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历史大悲剧

人物图书馆 2024-05-06 15:20:46

最近很久没写了,一方面我在怀疑我写的东西有什么价值,另一方面,写作虽然是我的兴趣,但自媒体收益太低,没办法全力去做。

以后我还是会用业余时间来写一点,平时有些话题身边也没什么人能聊,不如把想法写出来。

这篇大概说说太平天国的整体过程,这篇文章之前写了一半不想写了,觉得没意义,这两天重新写完。

我的读者分成很严重的两派,当我写清廷残酷的时候,就有人反问,难道太平天国就好吗?当我写太平天国荒唐的时候,就有人反问,难道你的辫子还在吗?

我到底站哪边?我哪边都不站。

我对双方基本都持否定态度,但并不否认双方阵营里都有好人,最近写几个太平天国里的好人,就有读者愤愤不平骂太平天国了,这其实是两回事。我的历史观很简单,谁对百姓好,我就说谁好。谁没有人性,哪怕他以更宏观的历史视角作为辩解,我依然认为他没有人性。

也许世界没那么复杂,简简单单做个人吧。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其实将太平天国解释为一个悲剧,并不涉及其定性问题,无论它正义还是邪恶,都不妨碍它是一个悲剧。

一、金田起义

起义前这段经历,以前文章都写过很多次,还都比较详细了,所以这次写就简略写个大概吧。

1814年,洪秀全出生在广东山村的一个贫穷农家。

22岁,在广州考试的时候,得到一本基督教传教的小书。

经过屡试不中后,29岁的洪秀全重读此书,立即痴迷其中,并约冯云山去广西传教。

从传教到起义前,这段时间,洪秀全打了2次退堂鼓。

第一次,在广西传教1年,洪秀全独自返回老家,呆了2、3年。

第二次,冯云山被捕入狱,洪秀全再次离开。

所以,太平天国的奠基人是冯云山,他在广西独自传播了2000多会众,赚取第一桶金。

在冯云山不在的时间里,作为精神教主的洪秀全,认可了杨秀清和萧朝贵下凡把戏,权力格局逐渐形成,实际地位排序大概如下:

杨秀清、萧朝贵、洪秀全、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

当时他们跟当地衙门和士绅矛盾很大,有事没事就抓几个拜上帝教会众,大家就得牙缝里凑钱去赎人,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忍无可忍,无需再忍。

1850年,洪秀全下令,全体会众携全家,烧毁房屋,来金田集合。

携家带口这一招有很多好处:

1,避免家人受迫害;2,同时起义的人数大增;3,为了保护家人,将士们打仗会更加拼命。

坏处就是将社会拆散成军营,破坏了社会细胞,社会就失去了活性,当然这一缺点,在后面才会暴露出来。

在此时,这还是一个非常正确的决定。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起义,号称太平天国,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西合璧的朝代称号。

此时,咸丰登基还不到一年,这位悲催的皇帝登基后,批阅的第一道奏折就是关于起义的,此后余生,他以柔弱的身躯,卷入这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中心。

二、定都南京

起义的第一年,太平军还没见过什么世面,转战于周边各乡镇,在一个叫东乡的村子,洪秀全就迫不及待地自封天王,并封了5个主将。

这年底,太平军攻占了第一个“大城市”永安,封了五个王,并正式确立了,杨秀清是老大。

在永安一呆就是半年,终于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太平军从永安突围。

经过这半年的修整,太平军队伍得到锻炼,眼界更高了,不满足于府县城,打算干一票大的。

十多天后,太平天国进攻桂林,这个城市不好攻打,用云梯、吕公车都用了,打了一个多月,结果攻城失败。

之后,太平军得知湖南空虚,就撤围桂林,进军湖南。

途径全州时,冯云山被炮击中后不久死亡,太平军攻克全州,并展开屠杀,为冯云山报仇。(此处有争议,详见前文冯云山传)

离开全州后,走到十里外的一个险要渡口,遭到第一个强劲的对手江忠源的伏击,有较大损失。

江忠源是个猛人,可以算是后来湘军的军事战术老师。

1852年6月,太平军突入湖南,以当地天地会充当向导,并发布了3篇“脏话”连篇,狗血喷头的檄文,正式发帖骂清廷,并争取百姓的认同。

在湖南徘徊2个多月后,萧朝贵提议率几千轻兵,突击省会长沙。

萧朝贵长途奔袭,20天到达湖南城外,长沙防御空虚,甚至城门都没关。

这支太平军前锋率先发起攻击,结果却把城门弄错了,把城南的高楼当成是城门,错失良机。

紧接着萧朝贵赶到,率军攻打长沙,却被炮击中,几日内身亡。

1个月后,洪秀全和杨秀清才率主力到达长沙,但同时长沙城内也已经聚集一批猛人,清军大约已有10万人,太平军约只有3万人,已经处于劣势,经过81天战斗,未能攻下长沙城。

