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交通的辉煌历史—汉代的交通(一)

曼寒聊历史 2023-08-11 22:42:02

文|史料不极

编辑|史料不极

文章字数约3200字

阅读时长约6min

汉代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黄金季节,在国家统一,经济繁荣的良好形势下,汉代交通事业在继承秦代成就的基础上,又获得了新的发展,尤其是对西域交通大干线丝绸之路的开拓,更是古代交通史上的卓越成就。

两汉的陆路交通

西汉道路的发展

汉初的几位统治者,从高祖、吕后到文帝、景帝,都很注意与民休息,经过60多年的发展,到汉武帝时,国家统一、安定,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景象,大大促进了交通事业的发展。

(1)以长安为中心的主要驿道

长安是西汉的都城,市内道路交错,有“八街九陌”、“+=门、九市、十六桥“之称。

其中八条主要街道贯通全城,宽广平坦,均与城门相连,城外护城河上的大桥与道路等宽,大桥与城外大道相衔接,通达内外。每条街道,都由三条并行大道组成。

贯通南北的中心大街,全长5公里,幅宽50米即驰道。驰道中央部位的7米路面,是供皇帝专用的御道,任何人不得在意跨越,更不能行于驰道中央。

御道两侧,各有5米宽的旁道,供官府车马行走,旁道外侧,开挖排水沟,沟沿栽植榆、槐与青松,形成绿色林带,林带外侧,又有各宽13米的便道,供公众使用。

长安城内主要驿道与当时有名的都会相连接,给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交通条件。

(2)西南等地区道路的开辟

汉武帝时代,西汉帝国已从恢复中走出来,向着新的方向扩展了。

在交通方面,汉武帝十分重视对西南地区道路的开辟,先后打通川、贵地区的道路,对联系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和开发边疆经济都起了重要作用。当时修建的路线主要有:

夜郎道。公元前135年,汉武帝任命唐蒙为中郎将,带领兵将千人,重万人从符关进入夜郎(今贵州省安顺),到公元129年,修建起焚道(在今四川省宜宾),到公元前3年,才最后将道路修通。

这条道路工程十分艰巨,修路人员伤亡很多,花费也非常大,但它便利了川、贵两省之间的来往,密切了与一些少数民族的联系。

零关道。公元前130年,司马相如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南,通零关道。这条道路起于犍为(今四川宜宾),止于邛都(今四川省西昌),道路通过零山,开山工理非常艰巨,并在孙水(今安宁河)上架桥。

零关道修通后,西至沫水(今大渡河)、若水(今雅砻江)、南至金沙江上游一带的大片地区的人民都依靠这条道路进行经济活动,从而也加强了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交往和融合。

由零关道、夜郎道经云南通往缅甸、印度、史称“蜀身毒道”,是中国南方最古老的对外商道之一。

褒斜道。开通褒斜道是汉武帝经营汉中交通的重要措施。当时由于从故道通往四川的道路迂回曲折、坡陡。

有人建议开通褒斜道,连接褒与斜水,以便由沔入褒,由褒入斜,由斜入渭,这样比起西部的故道不仅便利,而且运输量也加大了,同时比起渭水——黄河漕运,又减少了风险。

于是汉武帝任命张印为汉中太守,征集数万人,开出了长达209公里的褒斜道,从此汉中的竹木米粮等丰富物资便源源不断地运入了都城长安。

东河道路的发展

(1)飞狐道。公元37年,光武帝刘秀鉴于飞狐口(在今河北省速源县)是边防要塞,于是诏令王霸带领 6000 多名刑徒修建飞狐口一带的道路。这条路从代县(今河北省蔚县)至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长约125公里。

(2)扩建褒斜道。汉武帝时修通的褒斜道,经过约180 年的使用,多处被损坏,公元63年起,汉明帝刘庄开始对这条道路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工程,修建道路108公里,桥阁 630间,大桥5座。

(3)开凿行车隧道。汉明帝时在距离褒谷口7里的山势陡峭的七盘山下开凿了中国道路史上最早的行车隧道—“石门”,被认为是世界交通隧道史上的创举。

“石门”大体为南北走向,平均宽度为4.15米,两壁平均长度为15.75米,平均高度3.6米。

开凿隧道采用了火烧水激的方法,在没有发明火药的汉代,这种开山法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

