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车提成高不高的讨论,不妨深入一些

刘远举 2021-05-10 09:53:20

作者介绍:刘远举

FT中文网、腾讯大家、南方周末、新京报、南方都市报、澎湃等媒体专栏作家,多家智库研究员,关注时政、财经、互联网,作品见于中外媒体,以深度的分析、冷静的理性、客观的态度去发掘现象背后的事实。

全文共1685字,阅读大约6分钟

近日讨论话题

当下,网约车已经普及。乘客支付车费和司机收到车费之间存在差额即网约车平台服务费,也被称为平台抽成。网约车平台抽成比例能达到25%甚至更高,引发了社会的讨论。

实际上,在2019年,有关部门就发文要求网约车平台企业主动公开定价机制,保持加价标准合理且相对稳定。虽然有平台解释过定价机制,就抽成问题向公众做出解释,但仍然有进一步提升公众沟通效率的空间。司机账单显示不够清晰,这是一个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清晰的账单,可以让司机更直观、更理性的了解自己的付出,让网约车平台抽成比例,成为阳光下的“计算”,这是网约车平台,必须完成的一个环节。

那么,合理的抽成比例到底该是多少?

01

从全球范围来看,Uber在2016年宣布在美国市场已经实现了盈利,当时的平均提成比例为25%,但大多数收入都被营销宣传、客户支持和软件开发等开支抵消了,所以刚好达到盈利水平。目前来看,国内的情况也差不多,多家平台的提成比例,在20%上下浮动。

影响这个比例的因素很多,城市、距离、时间、拼车与否等因素,都会影响抽成比例。但对于舆论传播而言,高提成的单子,相对来说比较容易传播。这会使得公众产生一个印象,以为每个单子的抽成都是如此。

02

实际上,这种直接比较乘客付出与司机到手的方法,会产生一些偏差。因为表面显示的抽成,与平台最终的实际抽成,是不同的。为了让司机在出行高峰的时段、需求旺盛的区域多接送乘客,平台会用补贴激励司机多劳多得、提供更好的服务,类似出勤与服务奖金。所以,实际上平均下来,提成比例并没有那么高。

比如,短途、拥堵的单子,平台就少提成,或者给补贴,刺激司机接这些单子,降低拒载。在高峰时期,平台也给司机补贴,刺激司机出车。最典型的是春节期间,用高补贴留住司机。这种高提成再返奖的模式,给了网约车比传统出租车公司,更高的运力调配,服务质量管控能力。

传统出租车模式下,司机交了份子钱,就与出租车公司再无经济上的关系。出租车公司甚至不能像一般企业那样发奖金。于是,司机服务好,出租车公司没有奖励;服务差,只要不被投诉,也没有惩罚,也没奖金可扣。缺少了基本的管理手段,出租车公司实际上管不了司机,所以,公司调配不了运力,一到拥堵期间,出租车司机就停下来,哪里都不去,要么就不打表。至于车况、服务态度等等,就更管不了。

在新的技术手段下,网约车平台可以精细化管理,提供更好的服务。而这个更好的服务的基础,正是这种动态提成的方式,先提得多一些,然后再返回。

03

另一个决定抽成比例的是成本。技术研发、安全保障、客服、人力、线下运营、纳税等成本。比如安全成本,建立一键报警,建立庞大的客服体系,这些出租车行业完全没有的环节,提供了更好的服务、安全水平,但都要耗费成本。

网约车行业,与以往的传统行业不同,传统行业可以形成巨大的生产规模,以阻吓竞争对手进入,但共享经济是一个共享生产力的行业。一个平台的司机,也可以同时是另一个平台的司机,司机很容易在不同平台之间流动。在现在的反垄断高压下,没有平台敢限制司机使用其他平台。

所以,平台之间对司机的争取,也即低提成的竞争是存在的,也是充分的。从消费者端来说,虽然下载新的APP有难度,但是从地图等APP进入也是无缝的,特别是小程序的出现,使得消费者的选择很多,切换也很容易。在这种态势之下,平台要行使垄断力,提升价格,并不容易。所以,一个没有盈利,且充满竞争性的业态,其服务价格,很难说是有不道德的暴利的。

价格问题,不妨街谈巷议,全社会共同来讨论,司机的抱怨,肯定是会存在的。毕竟,没人会嫌东西便宜。更何况,随着GPS、驾驶技术的普及,网约车司机几乎成为一个不需要技能的工作,收入肯定比不上曾经背靠牌照垄断,熟识城市道路的出租车司机。

这种情绪需要重视,但有形成价格的基础,应该是市场机制本身。曾经,在舆论压力下,在几乎完全竞争的餐饮行业,海底捞涨价之后火速认错,西贝因涨价发布道歉声明,但这并不是一个好现象。舆论应该关注的,并不是价格的高低,而是价格背后的市场机制。严肃、理性的坚持市场经济的公共讨论,虽然不符合情绪,也没有流量,但从长远来看,最终也是有利于消费者,有利于社会的。

全文阅读已完毕 感谢

文中图片来自于网络,侵权删

2 阅读:499
评论列表
  • 2021-05-10 10:28

    试一下抽成百分之十,不让你补贴乘客,来直接的

刘远举

简介:专栏作家,研究员,关注时政、财经、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