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托孤没学汉武帝杀慈禧,不是没想到是不能做,杀了后果很严重

从菡聊历史 2024-06-03 20:00:50

公元1861年(清咸丰十一年),大清咸丰皇帝在承德避暑山庄去世。懿贵妃的儿子载淳登基即位,是为同治皇帝。同治皇帝年仅6岁,按照大清祖制未成年不能亲政,咸丰皇帝煞费苦心,精心为其构建了托孤权力架构,安排了八位辅政大臣,替代尚未成年的儿子处理日常政务,并确保皇帝成年后如期亲政,实现皇权顺利移交。

但是,天不遂人愿,咸丰皇帝刚驾崩不久,棺椁还没回京,顾命大臣与两官太后就彻底闹翻,咸丰尸骨未寒,慈禧就撺掇恭亲王奕訢,发动“辛酉政变”,以肃顺为首的顾命八大臣,三人头落地菜市口,另人被囚,形成了“太后垂帘、亲王议政”的政治格局,与咸丰生前精心谋划的托孤计划大相径庭。之后,慈禧更是独揽大权,主宰大清近半个世纪,大清在这个老女人的玩弄之后,江河日下,辱权丧国,最终走向灭亡,实在令人扼腕叹息!

那么咸丰帝在临终之前,为何不效仿汉武帝,立年幼的刘弗陵为皇位接班人的同时,先杀了其生母钩弋夫人,防止“母壮子弱”,外戚干政的局面发生呢?

是咸丰因为个人情感舍不得杀了慈禧吗?在帝王之家谈感情,实在幼稚!是不知道慈禧的权谋手段吗?显然也不是!慈禧是咸丰临终托孤权力架构的重要一环,看重的正是她的心机和能力,杀了慈禧,则权力三角平衡被打破,必难持久。

咸丰的临终权力布局,与汉武帝的谋划截然不同。汉武帝是将皇权的保护重任,完全托付给了五个托孤重臣,将外戚和皇室宗亲完全排斥在外,然后在五个托孤大臣中构建权力平衡,以保障皇权在皇帝成年后顺利移交。

汉武帝将能力超强,却并无根基和家族势力的霍光放在首位,总领日常朝政事务,代行监国之职;将匈奴王子金日磾放在托孤大臣次席,将武将上官桀放在第三位,此二人能力平庸,完全依靠皇权才有富贵,对汉武帝绝对忠诚,他们两人足以制衡霍光;将资历最深、威望崇高的桑弘羊,百官之首的丞相田千秋,放在托孤大臣的最后面,凭借资历和实权,制衡前边的托孤大臣。汉武帝设计的这套托孤大臣权力分配体系,相互制衡,谁也无法一家独大。

咸丰设计的托孤体系,八大顾命大臣只是权力三角的一角而已。咸丰帝所任命的八位顾命,载垣、端华、肃顺、景端为宗亲贵族,其余四人为军机大臣,量多且无主次之分,这是咸丰防止八大臣拧成一股绳,也可以看出咸丰对八大臣并非绝对信任。

为制衡八大臣,咸丰又独创了两宫印章。

(下发“御赏”和“同道堂” 两颗印章。“两印均大行所赐 , 母后 (即慈安太后) 用御赏印 , 印起。上 (嗣皇帝) 用同道堂印,印迄。凡应用朱笔者,用此代之,述旨亦均用之,以杜弊端。)

一枚归东宫太后慈安,另一枚归西宫太后慈西,所有以皇帝名义下发的旨意,必须同时加盖此两宫印章。显然,咸丰设计的权力体系中,两宫太后是权力的另一角,用来制衡八大臣。

咸丰权力分配体系的第三只角,常被许多人忽视,正是恭亲王奕䜣集团。奕䜣与咸丰帝是亲兄弟,当年就是咸丰皇位的重要竞争对手。奕䜣贵为皇叔,能力出众,资历深厚,在平定太平天国北伐的战事,在咸丰出逃后独留北京应对“夷务大局”,与英法议和,哪一项都是功勋卓著。

更重要是,咸丰北狩热河之后,恭亲王奕䜣总领总理衙门,实际掌控朝政大权,笼络了户部侍郎文祥、文华殿大学士桂良、副都统胜保等一批有胆有识的大臣,形成了一个实力超强的政治集团,足可影响朝廷局势。

正因恭亲王奕䜣集团实力太强,咸丰才有意将其排除在顾命大臣之外,以防一家独大,威胁皇权。但奕䜣对内可牵制肃顺,稳定朝局,对上可避免慈禧擅权,对维持权力平衡发挥中关键作用。

这是咸丰不会像汉武帝一样,杀了年幼皇帝的生母慈禧永绝后患的最主要原因。

咸丰不杀慈禧的另一层原因,是东宫太后慈安的特殊情况所致。

咸丰设计的权力体系的重要一环是两宫辅政,而东宫太后慈安,生性清淡寡欲,对权力没有欲望,也没有掌控和运用权力的政治能力和权谋,而西宫太后慈西却恰恰相反,醉心权力,心机深沉,善于揣摩人性,善于驾驭群臣,政治手腕狠辣,这一点正是咸丰所看重和需要的。