迄今为止太平天国创业艰难,业务不好干,但接下来,他们的好运气就要来了。

太平军从长沙向北攻占洞庭湖边的两座城池,获得大量武器弹药,并抢得民船几千艘,陆军摇身一变,成为水师。

在当时水路运输能力远大于陆路,几千艘民船解决了太平军辎重、家属等运输问题。

走水路的太平军,瞬息千里,防不胜防。

进攻一方调转枪头容易,而防守一方布置防御却很困难,清军一时摸不清太平军动向,十分头疼。

在这时,清廷还在暗自庆幸没有失去任何一座省城,但马上将一连失去3座。

1852年12月,太平军到达湖北省会武昌。

20天后,在清晨的睡梦中,一声巨响火药爆炸,武昌城被攻破,太平军第一次占领省会城市,占了一个月,忙得不亦乐乎:

搜刮大量钱财,选十多岁的女子送入诸王府,裹挟了50万百姓(数字应有所夸大),船只万艘,又在城内放一把火之后,沿江而下。

这时,因奔丧而闲居在家的曾国藩,收到办团练的上谕。

曾国藩以办团练(民兵)为名,实际上是编练新军,就这样太平天国最大的对手出山了,但此时两者还没有机会相遇。

一步错步步错,由于清军调动不及时,接下来的20多天,太平军连克5城,包括安徽省会安庆,第二座省城拿下。

很快,大军来到南京城下。

南京规模宏大,城墙又厚又高,光城门就有13座,是清廷江南的统治中心。

拿下此地,将具有象征意义,南京与北京遥遥相望,相当于分庭抗礼了。

攻克南京只花了一周时间,但攻克内城(市中心,八旗居住的地方),有较大伤亡,进攻了一天多,直到深夜才攻破,太平军违背投降不杀的承诺,杀光内城的满人。

1853年3月20日,太平军拿下南京。清廷大震,武昌、安庆、南京三座省城,在三个月内先后失陷,此清朝二百余年未有之变也。

9天后,洪秀全坐着龙船,携带妻妾,进驻南京。

接下来就是定都问题,洪秀全想进军河南,杨秀清听一个老水手的建议,说河南水少无粮,不如定都南京,就这样太平天国定都南京。

三、北伐和西征

太平天国此时虽然热热闹闹,但实力跟清廷比还差得远,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定都两三个月内,太平天国就同时发起北伐和西征。

西征没啥问题,巩固南京上游,毕竟在那个划船靠桨的年代,逆流而上是很困难的,占据上游就占据了主动。

北伐就不一样了,这是属于弱势一方主动求战,有点自不量力了,如果将北伐军全部投入西征,那结果将大不一样。

先说北伐,之前也写过北伐的大致过程,这里不再赘述。

北伐军人数:2-3万人,大多是广西精锐;

