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员大潮中的车企:关键是不下牌桌

车百智库 2024-06-01 15:41:06

摘要:下了牌桌,就一点希望都没有了

文:王伟

好像新能源车企四处出击,大举扩张的消息还让人记忆犹新,如今,不少车企开始“踩刹车”了。

最新的消息是,理想汽车、广汽本田、一汽-大众扛不住了,纷纷拉开裁员帷幕,分别涉及员工约5600人、上千人和565人。加上大众、特斯拉、Stellantis、博世、采埃孚、大陆等,而且,近期在汽车产业链刮起的裁员风潮由国外刮向国内,包括传统车企和造车新势力,甚至涵盖了上下游的零部件企业和整车企业。

值得注意的是,理想汽车是国内最赚钱也是目前唯一赚钱的造车新势力,而广汽本田是成立25年以来首次进行裁员,这两家车企相继加入裁员队伍,所释放的信号与以往车企裁员有所不同,让市场为之一震。

一、裁员大潮滚滚而来

5月21日,据知情人士透露,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计划削减至少10%的员工,这一计划已经实施了一个多月,但还没有完成,裁员可能至少持续到六月。

事实也正是如此,5月20日,据韩国媒体报道称,作为全球裁员计划的一部分,特斯拉开始削减其在韩国的员工规模,并为自愿离职的员工提供额外的补偿。

报道还表示,特斯拉已经解散了其在韩国的超级充电团队。

特斯拉此轮的裁员计划不仅席卷韩国,欧美及中国市场亦未能幸免。

其中,针对中国市场的裁员计划,据知情人士透露,最新的裁员影响到特斯拉上海工厂的一系列部门,包括客户服务人员、工程师、生产线工人和物流团队。知情人士还补充称,特斯拉上个月的裁员对销售代表的影响更直接。

无独有偶,近期又有媒体先后曝出两家车企的裁员消息。

5月16日,多家媒体报道称,五一假期之后,理想内部进行新一轮全公司的人员优化。

据悉,首先“动刀”的是人力资源部门,造型部门、生产以及供应链相关部门均有不同比例的人员调整,这轮人事大调整从5月第一周开始,将在5月底前结束。另外,位于上海的纯电产品团队也将迎来收缩,现该团队部分员工已前往北京顺义理想汽车总部,讨论后续纯电产品规划调整。

与理想汽车同期被曝出裁员消息的另一家车企是广汽本田。

据报道,5月以来,广汽本田已通过逐级通知的形式,启动大规模裁员,规模预计上千人。内部人士称此次为整体裁员,涉及多条线。目前内部已启动离职程序,以主动离职为主,会有相应的补偿。预计裁员行动会持续至8月。

针对裁员,广汽本田回应称,“为了保证公司的可持续经营、加速战略转型,广汽本田将进一步提升人员效能。措施包括生产领域部分员工第一次劳动合同到期不续约、自愿协商解除劳动合同等。”

此外,在本月初,大众集团公布了一项重大的人事变动计划,旨在通过精简行政人员来应对当前的经济挑战,并提升公司的整体业绩。

另在4月底,Stellantis位于底特律郊区的斯特林高地装配厂解雇了199名全职工人,该工厂主要负责生产Ram 1500车型,本次裁员已经于当地时间4月22日生效。

二、日子都不好过

“裁员”消息不断,映射出当下车企生存的艰难。本次裁员潮背后的原因其实不难理解,无非是业绩下降驱动的“降本增效”。不过透过各家的官方回应,在“降本”背后,大家的出发点又各不相同。

对新能源车企来说,其在发展初期往往经历快速增长,企业为了迅速占领市场份额,可能会招聘大量员工。然而,随着市场的逐渐成熟和稳定,昔日的蓝海已转变为竞争激烈的红海,新能源车企需面临着从快速扩张到精细运营的转变。

加之今年的竞争白热化的智能电动赛道尤其的“内卷”,新能源车企不仅要与同行业的对手短兵相接,还要应对来自传统车企转型所带来的额外冲击,生存空间遭遇前所未有的压缩。

即便像特斯拉和理想汽车这样在上一年“赚麻了”的车企,也难以回避净利润显著下滑的现实。

进入2024年后,特斯拉交付量开始下滑。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特斯拉全球交付约38.7万辆电动车,同比下滑8.5%,这是近四年以来特斯拉首次出现单季度销量同比下滑。这一变化直接使得其营收缩水。一季度特斯拉实现营业收入213亿美元,同比下降9%,净利润为11.29亿美元,同比下滑55%。

理想汽车也同样遭遇逆风。据其2024年一季报显示,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收256亿元,同比增长36.4%;实现净利润5.91亿元,同比下降36.7%。但从环比来看,公司营收下降38.6%,净利润减少了九成。

面对利润缩水及人员冗余,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成为首要任务,裁员成为资金链紧绷与市场重压下的无奈之举。就像马斯克在4月初发布的致员工的内部电子邮件中所说的,特斯拉的“快速增长”导致“某些领域的角色和工作职能的重复”。“为公司下一阶段的增长做好准备,审视公司的各个方面以降低成本和提高生产率是极其重要的。”

