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沧桑心事定,胸中海岳梦中飞”:忆著名书法家沈鹏

冰萍聊科技 2024-08-22 18:40:40

著名书法家、美术评论家、诗人、编辑出版家沈鹏先生

2024年日,时光悄然流转,沈鹏先生离开我们已然整整一年。回首2023年,那是一段痛彻心扉的岁月。2022年末,沈鹏先生的妻子在他们结婚65周年之际悄然离去,宛如一朵凋零的花,令人心碎。仅仅七个多月后,沈老也与世长辞,仿佛一颗璀璨的星辰陨落。

长久以来,沈千帆先生与父母共同生活,父亲将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化作一种独特的生命状态与生活方式。在日常起居中,那是一幅幅细腻的画卷;在待人接物时,那是一首首动人的诗篇;在养儿育女的点滴里,那是一曲曲温暖的乐章。沈老的言传身教,如春日的微风,轻柔地吹拂着沈千帆先生的心灵;耳濡目染之下,沈千帆先生的思想、情感与生活,皆被深刻地影响和塑造,宛如被精雕细琢的艺术品。

德馨之家:沈鹏老及其家人的党性与善举

沈千帆先生在一个温情满满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他的父亲沈老和母亲殷老以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美好品德深深熏陶着他。沈老与殷老之间感情极为深厚,这种和睦的家庭氛围,一方面为沈老的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另一方面也为沈千帆先生和他的姐姐创造了良好的成长条件。

沈老在出版社担任编辑工作近半个世纪,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无私奉献,犹如 “甘为他人做嫁衣裳”。后来到书协工作,更是不遗余力地关心后学、提携后辈。殷老作为一名医生,在沈老的生活中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对他的身体照顾得极为周到。可以说,沈老的长寿以及漫长的创作生涯,与殷老的悉心照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殷老不仅把家人照顾得妥妥当当,而且还特别热情。在沈千帆先生的记忆中,小时候家里常常有客人来访,大多数都是找殷老看病的人。殷老总是耐心地为他们解释病情,积极地出主意、想办法。对于从外地前来求医的亲朋,殷老还会亲自下厨做饭、熬制鸡汤。那个时候还没有燃气管道,做饭使用煤气罐且有指标限额,然而殷老对此毫不吝惜。沈老和殷老的优秀人品赢得了众多朋友的高度认可,也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沈老和殷老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教导沈千帆先生要与人为善。小时候,当沈千帆先生邀请同学到家里做客时,沈老和殷老都会热情欢迎,并且亲自下厨炒几个菜来款待同学们。上大学的时候,沈千帆先生家在东单附近,离北京站比较近。由于当时北京只有这一个大火车站,所以他家就成了大学同学的周转站和行李暂存点。大学同学时不时地会住到他家里来,这样方便赶早班或者晚班火车。

沈老和殷老一生都积极追求进步,始终牢记党的教诲,坚定不移地追随党的事业。沈老在 18 岁的时候来到北京,20 岁时调入初创的人民美术出版社参加工作。虽然沈老学的不是美术专业,但是他无条件服从组织安排,不计个人得失,一直按照党的要求努力工作。殷老在北大医院工作后,继续上大学深造,在工作中兢兢业业。他们在 1956 年一同加入党组织,对彼此的工作一直相互理解、相互支持。1976 年唐山大地震的时候,殷老因为要抢救和照顾病人,很长时间带着沈千帆先生住在北大医院的地震棚里面。沈老非常理解殷老的工作,自己也住在单位忙碌工作。姐姐则自己上下学。在沈老的书法有了一定影响之后,全家人全力支持沈老的工作。殷老经常出面帮沈老挡掉一些俗务,为沈老营造一个比较安静纯粹的创作环境。尽管多数人能理解,但也难免开罪了一些朋友。

沈老一生热心公益,多次在抗震和抗洪救灾、资助贫困学生、保护文化遗产和珍稀动物等方面进行相当规模的捐款。同时,沈老还将自己的作品和收藏捐给江阴南菁中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单位,并设立了多项基金。对于沈老的这些善举,全家人意见一致,全力支持。

著名书法家、美术评论家、诗人、编辑出版家沈鹏先生

严教之家:沈老的完美追求与跨界智慧

沈千帆先生深情回忆父亲沈老。沈老在艺术与工作上全情投入,是个追求完美、对自身要求极为严格的人,即便晚年卧病在床,依旧对作品精益求精,只要不满意就反复书写。沈老有个长期的日常习惯,早晨起床先去书房忙活一阵再洗漱吃早饭,晚上洗漱完也会去书房工作、思考后才入睡。