清廷兵力:守卫京师的八旗兵12-15万左右,但真正跟北伐军作战的,大概有4万多人。

北伐军主将:林凤祥、李开芳。

清廷主将:僧格林沁、胜保。

胜保就是打酱油的,主要靠僧格林沁。

过黄河之前,北伐军在安徽河南腹地,所向披靡,攻克不少县城。

过了黄河,为了避开清军阻挡,又绕行山西,5个月就来到天津城下,最后在天津附近,驻扎下来。

接下来就是等援军,这么一等就等到了冬天,大年初一,太平军开始南撤,路上冻死不少士兵。

僧格林沁一路追赶,第一次尝到打仗竟然如此简单,杀了不少倒在雪地里没法动弹的太平军。

之后清军士气上升,太平军士气大跌,不断防守,最终在连镇和冯官屯覆灭。

杨秀清也心急如焚,砸锅卖铁,派了一个7500人的北伐援军,但双方没有会师,各自全军覆没。

北伐的失败像是太平天国命运的一个缩影,前期顺利,后期艰难。

再说西征,西征总体来说还是打的不错的。

西征的其中一个目的是为了北伐,杨秀清的设想是,先西征稳固下上游,然后掉头转北跟北伐军会和,拿下京师,天下大定,真是异想天开。

1853年6月,西征船只陆陆续续,开始往上游航行,船只有3、4千只,人数据估算2、3万人。

南京往上游第一座大城市是安庆。

之前太平军攻克安庆,但没有留兵防守,此时安庆又被清军占领。

这次西征军一到,清军再次很识相地让出安庆,此后安庆一直是西征军的大本营。

西征军很快继续上行,进入鄱阳湖,进攻江西省会南昌。

这时候,巧的是江忠源率一千多湖北民兵,本想去南京协助江南大营。

他路上收到南昌求援的消息,他不做请示,立马掉头,急行3天3夜,狂奔400里,赶在西征军头两天到达南昌。

南昌守将见到救星,乐的鼻涕泡都出来了,立马将南昌城的防务,全权交给他处理。

这就是一名优秀下属的责任感和反应能力,江忠源已被封为湖北按察使,救江西本来就不是他的任务,他当然有理由不去救援江西,但他这么做了,而且后面还会走钢丝很多次,直到最后一招不慎挂了。

西征军3次炸毁城墙都没有攻进南昌,可见守军确实很猛。

西征主力全部投入南昌围攻战,却3月不下,停滞不前,杨秀清这时候才派石达开负责西征,石达开到达安庆后,先下令撤围南昌。

不久西征军想打武昌,那个守江西江忠源又率军长途奔袭,驻扎在城北,将西征军逼退,可见此人的努力程度,哪哪都有他。

石达开暂时放弃武昌,命全体西征军,汇集到合肥城下。

江忠源虽然病了两周,闻讯又率军急行,再一次早太平军2天,到达合肥,立即布防,可惜这一次,他的好运气用完了。

1854年1月,天未亮,太平军连续两次爆破城墙,合肥城破,江忠源率军巷战,受伤后倒地要拔剑自刎,但被亲兵阻止,被扛出城外。

但江忠源咬那个人的脖子,挣脱后,投入附近水塘牺牲。

此人的楚勇比湘军起步更早,战功更显赫,比曾国藩更会打仗,怎么看都是他应该获得曾国藩的位置。但可惜用力太猛,脾气太火爆,一死了之,而曾国藩3次自尽,都被拦下,可见还是性格决定命运,或者说性格的本身就是命运。

至此,西征军迎来了第一波小高潮,安徽大片地区被攻克。石达开又被命令返回南京,刚好这时湘军水师出山,约有1万7千人,战船4、5百艘。

在接下来的半年里,湘军多次大胜,太平军水师大部损失殆尽。

当年10月,石达开再次回到西征战场,太平军最强将领,跟清廷最强来个正面交锋。

结果是石达开在湖口,大破湘军水师,重新掌控长江,西征军陆军也获得大胜,太平军大举反攻。接下来的一年,双方基本处于对峙状态。

清廷非常担心西征军北窜,跟北伐军会师,所以大军围困合肥,太平军的合肥失守。

1855年底,石达开率西征军,进军江西。

不到半年时间里,江西一共13府,太平军控制8府五十余州县,只剩4府加一个省会南昌还在清廷手里,而且南昌正被围困。

跟西征军3年前包围南昌不同,此时湘军大将塔齐布病亡、罗泽南战死,曾国藩被困,湘军面临即将灭亡的命运。

但杨秀清命石达开回南京,打江南大营,江南大营很废柴,根本无需石达开回去,曾国藩绝处逢生。这里需要说明一点,此时太平军确实有较大的可能性拿下南昌,但并不那么绝对,历史无法假设,但当时曾国藩的心情确实很绝望。

江南大营被攻克之后,太平天国迎来了极盛时期,但只维持了3个月,天京事变爆发。

至此,3年零3个月的西征结束。

西征有很大战果,但也有一些问题:

1、获得大片地盘,但没有建立一个强大的机动部队。

2、人才不够,会打仗的将领太少,多次战术失误。

当然这不仅是西征的问题,也是太平天国自始至终的问题。

四、席卷东南和大结局

天京事变造成极为惨痛的后果,南京2万多忠勇的将士被杀,石达开出走。

造反还未成功,就发生如此惨剧,实在是亘古罕见,这群没文化的将领们,实在太不成器。这种惨剧比曾国藩更甚,曾国藩虽然嗜杀,但并不大规模屠杀自己人。

1857年6月,石达开率大军出走,太平天国一落千丈,大厦将倾。

清廷各势力也跃跃欲试,半年后,由满人重新建立的江南大营,实力更强大,还挖了130里的壕沟,将南京围困得像铁桶一般。

而作为汉人的曾国藩就悲催了,眼看胜利果实就在眼前,却因为伸手向咸丰要官做,结果被开除了,在家生闷气。

此时太平天国14年才刚走到一半,太平天国气数未尽。

清廷本来认为天京事变是一个难得的机会,结果却发现,太平军仍然在各个战场上,寸土必争。另一方面,清廷想维持庞大的军队,但兵饷短缺,士兵不愿卖命,不断发生逃跑,溃散甚至哗变。