而对于大众集团、Stellantis和广汽本田等在内的传统车企来说,此次的裁员则更多是为了集中资源支持电气化转型,优化组织结构,确保在电动汽车领域的转型能够顺利进行。

目前,电气化转型不仅是全球政策导向的明确要求,也是市场消费者需求变化的直接反映,这迫使车企不得不加速电气化进程。

然而,这一过程需要巨额的研发投入。以大众集团为例,其在去年宣布2023-2027年1800亿欧元的五年转型投资计划后,在今年3月13日举行的2023财年沟通会上,大众又宣布了2025-2029年1700亿欧元的新五年转型投资计划,占比汽车业务营收的12%,足见其对电气化转型的坚定决心与巨大投入。

但是,进入2024年,全球经济的波动与市场的不确定性又给大众集团带来了不小的挑战。据其发布的一季度财报显示,其销售收入为755亿欧元,低于去年一季度的762亿元;营业利润为46亿欧元,同比下降20%;营业利润率为6.1%

三、凛冬将至

裁员大潮给整个行业敲响了警钟:未来全球经济和电动车市场的走势充满了不确定性,所有从业者都应勒紧裤腰带做好准备,以应对随时可能到来的寒冬。

由比亚迪引发的汽车行业价格战,从短期影响来看是导致车企亏本卖车,利润下滑,继而选择裁员,从长期影响来看,其实是让整个市场陷入非健康状态。新能源汽车以价格战和大幅亏损换得超高市场渗透率,却把包括传统品牌在内的所有厂家拉下水,导致全行业陷入亏损边缘,代价可谓非常惨痛。在过去一个多月时间里,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经两度突破50%(4月前两周新能源汽车零售渗透率超过50%,5月第三周新能源汽车终端上险渗透率也突破50%),但实际上,如此高的渗透率是通过电车疯狂打价格战实现的。与此同时,电车渗透率超过50%是一个分水岭,意味着电动车行业开始进入成熟期,未来很难再出现如同发展初期阶段般的爆发式增长,加之电动汽车盈利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电车市场很难实现持续高速增长。

与此同时,今年电动车市场新增小米、乐道两个新品牌,小鹏即将推出子品牌“MONA”,蔚来下半年还将推出第三品牌……这些新面孔都将加剧电动车市场的竞争,让市场内卷现象更为严重。在全行业陷入亏损边缘的情况下,许多车企还面临着产能过剩的难题。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乘用车整体产能布局约为5500万辆,而年生产量约为2500万辆,产能利用率不足五成。一方面,在电动汽车的急速扩张时期,电动车企布局了大量新能源汽车生产线,严重供大于需,其中还包括不少设施落后和缺乏技术的落后生产线,产能结构性、局部性过剩问题开始凸显。另一方面,在电动汽车的步步蚕食下,燃油车产能过剩已成定局。如何解决这些过剩的产能,提升生产效率,也成为摆在众多主机厂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在电车市场增长放缓、竞争加剧的情况下,降本增效是摆在不少车企面前的不二选择,预计未来会有更多车企传出裁员消息。

除了降本节流,企业之间强强联合,共同分摊成本压力和市场风险,也将成为一个趋势。尤其是不同行业领域的企业跨界合作和结盟,形成优势互补和价值叠加,逐渐成为普遍现象。最经典的案例莫过于长安、华为、宁德时代共同打造的阿维塔,以及赛力斯与华为合作打造的AITO问界,而在未来,这类跨界合作造车将越来越多。值得注意的是,汽车是重资产、回报周期漫长的行业,一些品牌在实施进行裁员、降薪等管理手段缩减成本之后,业绩、财务仍无起色,那就要考虑退出市场了。

过去几年,消费结构转变以及电气化、智能化、数字化趋势让中国汽车市场经历重大变革性,行业淘汰赛不断升级,不仅中华、宝沃、观致、知豆、纳智捷、力帆、前途等众多本土自主品牌无法避免停产的命运,就连铃木、雷诺、JEEP、菲亚特、讴歌、三菱、DS等一些国外知名品牌也不得不离开中国市场,这些都是市场优胜劣汰的结果。随着行业内卷的不断发酵,市场淘汰赛必然持续上演,诸如斯柯达、标致、雪铁龙、起亚、马自达、英菲尼迪等曾经名噪一时如今却江河日下的合资品牌可就危险了。

四、结语

近几年,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大大超出预期,外界一致认为,那个盈亏平衡点的到来,比想象的要快很多,这导致不少人都有些盲目乐观。但实际上,快速发展的同时,竞争也在加剧,大多数新能源车企仍在流血扩张,有的甚至已经倒下。

以理想为例,理想是仅有的一家在2023年净利润超百亿的国产新势力,但其持续盈利的能力依然备受考验。对于新能源车企来说,时刻保持居安思危并不是一件坏事。

“在这个过程中,降价也要咬牙撑着,要是撑不下去,下了牌桌,就一点希望都没有了。”一位自身从业者的话,值得深思。

2 阅读:1899
评论列表
  • 2024-06-02 07:51

    赌大还是赌小?我看还是小赌怡情,一二四算了,留有筹码等机会

  • 2024-06-07 16:20

    广汽去年都裁了一批

  • 2024-06-03 00:05

    这不就是优胜劣汰吗?

车百智库

简介:车百智库,帮您读懂新能源汽车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