齐国为东方一强,如攻翟救邢救卫,为邢修筑夷仪城(今山东聊城境内),为卫修筑丘城(今河南濮阳境内),并供给两国充足的牛马,使其恢复国力。

齐国还主持或协助中原国家建筑遏楚、防狄、护卫华夏的重要关隘,如鄢陵地当南北孔道,地处宋卫咽喉,灵丘为齐国的重要边邑,齐国着力经营建设,使这些地方都成为华夏交通的重要枢纽。

公元前567年,齐国灭掉了控制整个山东半岛东部的菜夷,势力扩展到东部的大海。

富有海上经验的菜人,也和齐人融合起来,渤海海面以及环绕山东半岛的航行,主要就归齐人掌握了。汉代著作《说苑·正谏篇》说:“齐景公(公元前547-前490)游于海上而乐之,六月不归。”

可见当时航海规模已经很大。孔子曾说他想“乘浮于海”(见《论语·公冶长》),可见当时山东半岛一带的海上航行已很平常。

据《左传·哀公十年》记载:公元前485年,吴国派遣海军由海上进攻齐国,但未能入境,就被齐国击败退归,可见当时齐国已经有了强大的海军。

晋国也是春秋时期的一大强国,它的强盛带动了汾河流域以及黄河北部地区的发展。晋献公在位期间,统一了汾河中下游地区,并进入黄河北岸,成为北方一大强国。

晋文公重耳即位后,采取了一系列整顿政局的政治经济措施,使晋国迅速发展起来。重耳君位稳定之后,首先向东南用兵,迫使周王室承认他对于南阳地区(约今河南济源、温县、焦作一带)的统治权。

从而打通了晋东南与中原地区的联系,使晋国腹地与西周以来的河内通道相连接,这样便为晋国在中原称霸取得了前沿阵地。

从此,翻越王屋山、太行山的重要通道陆续开通、拓展,著名的软道(在济源境内)就筑在太行山和王屋山之间。羊肠坂也开辟在太行山之巅,连通着山西的长治与河南的安阳。

公元前633年晋文公为援救宋国发动了对楚国的城濮之战,遏制楚国向中原的发展,与秦进行的之战,又大获全胜。

这些胜利巩固了晋对河西、河东、河内、河南地区的控制,从此,黄河上的要津,从孟门、龙门到茅津(三门峡)、盟津(孟津)又到棘津(延津)、五鹿(大名),就全部控制在晋国之下了。

于是,晋国利用优越的交通优势,从东西两侧钳制住中原腹心部位的郑、许、宋、卫诸国,展开了与楚、齐、秦等大国的争霸斗争。

总之,晋国在发展跨越太行山的交通线、跨越黄河的交通线方面,做出了特别重要的贡献,在开发汾水流域,使山戎、北狄尽快吸收华夏文化方面也做出了贡献。

春秋时期另一大国是秦,秦穆公在位期间,向西发展攻灭十二国,开地千里,成为西方一强。今甘陕秦川一带的交通,便是秦人在西周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出来的。

有两则史实,可以看出秦国交通发达的情况。一则据《左传·信公十三年》记载:这一年晋国遇到特大灾荒,颗粒无收,求助于秦。

秦国出于道义,决定输送万斛(约今750吨)粮食去晋。当年秦都在雍(今陕西凤翔),从雍将粮食装上船,沿渭水东下,千艘相连,络绎不绝,然后又从渭河进入黄河,又溯黄入汾,到达绛(今山西曲沃),全程七百里。

这七百里水程十分艰巨,尤其龙门潼关一线,急流奔泄,时时有覆没之险。秦国作为一个内陆国家,组织如此规模的水上运输,确为交通史上的一大奇迹。

另一则故事发生在秦援晋的百年之后。秦桓公的儿子铺在其兄景公当政后,因惧怕兄长的迫害,于是以车干乘投奔晋国。

到达晋国,他邀请晋国君赴宴,席间献礼的队伍有千辆车乘,十里一舍,接力运输,每舍8次往返,才将礼物送到。

秦国援晋的泛舟之役与铺的千乘八返的接力运输,是秦人水陆交通经验的结晶,展示了其运输能力。由此亦可见春秋时期的水陆运输已经相当发达了。

春秋时期,楚国以好战著称。其先民有“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奋斗史。当齐桓公称霸中原时,楚国已经控制了汉水流域中下游的广阔地带,而且兵锋直逼淮汝之间的柏(河南舞阳)、道(河南确山)、江(河南信阳、罗山北)、黄(河南光山)线,与齐国的前沿势力直接对峙。