在教育子女方面,沈老把对完美和进步的要求延伸开来。沈千帆先生自幼努力渴望得到父亲的表扬与赞美,然而哪怕小时候考了 100 分,也只能得到极少的表扬,更多的是戒骄戒躁、不断进步的话语。初中时期,成绩有所波动,考得不好时希望母亲或姐姐参加家长会,考得好就想让父亲去。有一次考得很好,父亲虽答应参加却因逛书店迟到,错过老师的表扬,沈千帆先生很生气,可父亲仍告诫他考好一次不足为傲,要继续努力。还有一次,沈千帆先生在被批评时拿出学校的奖状和老师评语反驳,父亲虽一时沉默,但最后也只是说了再接再厉的话。如今回想,沈千帆先生中学参与奥赛取得成绩,以及后来上大学、走上工作岗位后履职尽责,都与父亲的严格管教、激励和鞭策密不可分。

沈老对沈千帆先生既严格又包容。许多人疑惑沈千帆先生为何没有从事书法,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沈老追求完美对其严格,小时候学书法常被批评,导致逆反心理;二是沈老尊重孩子个性,对子女的自主选择很包容,不强求沈千帆先生学书法,只希望孩子在自己选择的领域好好发展、取得成绩。沈千帆先生的姐姐学医当了医生,他自己先学生物后从事行政管理工作。沈千帆先生不确定父亲在离世时是否因他未继承书法道路而有遗憾。

此外,沈老特别注重学习上的交叉融合,对各方面知识充满极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沈千帆先生中学时家里订了很多科普杂志,沈老看得比他还多。晚年病重时,沈千帆先生发现父亲在看一本讲相对论和宇宙大爆炸的旧书,竟是自己中学时买的。

前几年大家讨论引力波时,沈老询问引力波是怎么回事,沈千帆先生专门请教天体物理学专家后为父亲讲解。沈老创作的诗词融合天文地理、历史人文等多领域内容,如史家胡同小学学生课外小组发现六颗新小行星,沈老看到新闻后兴奋地即兴创作一首诗,让沈千帆先生送到学校,体现了他对宇宙、知识的好奇探索以及对儿童、教育的关心。沈老在创作方面也积极倡导知识的学习、交叉和融合,强调在宽知识基础上进行艺术创作,像金字塔一样,底座宽实才能成就更高高峰,要求涉猎各学科知识,尤其了解前沿知识。

有学者评价沈老的思维方式既有中国传统的感悟境界,又有西方学者的理性缜密。沈老保持思想和思维活力的做法也影响着沈千帆先生,使其注意跟进学习各方面最新知识,以保持开阔眼界和活跃思维。

时代洞察与艺道精进:先生的大局观与极致追求之路

沈鹏《草书诗一则》纸本水墨

沈千帆先生回忆父亲沈老。从青年时期起,沈老就能从时代大势思考问题,解放前上中学就参与编辑进步刊物,解放后投身建设,特殊时期时潜心工作、读书习字,积累深厚,改革开放后脱颖而出。做编辑时用心钻研,积累各方面知识。沈老能看清大势、保持定力,源于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如在书法热时关注可持续发展并主持制定《中国书法发展纲要》。

进入新时代,沈老积极学习,虽年事已高、身体不好,仍希望为传承中华文化尽力。2013年患肿瘤后,在最后 10 年做了两件事,一是举办“闻道未迟”个人诗书作品展,二是出版全集。沈老在艺术创作上倡导尊重个性,提出书法创作十六字方针,强调原创与个性统一,“书内书外,艺道并进”。他一生追求卓越完美,事必躬亲,对文章和书法作品反复修改,直至满意。

30岁时,沈老送沈千帆先生一幅字,“世事沧桑心事定,胸中海岳梦中飞”,随着年龄增长,沈千帆先生逐渐领悟其中深意,这既寄托着沈老的期许教诲,也是沈老一生的写照。

沈鹏先生,一位卓越的艺术家与智者,以其对时代大势的敏锐洞察、对艺术的极致追求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深刻传承,书写了辉煌的一生。从青年时期到晚年对中华文化的不懈贡献,他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与坚定的信念。他的精神与作品将永远激励着后人,在传承与创新中继续前行。

文中素材来自江阴介居书院

0 阅读:23
评论列表
  • 2024-09-02 17:55

    著名不假,但书家是否货真价实应该商榷!

冰萍聊科技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