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凑70块供他创业,赚百亿后开飞机回村,给老人发千万红包

红色的史纪 2024-06-26 18:17:23

文| 赤晚

编辑| 赤晚

1985年冬,四川省仪陇县丁字桥镇的一个年轻人踏上了前往新疆的路,口袋里的70块纸币烫的人心疼。

这都是村民东拼西凑供他创业的!

谁家没有困难,如此慷慨他定要涌泉相报,数十年打拼让他心愿得偿,赚得百亿后开飞机回村。

“向家乡父老乡亲拜年!”

飞机上红色字体很是显眼,当场给老人发红包言笑晏晏,细算下来又是一笔千万花销。

做出如此“土豪”行径的他究竟是谁?众人深究之下,不免为他的“反哺”之情所感动。

暖心七十块

2019年,在众人毫无预兆的情况下,一架直升机径直驶进了四川省仪陇县丁字桥镇。

这样的“庞然大物”当即惊动了在此坚守了一辈子的老人,纷纷前往驻足观看,不想自己还有登机的可能性。

问及背后之人,不由得心中恍然,毕竟乡亲们的眼中,郑大清出发新疆创业好像还是昨日之景。

1959年,郑大清就出生在镇上的一个贫穷山村里,家中贫苦,父老乡亲们也并不富裕。

在国家的号召下,大家团结一心向前看,互帮互助成了人们行动的默认模式,民风淳朴。

日子虽苦,但大家其乐融融很是快活,郑大清的出生恰逢其时,为了减轻家中负担和心中理想,他报名参了军。

保家卫国当是男儿本色,郑大清在部队表现优异,成为了第一个获得团嘉奖的新兵。

聚集在他身上的目光增多,丝毫没有改变郑大清勤劳朴实的行事风格,参军第二年就当上了班长,带领班集体荣获集体三等功一次。

这样的好苗子自然受到上级重视,可郑大清并未留在部队里继续发展,为了补贴家用,他选择了退役。

回到家乡,郑大清一无学历,二无特长,只好去了附近的建筑工地,一天下来灰头土脸,收入寥寥。

如此发展不是办法,他开始啃起了关于建筑的书本,自然惹来很多目光,可他无惧,坚信自己不会永远是一个打工人。

掌握了建筑知识,郑大清便想着自己创业,可他手头并无余钱,实在是寸步难行,更遑论异乡谋生。

乡亲们听说了他的困境,不动声色的为他拼凑起路费,这家五角那家一元,零零整整凑够了70块。

一把交到郑大清的手上,无人说一个“借”字,这就算是大家的一点儿心意,年轻人就要敢于闯天地。

郑大清接过了这些钱,放进口袋心头滚烫,他在1985年带着家乡四十多名农民兄弟前往新疆。

北风是寒冷的,火车是拥挤的,道路是漫长的,等落地新疆,郑大清的全部家当不过一块2毛钱。

此外,还有部队上用破的一床棉被,军人精神不怕苦不怕累,郑大清和兄弟们开始承包小工程。

毫无人脉,只能听“地头蛇”的安排, 郑大清一行人丝毫不懂得偷工减料,把工地的活干得漂亮。

忙里偷闲他又开始攻克管理的书籍,可一朝等到工款结算,包工头却是不见了踪影,这如何是好?

创业道阻且长

郑大清站在异乡,心中难免迷惘,当初离家时的雄心壮志被现实打磨的厉害,可他依旧心有不甘。

命运就是用来抗争的,他不认输,面对身后一众农民兄弟,郑大清坦然接受了这样的结果。

有些包工头真的过分,明显就是在欺负他们这些外乡人,拿到工程款就逃,郑大清忙前忙后,分文未得。

不仅如此,他还欠下了一屁股债,给兄弟们一一打下欠条,想走的绝不强留, 毕竟每个人都要养家糊口。

郑大清的这份坦诚为他加分不少,但当年春节,新疆乌鲁木齐的街头就剩下了他一个。

他该如何回家?凭借朋友接济的5块钱,郑大清生生挨过了这场寒冬,饥饿与困顿不足以描述当时的难堪处境。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郑大清在鞭炮的包围中很是冷静,春天就要来了,他决不可灰心,立志出乡关,非功成名就不可回。