这一年底,洋人攻占了广州,两广总督叶名琛被俘到印度,咸丰内外交困。

在太平天国方面,朝中议举陈玉成、李秀成处理国事,太平天国逐渐稳住阵脚,接下来就是李秀成和陈玉成的舞台。

巧合的是,李秀成和陈玉成都是同村邻居,一个小小的村子竟然走出如此二位豪杰,实属难得。

陈玉成比李秀成小14岁,他俩都是被各自独立提拔的,陈玉成打头阵,李秀成断后,二人合力打下不少胜仗,二人先稳住了安徽阵地,然后再调转枪头,二破江北大营,再歼灭湘军主力李续宾部队,一气呵成。

1859年洪仁玕到达,洪秀全很开心,打破永不封王的承诺,封洪仁玕为干王,引起武将的不满,为了安抚武将,又封陈玉成、李秀成为王。

不久,二人合力攻破江南大营,这次是李秀成作为主力,洪仁玕也参与了战术制定,初来乍到,初战告捷,看起来洪仁玕表现还不错。

但这里有个问题就是,洪仁玕用力太猛,二破江南大营把陈玉成也拉来了,导致湘军趁机拿下安徽几个重要的据点,安庆危险了。

这是潜在的危险,在胜利的冲击下,很少有人能注意得到。

二破江南大营最大的受益者是曾国藩,清廷希望依靠满人的江南大营拿下头功,这样不必封汉人曾国藩为王。可惜满人不争气,曾国藩的日子好起来了。

1860年6月,李秀成克苏州,几天后,咸丰为了让曾国藩带兵去保护苏浙地区,让他暂时代理两江总督。

咸丰是实在不怎么喜欢曾国藩,苏州都没了,才任命他为两江总督,还只是个暂时的,确实很扣门。

曾国藩不为所动,坚持他的上游原则,财富之地不要了,反正之前湘军也没从苏浙获得过一分钱,就稳扎稳打从上游先开始。反观洪仁玕就太幼稚了,洪仁玕希望拿下上海,这样可以买20个火轮船,再沿江上取,把长江上游全拿下。

20个火轮堪称一支豪华舰队了,但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火轮这种高科技军事物资,说买就能买吗?其实洋人一开始是对太平天国抱有很大希望的,结果一接触才发现不是那么回事。

外国人根本不理洪仁玕,太平天国跟洋人打交道并不比清朝更开明,话说不到一块去。

拿下苏州后,李秀成就开始进攻上海,这是一个严重失策,上海是一座不可能拿下的城市,它有漫长的海岸线,洋人的轮船随时都可以运来兵力和补给。

当时攻打城市主要靠围困断粮,不围就不能拿下。

在上海,李秀成见识到洋人火力的厉害,榴弹炮,来复枪极为准确,一座城市的失守是以小时来计算,打破以往对围城的认知,这一次攻打上海失败了,但李秀成并没有死心。

1861年8月咸丰在避暑山庄病死,几天后湘军攻克安庆。

年轻的慈禧只有26岁,却掌握大权,她任命曾国藩统辖四省军务,文武官员都得听他的话,曾国藩终于获得了实权。

在后面的多次人事任命中,慈禧对曾国藩言听计从,对挽救大清败局起了关键性作用。

上海一共打了两次,安庆的失守跟李秀成有一定的关系,李秀成失约,没有去救安庆,而是返回浙江,克复杭州。

1862年初,李秀成不信邪,再次进攻上海。

当地巨富很多,经济实力雄厚,一旦进入消耗战,就不可能取胜。太平军的军队排长线围困策略,在敌人的几十艘舰船,几十门阿姆斯特朗后膛炮和几千支来复枪的火力优势下,根本扛不住。