楚国在今河南信阳、湖北随县之间,修筑冥隠、大隧、直辕三要塞,控扼桐柏山与大别山之间的南北孔道。

同时,又从今襄阳北上,将势力范围推及南阳与许昌之间,并修筑方城以遏制晋的南下。于是,伏牛山、淮水、汝水以南、大别山以西,都成了楚国的天下。

在楚国北进扩展的过程中,从郢至邓(襄樊)、申(南阳)通向许(许昌)、郑的一线为其主干道;

从郢至鄢(宜城)、随(随县)息(息县)通向蔡(上蔡)、陈(淮阳)、宋(商丘)的一线为东北干道,是与齐国势力相抗衡的重要通道。

楚国屡次攻入郑都,兵锋过处,必掳掠大批人口、财货、宝物、连同其典册、鼎彝之类,这就使中原华夏文化的覆盖区迅速扩及江汉平原并继续向南方延伸。

春秋时期,水路交通最为发达的地方是吴越。吴国建国于长江下游,主要控制区在淮河以南,三江地带,太湖流域。越国处于今浙江绍兴地区。

公元前540年,楚集结许、郑、徐、沈、蔡等淮汝各国兵力于申,沿淮水东下,与吴战于夏讷(安徽寿县),直抵鹊岸(安徽铜陵北岸),结果无获而归,但此举是开通沿淮水陆交通干线的重要之举。

公元前506年,吴国大臣伍子胥、伯豁率大军从长江口出海北上,到淮河口又溯淮西进,到达今安徽寿县西舍舟登岸,陆行西上,大布其兵于今舒六一带,在柏岸今湖北麻城)、鄭(今湖北安陆)、雍湿地区即今湖北荆门京山一线,屡创楚师。

在此前后,吴国对楚用兵,前后水上战争有17次之多。如此征战往返,吴楚之间的水路通道开发出来了,此后,江淮水陆交通开始迅速发展。

当时吴国的首都,就在现在的苏州市,西濒太湖,东通大海。吴渡海入淮,开发了东海的近海航运。

吴沿淮西上与楚沿淮东下,更使沿淮水陆交通同时并举,日臻发达。这条西起南阳、东达大海的沿淮交通线,与西起洛阳、东达临淄的大道平行,而且水陆兼有,为江淮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提供了方便。

吴国人还特别善于治理水道。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从云阳(江苏丹阳)渡江,调集民开掘沟,建筑邢城,连通射阳湖与淮水。

邢沟的开通,在交通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我国第一条人工运河,是大运河最早开发的一段。

从此,长江流域的物资,可以由江入淮,再沿古泗水、济水入黄入齐鲁,也可从寿春一带登岸,或西去南阳,或北去宋国、郑国一带,能与中原各国相通联。

以会稽(今浙江绍兴市)为首都的越国,主要根据地是今浙江省一带。但百越民族分布范围很广,南到今福建、广东、广西以至越南北部,包括广大的沿海地区及附近岛屿。

当时百越人各族之间的联系,多依靠海上交通。《越绝书》上说百越人“水行而山处,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往若飘风,去则难从。”

他们的造船技术很高,所造的船,日常使用的有扁舟、轻舟、般,还有专供政府和作战用的戈船和楼船。《越绝书》还说吴越都有“船宫”,即造船的工场。

越、吴之间常在水上作战。公元前 482年,越国乘吴王夫差远赴北方黄池(今河南封丘县西南)和晋君相会的机会,派范蠡和舌庸率领越国海军沿海北上,驶入淮水,切断了吴王归路,不久便灭了吴国。

公元前468年,越王将都城从会稽迁到琅邪(今山东胶南县西南)。琅邪是当时的海上航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港口。

这次行动,越国调动戈船300艘,士兵8000人,从长江口沿海北上,直达琅邪。这次近海航行的巨大成功,表明当时吴越的航海力量也达到相当的水平。

0 阅读:0

曼寒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