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国民党军队伙食怎么样?是时候告诉大家真相了!

小松历史菌 2024-08-13 21:34:21

抗战时期,国民党军一直担负着正面作战的任务,在前数次的大会战中,国府从全国各地进行调兵遣将,累计投入了百万大军和日军作战。

但是,即便是占据了兵力、地形等优势,国民党军队许多场正面战斗,大多还是以失败而告终。

表面来看,是因为国民党军的武器装备、单兵能力完全落后于日军,但是“吃”也是维系军队战斗力的重点。

常言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每逢战事,打得就是后勤。

那么,在抗战时期,国民党军的军队伙食究竟怎么样?

虽然说,在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时候,我军也得到了一定的粮食补给,但是完全不够我军开销,便只能大搞生产,自给自足。

不过,你以为国府是把粮食,留给国民党军队享用,那可就大错特错了。

说实话,在抗战时期的国民党军队,大多数人的伙食条件,甚至比不上我党的八路军和新四军,许多国民党军士兵连饭都根本吃不饱,哪有力气去打仗呢!

在抗战时期,南京国府对于士兵的每日军粮有着严格的供给规定,一天三顿饭,一共9两米。

1935年,军政部制定了陆军战时伙食标准:每人每天大米1.5斤,罐头肉4两、干菜2两、食盐3钱、酱油4钱、咸菜2两,并按照一日三餐供给。

但是,真到打仗时候,哪还顾得上一日三餐,许多国民党军一天可能最多吃到两顿饭,一天吃到6两米都算是不错了。

然后,国民党军的军队内部太过于腐败,倒卖军粮的事情经常发生,不少军官、政客大发战争国难财。

在这样的情况下,有些国民党军士兵,一天可能只吃得上一顿饭,而且这顿饭,说不定还是“上路饭”。

在国民党军队体系内,普通士兵能够吃得上一日三餐的,也就只有蒋氏的第五军,号称当时中国最强的机械化部队,还有一些嫡系部队和黄埔学员。

其中,第五军的一日三餐,还是蒋氏明令执行的,就连嫡系部队吃个一日三餐都费时费力,更何况地方杂牌军,给的粮食少的可怜,完全就不管死活。

然后,大多数国民党军队,除开粮食少,粮食的质量也是差劲,里面有沙子、石头、老鼠屎,甚至发霉不能食用的大米,久而久之就把这种粮食称为“八宝饭”。

不过,虽然说蒋氏号称“运输大队长”。但是,其战时后勤能力确实差,以至于很多士兵连发霉的大米都吃不到,只能围着一口锅吃着干瘪的盐水煮菜。

同时,在广西、贵州、云南等贫困地区,饥困交加的国军士兵,只能吃盐水煮芭蕉,以此来最低成本保障生存安全。

1941年,军政部在对国民党军士兵进行体检时发现,居然有近8000人的营养状况,没有一个人合格,很多国民党军士兵可以说是瘦骨嶙峋,看起来毫无战斗力。

正所谓“前方吃紧,后方紧吃”!

无论是抗日战争,还是解放战争,国民党军高层的贪污腐败,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这就导致军队的“吃饭”问题,始终没有得一个到彻底解决。

同时,在南京国府时期,其大头收入主要来自于关税,而军队的军费的90%以上,也依赖于财政关税和大城市商税,地方农税这一块,南京国府并没有精力去管控,多是被地方军阀牢牢控制。

不过,随着日军封锁海岸线,阻断了海陆贸易,导致南京国府的关税收入直接下降,关税贸易优势也是不复存在,养兵的军费更是大跌。

其实,除开中央军嫡系部队,也就中国远征军驻印军的伙食条件,处于一流水平。

当时,远征军有英国提供的野战口粮,包括饭,罐头、饼干、糖果等,甚至还会有香烟,想吃多少拿多少,完全管够。

正因为如此,当时驻防在印度的中国远征军,战斗力提升非常迅速,接连重创东南亚的日军部队。

所以说,国民党军的伙食呈现严重的派系之分,嫡系伙食条件好,杂牌军伙食条件差,总体来说甚至比不上八路军的伙食!

5 阅读:2018

小松历史菌

简介:独立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