如果杀了慈西,两宫的权力一角必然名存实亡,失去制衡顾命大臣和恭亲王一派的作用。皇太后虽然地位崇高,往往可以废立皇帝,但无论是东汉、曹魏还两晋,皇太后大都成了权臣的傀儡。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在咸丰看来,两宫比八大臣和恭亲王更值得托付和信任,在母凭子贵的后宫,没有谁不会倾尽全力保护自己儿子的皇位,而且当时的两宫太后,外戚都没有实力,难以形成一股政治势力,以搅乱朝廷局势。

不但咸丰不会主动杀慈,相反他担心的是慈安和慈禧,名望和实力不足以与另外权力两角相提并论,因此还特意设计赐与两宫印章,规定任何旨意均盖印章才具备效力,用来弥补后宫在实权和名望上的不足。

咸丰不杀慈禧第三个方面的原因,是八大臣能力和威望难当大任。

八位顾命大臣,四名宗亲贵族和四名军机大臣,看似两者均衡,实则只载垣、端华、肃顺、景寿等四名宗亲才具话语权,载垣、端华虽地位尊贵,但养尊处优缺少历练,且无真才实学,难堪大用;景寿向来奉行明哲保身策略,“身为国戚,缄默不言”,有他无他一个样。八大顾命大臣中,真正有主见、有能力、有胆识的,只有肃顺一人而已。

肃顺虽凭借实力几乎独掌了顾命辅政大权,但其自身缺陷明显,手段过于激烈,且有刚愎自用之嫌,从而导致朝臣离心,既无一呼百应的威信,又无协调各方的能力:如在对英谈判泄密案中,“肃顺独具疏请立予正法”,请求杀了责任人耆英;在柏英科场舞弊案,咸丰帝都有心宽恕,但“肃顺力争,遂命斩”。

肃顺几乎得罪了大多数的朝臣文官,但在军界也不得人心。肃顺在掌权期间,目睹了八旗军在与太平军作战时的腐化无能,因此一方面大力扶持曾国藩、李鸿章等汉人武装,另一方面,由于朝廷缺钱,为了筹措汉军钱粮军晌,他建议减少八旗俸晌,引起满清八旗的强烈不满,因而失去了八旗军队的支技,而京畿要地的军事力量,全是八旗绿营,汉人武装远离京城,根本无法给予军事支持。

肃顺看似位高权重,其实被严重孤立。咸丰在位时,基于皇权威慑,肃顺依仗皇权尚可掌控朝局,而一旦咸丰去世,肃顺必然面临着各派势力的围攻,完全不能成为稳定朝局的核心力量。

是朝中无能臣吗?不是,是咸丰无人可选。恭亲王奕䜣集团的人,咸丰绝不愿选;汉臣如曾国藩等人,虽有能力,咸丰绝不敢选。肃顺虽有缺点,但有能力、有魄力、有手段,深得咸丰器重,选为顾命,也实属正常。

咸丰不杀慈禧第四方面的原因,是有清一朝没有外戚乱政的先例可循。

西汉外戚干政乱政层出不究,汉初有吕后乱政,几乎杀尽汉高祖刘邦嫔妃和子嗣,之后又有汉武帝的祖母窦太后掌控朝局,早年的汉武帝几乎成了玩偶,窦太后去世后,又有生母王太皇和其舅舅田蚡干政。

所以,汉武帝对后宫和外戚有天然的反感和敌意,防止后宫外戚干政,是他安排身后事的首要环节,杀汉昭帝生母钩弋夫人,就很好理解了。

但反观有清一朝,几乎没有后宫外戚干政乱政的情况。相反,后宫在培育皇帝、辅助皇帝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最重要的人物当属顺治的生母、孝庄太后大玉儿,她一生培育了顺治、康熙两个皇帝,在关键时刻为保障皇权发挥关键作用。所以,在咸丰心里,后宫是可以依重的力量,而非要打击扼杀的对象,杀慈禧以保皇权就无从谈起。

如果咸丰真杀了慈禧,那么后宫势力一派必然沦为摆设,凭着肃顺嚣张跋扈的性格,凭着恭亲王奕䜣亲皇叔的地位、崇高威信和突出才干,本就势同水火的两个集团,没有后宫的制衡,势必大打出手。

没有后宫在名义和正统上的支持,恭亲王奕䜣想要在短期内战胜八大臣也很难实现,两派内斗、内耗不止,于国于家都是灾难。更严重的,两派无论是谁最终胜出,都必将威胁皇权,同治能否如期亲政将是个大问题。即使同治帝如期亲政,同治早逝后皇位花落谁家,也不得而知。将来无论两派有谁胜出,也不一定就比慈禧掌权将国家治理得更好!

0 阅读:2

从菡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