进攻上海相当于开辟第二战场,对实力较弱的太平军来说,更为不利。李秀成进攻上海坚持了5个月,由于曾国荃已经兵临南京城下,洪秀全一日三召,命李秀成回防南京。

在李秀成正在攻打上海时,陈玉成被骗惨遭杀害,陈玉成兵团的败亡,标志着太平天国最后一支劲旅丧失,剩下的都是不经打的乌合之众。

这种部队的特点就是不能打硬仗,打顺风局很兴奋,一旦受挫极容易全盘崩溃。

1862年10月,李秀成率13王20万人,回救南京,在兵力和武器均占优的情况下,在雨花台与湘军大战,大战40多天,最终失败。

湘军只有不满3万人,而且还有8000是新兵,同时军营里闹瘟疫,十有六七都生病拉肚子。

战争极为惨烈,湘军的挖沟筑垒这一招可谓炉火纯青,竟然站稳脚跟,反客为主。太平军为了攻破湘军的沟壕,采用挖地道的老办法,湘军就向地道内灌粪水(正好拉肚子就不缺这玩意),导致太平军火药无法引爆。

曾国荃本人都中弹受伤,曾国藩吓得心胆俱碎。太平军的最终失败,说明湘军的战斗力比太平天国强太多,太平天国将领大都奢华安逸,不注重练兵,士兵什么人都招,只看数量不看质量,战斗力低下。

由于没有一支强大的作战部队能够跟湘军硬碰硬,那么天京被攻破只是时间问题。

李秀成跟洪秀全的主张不一样,洪秀全主张尽一切努力保卫天京,李秀成认为天京没事不急,先稳固苏州后方。坚定执行任何一个人的策略都可以,结果俩人的策略都没有执行好,苏州那边岌岌可危,天京的危险也没有解除。

接下来半年时间里,李秀成不顾苏州危急,违心执行了洪秀全进北攻南的策略,结果20多万大军损失殆尽。

随着最后一支能战的部队丧失,太平天国进入倒计时。

接下来,李秀成分身乏术,在苏州和南京两边跑,无法挽救苏州战局,最后回到南京,希望说服洪秀全让城别走,这可能是最后的一线生机。

但洪秀全长期憋在天王府里,人越来越固执,拒绝了这一建议,李秀成只好做困南京,与城一起亡。

洪秀全精神极度焦虑,终于在城破前一个月死了,但同时把全城人的生机也耗没了。

一个月后,1864年7月19日,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至此结束,下面简单说说后续。

当夜李秀成率1000多人突围,将好马让给幼主,自己骑劣马断后,最后与大部队失散,3天后被抓获,后遭杀害。

洪仁玕和洪秀全的儿子在逃亡3个月后,也被抓获,洪家灭亡。

其实,太平天国在北方还有一支部队,这是陈玉成的最后遗产,在安庆失守后,陈玉成命赖文光等去北方招兵,还挺顺利招了有20万。

这支部队多次折返,企图救援合肥和天京,虽然都失败了,但忠心可嘉,最后这支部队跟捻军联合,捻军擅长骑兵运动战,杀了僧格林沁,一直又坚持了4年才最终失败。

在南方,李秀成的堂弟李世贤和汪海洋率军作战,进入福建,俩人心生间隙,汪海洋将李世贤杀死,第二年1866年汪海洋也在梅州覆灭,这一年恰好是孙中山出生。

太平天国老战士们散落隐居在广东,大量的太平天国往事给童年的孙中山很大的影响,接下来就是留学生们的故事了。

太平天国覆灭原因就是水平太差,湘军一直在进步,太平军却在退步,曾国藩在后期已经有了以保存军队为重,城池次之的军事思想,农民最终还是败给了读书人。

需要注意一点的是,我们今天能够评判历史人物,不是因为我们比他们高明,而是因为我们是偷看了答案的考生。

总结一下,太平天国历史大概就是,满人没有管好国家,知识分子又被收买,最后学渣和文盲们开始反抗,试图建立一个新社会。但问题是学渣和文盲并没有这个能力,他们空想的理想主义,只会把社会拖向深渊,最后又被知识分子剿灭。

他们每个人有一个自认正确的出发点,相互争斗,酿成一场悲剧。

2 阅读:132
评论列表
  • 乱世中人命如草芥,除了少部分和清廷同样踩着百姓血肉封王拜相、享尽极致奢糜富贵的各种王们,太平天国实际上对底层百姓们带来多少真正的“太平”?泥腿子当家,受其害更甚的还是底层人民百姓啊

人物图书馆

简介:还原真实人物,写有真正价值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