隧道建成后,行人、车辆往来其中,对当时川、陕之间的交通运输发挥了重大作用。

(4)峤道的开辟。公元83年,大司农郑弘上奏说,交趾(今广东、广西大部和越南北部、中部)一带运送贡品,要从海上运输,非常危险,建议开辟陆路。

于是修通了从零陵(今湖南零陵)到桂阳(今湖南郴县)之间的峤道。这样交趾一带的物资由经过福建沿海改为经过湖南、湖北直接陆运到洛阳。

两汉对西域道路的开通——丝绸之路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出使西域,张骞历尽艰辛,13年后始归。他向汉武帝汇报了出使情况之后,建议打通一条通往西域的道路,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

经过多年对河西走廓的经营之后,汉武帝派重兵击退了控制河西走廓的匈奴,以确保与西域的交通安全。

尔后的10年内,经过卫青、霍去病等大将的奋斗,终于把匈奴赶到了滇北地区,西汉政府在河西走廓设置了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遍列烽火亭障,从而保证了大西北的安宁。

前119年,汉武帝再次派张骞出使西域,随从商团300多人,每人两匹骏马,牛羊数万头,丝绸金币价值上万。

张及其副使遍行今中亚、西亚、阿拉伯地区各国,同时西方各国也纷纷遣使前往中国,与西汉建立了友好通商关系。

西汉时的丝绸之路自都城长安起,南路经今甘肃临洮、永靖西北、永登西北,北路经今甘肃通渭西北,渡过祖厉河,入河西走廊至玉门关和阳关之后又分为南北两道。东汉时,往东延至洛阳为起点。

丝绸之路是贯穿中亚最长的一条道路,也是世界上横贯欧亚大陆最长的一条国际道路。

汉代的交通服务与管理

汉代交通发达,服务设施比较齐全,主要有:

1.设备齐全的传舍。汉代传舍规模较大,配有传厨、传车和驿马,并有足够 住宿用品,负责接待过往官员、信使,以及政府特命征召的贤士名人。

客人到传舍食宿,必须交验符传,说明自己的身份或等级,按规定享受相应的接待。

2.功能多样的邮亭。汉代十里一亭,遍设于交通线上和社会基层,作为乡里的一个公用机构,它有多种功能,主要职责是接力递送政府信件公文与小件物品。

汉代有一批驰名中外的大都会,除长安、洛阳之外,还有邯郸、南阳、敦煌等,这些都会的交通也很发达。

各地人口大都有数十万之众,长安甚至在百万以上,因此汉代都市的交通建设与管理任务是很繁重的。以长安为例,说明一下汉代都市的交通管理状况。

汉都城长安的交通管理,以城门为点,驰道为线,居民区为面,点线面有机结合,构成全城交通管理网。

全城从内到外,皇城、京城、外廓、京巖,一圈套着一圈,部署相应的管理力量,进行巡查、禁察、稽征和交通疏理。这样整个京师地区就处于一个庞大的交通管理网络之中。

为了进行有效管理,汉政府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法令,如《令甲》、《令乙》、《厩苑令》之类,确定了城门、街道、坊里的交通管理职官,配备了相应的管理力量,从制度上、组织上给予保证。

城门管理是都市治安管理与交通管理的第一道工序。汉代城门管理由专职官员负责,有专门法规。

西汉设城门校尉一职,相当于郡守,由他主持城门的行政管理。又设12名城门侯,各管京城一门,主要职责是禁卫城门,疏理交通,处理事故。

各门均有卫屯兵,由司马统领,在城楼上下巡察驻防,负责城内警卫。

除了城门,驰道的管理也受到特别重视。

驰道制度是秦代形成的,汉承秦制,又有一些发展。例如规定“骑乘车马行驰道中,已论者没入车马被具”。

“诸使有《制》,得行驰道中,着行旁道;无得行驰道中央三丈。”西汉哀帝时,司隶鲍宣就曾据上述法令制裁过丞相孔光。

孔光依例巡查皇家园陵,与其官属行于驰道之中,被鲍宣手下街卒拦截了孔光属下的车马,使孔光大受折辱。

对于京师面上的管理,汉代在长安设有“长安街尉”一职,其属官有左都侯、右都侯各一人,属吏59人,卫士790人。

终日巡行街巷,执行交通法令,制止非法通行,保证正常的交通与治安秩序。按照《汉律》规定:

不许住户向大街开门,不许住30户侵占街面造屋或种植,不许在人众中走马,不许结队喧呼夜行,更不许制造事端,扰乱交通。

汉代街道还配置了报警的街鼓,一有情况,鼓声大作,此起彼应,反应是比较迅速的,这一设施对于维护交通治安起了良好的作用。

汉代其他各城市的交通管理,大致与长安类似,不过规模级别有所不同罢了。

0 阅读:44

曼寒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