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为人,如何自我疗愈

小琪生活独而不孤 2024-04-28 01:54:52

女儿很喜欢猫,动不动就说“猫很治愈的”,我说“小小年纪,有什么创伤,需要不停地疗愈......”后来我却发现真正需要自我疗愈的是我自己。

今日有个小哥问我逛街为啥不找个朋友一起逛,我说各有各事,结果小哥来一句“您是不是退休了......”看来几月失眠折磨得我是如此憔悴了?前有一个儿子比我女儿大多了的美女叫我姐,后面这小哥认为我退休了......玻璃心遭暴击,碎了一地。

《春色寄情人》中男主陈麦冬挂在嘴边的话是“生而为人,只能节哀”。说的是眼看着最亲的人一个一个地离开,无可奈何却只能接受。剧中女主庄洁12岁亲生父亲车祸离世,在同母异父的妹妹12岁的时候继父又意外去世。男主在开解女主妹妹的时候说,其实人和其他物质一样,都是由原子组成,人不在了,会以其他的能量形式继续存在,给她读了大卫·伊格曼《死亡故事》。这是男主在疗愈他人的过程。

我同剧中女主一样没看过这本《死亡故事》,也没有深度阅读一些心理学书籍。看来以后要补补课,至少能用来疗愈自己。

对死亡、时空与永恒的探讨,是古老的课题。人对死亡的恐惧,对永恒的渴望由来已久。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奥地利语言学家和哲学家,《逻辑哲学论》作者,谈到“死亡、时空和永恒”时,认为人只有活在当下才能成为永恒;只有活在当下,才真正能做到不受时间的束缚。

《春色寄情人》其实讲的是男女主相互救赎、相互疗愈的故事。男主很小的时候父母离婚,双方闹得很难看,各自重新组建家庭,他就被丢给了奶奶,从小缺乏父爱和母爱,对感情缺乏信心,是个原生家庭有问题的孩子。女主在男主家无意间就碰到男主母亲,看到他对母亲还是那么拧巴,就开导他,说自己车祸后一直在看心理学的书,认为阿德勒的最管用。看来女主在遭遇不幸之后一直在尝试着自我疗愈,看心理学的书是疗愈的一种方法。

阿德勒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个体心理学创始人。他认为追求卓越是个体心理学的核心,人人都力图做一个没有缺陷的、完美的人;自卑与超越是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不是生而完美无缺,有缺陷就有自卑,自卑若不能超越就会引发疾病,若能突破自卑,就能解决原始缺陷和追求卓越之间的矛盾。这就是女主在公司努力做到销售冠军的原始动力吧!在事业上她想成为一个卓越的人,这是她的人生目标,也可能会给她的爱情带来一些困扰。

“长大成人是精神上的,不是年龄......”看来,依据他们的标准,我还是一个老“巨婴”,心灵上还没有成长的老baby。庄洁的话甚有道理啊!父母已经离世,早就没有资格当孩子了,还想着能被爱,但“被爱不是天经地义”,自己又不是世界的中心!

男主问“那应该怎么活”,女主的答案是“去爱一个人,而不是等待被爱”,“这是从孩子变成成人的唯一方式”。看来维特根斯坦的思想也影响着她,活在当下,去爱一个人,去成长,才会永恒。

但是,要知道能去爱别人的人是有能量的人。就像《承欢记》中麦承欢的父母爱着承欢和承早,尤其是母亲,爱的能量有点超标,谁要欺负到她的孩子,她拼着老命都要去护着,就因为护着承欢,把一个人打了,闹到派出所。我的父母也是爱的能量超标的人。为了我,我的老父亲在火车上跟人动手,在学校的招待所与服务员起争执。我的姐姐姐夫也是有爱的能量的人,照顾完老人,继续以照看孩子的孩子为己任,发光发热。我的能量是否有点缺乏呢?

看来作为双子座的我精神内耗很严重,要多读书、多爱别人、少些玻璃心、收起少女心,争取长成真正的“大人”。

屋外雷声振振,暴雨连连,希望这糟糕的天气早点结束。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