1988年, 郑大清依旧徘徊在乌鲁木齐的街头接工程,一个意料之外的“大单”砸在了他的头上。

这是一个春天,郑大清与新疆一制胶厂签订了一个13万元的厂房维修合同,虽然困顿,但他的行事风格没有半分办法。

小人终究还是少数,工程款一分不少的结算到了郑大清的手中,还得到了对方不小的赞誉。

名声就此打开,郑大清以这笔资金为基础乘胜追击,接连签下了几个小工程,他不弄虚作假的的风格令他开始转运。

还清债务还有剩余,但现在远不到荣归故里的时候,他改建商场、投资煤矿,心中的宏伟蓝图徐徐拉开。

等到收益到手,他想为建设家乡做一份贡献,给当初帮助自己的父老乡亲予以回馈。

郑大清想的长远,可挡不住商场倒闭、煤矿破产的现实,还是管理功夫没有学到家。

几十万元的巨额债务又背上了身,美梦幻灭对于他的打击无疑更大,更是无颜回家。

郑大清汲取经验,开始在管理公司方面下功夫,“以仁爱之心管人”、“企业管理亲情化”等理念开始争相露头。

他还是不服输,凭借多年在新疆打拼的声誉,郑大清在1995年筹措了上百万元,在乌鲁木齐的大西门地段成立了第一家企业。

新疆天地实业贸易有限公司就此营业,他首推服装市场,聘用专业人才,制定规范的公司管理机制,一时间钱财不断涌进。

这么多年,郑大清自己从不忘学习,眼前的利益终究还是不够,他想要为自己的家乡和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1998年,他眼光独到的投资2亿元建设“东方100商厦”,这项举措一开始并无太多人看好。

流动资金全部都填了进去,工资不到位,员工内部难免心浮气躁,郑大清亲下基层安抚人心。

他是真诚的,亦是无奈的,员工困境他不是不知,但一切都要等到事成之后,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郑大清是真的拿员工当家人,其中不乏有来自仪陇县丁字桥镇的同姓兄弟,在此安身立命有个遮风避雨的地方。

几番来回,大家齐心协力,工程没有一点儿延期,当年拆迁、当年建设、当年竣工……

这座大厦从兴建到营业总共耗时九个月,被当时的商业界称为“西北地区的奇迹”。

心底无私天地宽

资金源源不断的回归,当初答应员工的一切福利待遇统统到位,此后经营范围涉及电信、房地产等多个热门领域,他终于可以回乡了。

脚踩在故乡的土地上,郑大清的心没来由的安宁,这里还是那样的日光悠长,外面的一切纷乱与此都无关。

2001年11月,看着自己曾跑过的木板桥,郑大清大手一挥就捐出了700万,为仪陇全县69个乡镇搭建“慈母桥”。

郑大清的善意不止于此,面对崎岖难行的乡村小路,他再次出资,要想富,先修路。

他想要让自己村里的青年走出去,广阔天地,大有可为,青年人的脚步不该止步于此。

面对养育他的乡村,郑大清先后捐建多个希望小学、设立教育基金、投资建厂招收工人。

一项项善举开始在仪陇县遍地开花,这里是元帅朱德的故乡,文化精神源远流长,各种活动的开展背后几乎都有郑大清的助力。

做好事就要落到实处,当地政府为表感谢提议用“郑大清”三个字来命名新桥,被他接连婉拒。

为了提高当地老人生活福利待遇,他亦无偿为大家发放养老钱,“爱心养老金”每月150元至200元不等。

按照郑大清的设想,这钱只要发下来,之后就会源源不断的提高,率先出资20万元作为专项资金。

一切行为都是不求回报的,既然有所能力就该回报家乡和社会,他既说的出,就会做得到。

2019年春节,郑大清带着一架直升机来到了家乡,邀请未曾坐过飞机的老人前来体验。

本计划看海,但考虑到一些老人腿脚不便遂选用了飞机,高空盘旋,家乡的新变化一览无遗。

这当是最好的拜年礼,老人家辛苦耕耘一辈子,从未奢望过还能乘坐如此现代的交通工具,脸上的笑容不断。

孰料,更大的惊喜还在后面。

文艺表演、大摆宴席 ,众人纷纷落座,大家欢聚一堂。

酒席享用完毕,郑大清实打实的“心意”上桌, 一摞摞现金被整齐的摆放在盘子里,他要给在座的各位发红包。

当初仰仗于各位乡亲出资70块,他才得以踏上前往新疆的路,期间纵使起起伏伏,但能有如今亿万身家,自然应当感谢。

郑大清将每家每户记得清楚,旁人的举手之劳被他铭记至今,有关媒体粗略估算,这一送又是上千万。

反哺的企业家不在少数,但能做到郑大清这个份上的却是少之又少,不管走了多远,都不应该忘记来处。

参考资料:知网《磨难创造出的财富英雄》

四川日报《反哺故土,他为48名老人发养老金》

0 阅读:4

红色的史纪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