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静山总结:拓宽中医师的“信息渠道”,让辨证更加准确

从蓉谈健康 2024-06-27 16:48:37

腹诊及杂症的辨证方法

作者/彭静山

↓滑动查看完整介绍↓

简介:彭静山(1909~2003),著名针灸临床家。15岁学医,师承出身,22岁时开业行医,临证近70年,精通内、外、妇、儿、针灸,提倡针药并用,临床经验丰富。60年代,彭静山先生因遭受迫害而失去听力,在此后的临床实践中听诊受挫,他克服重重困难,突破望诊极限,根据《黄帝内经》“观眼察病”和《证治准绳》对眼的脏腑划分理论,于1970年代创眼针疗法。著有《简易针灸疗法》、《针灸秘验》等。

01

腹部按诊的重要性

四诊方法,没有腹诊,古人并不是不知道腹部的重要性,摸脉方法,在晋朝以前从头、颈一直到手足的动脉部位都摸到,但是不摸胸腹部。这是受儒家礼教所影响,尤其是对女患者,古时候又很少有女医生,在五六十年前还有把女病人放在床帐里边,仅伸出手来让医生诊脉的事情,面色、舌苔都看不见,难能有腹诊机遇。

腹诊方法,中医书上载有扪腹叩胸等方法,临床实践中,我摸索出一个经验。凡病人腹痛,不必问他痛在什么地方,让病人仰卧,用手指及手掌轻轻抚摸,哪个部位比别处都凉,就是最疼痛的地方。参考经络循行,针灸配穴或用药处方都有指导意义。

神经官能症

有很多是由胃病引起的,辨别的方法,以手叩腹有振水声,用拳重压关元穴,毫无弹力。就觉得柔软软的像按在蒸饼上似的。以手指按压关元、气海两穴,元气充足的人小腹微突有弹力反应,元气虚的人小腹平坦,无反应。

02

验胎法

中医验胎法很简单,当妇人经闭3个月后,不知是否受孕还是有病。可用川芎5克为末,艾叶15克浓煎去滓,以艾叶汤调川芎末服下,如有胎则腹内蠕动。屡次验证,都很准确。

(书友会按:本法早已不适合本时代,大家阅读广见闻即可。)

03

儿童伤食外感辨

小儿的病比较简单,多为伤食和外感,当然也伴有他病,但以这两种为最多。先摸小儿的手,如手心比手背热是伤食消化不良,手背比手心热则是感冒。

04

验疔法

疔毒多生在头面或手脚上,其特征为疮面小,在穴位上或穴位附近出现,心闹,恶寒,疼痛难忍,有的出现淋巴管炎(起红线)。

验证的方法:用生黄豆一个,嚼碎嚼烂,嚼时如果出现大豆的腥气味就不是疔毒,若是嚼时没有大豆的腥气味甚至有点甜味那就是疔毒,然后把嚼烂的大豆糊在疔毒上面,可解毒消肿。

05

辨大气下陷

大气下陷的症状是气短,必须努力呼吸像喘似的,或者气息微弱得好像将要停止的样子,脉象沉迟微弱。有一种虚人气滞,症状如大气下陷差不多,但是治法不同,最难辨别。辨证的方法,大气下陷的特点是关前脉弱,在睡熟以后常因气息不足胸中闷塞而被憋醒。虚人气滞,六脉相同,睡着以后就没有什么特异的感觉了。

06

神经衰弱

神经衰弱也是受到心理威胁自己恐惧的一种常见病,吃药、针灸都没有特效,关键在于学会睡觉。睡眠8小时,是书上说的,实际上如果睡的质量好,有5~6个小时就够了。

睡觉以前,先用热水洗脚,使下部血流通畅,头脑清爽。枕头垫得高点,侧卧四肢弯曲一些,先左侧向下,在将睡着时翻身使右侧向下,心脏不受压迫,减少做梦。

睡觉的方法是“多劳晚睡,高枕无忧”。多劳晚睡,是每晚间要学习、写字或运动,使身心疲劳,然后再睡。高枕无忧,我有另一种解释,枕头高一些,心里什么事也不要想,一心睡觉,无忧无虑。

结论

辨证施治是中医的精髓,是一门科学,并非神秘莫测,也不是高不可攀。然而,达到辨证施治的目的,既要掌握中医的基础理论,又要在临床治疗中灵活运用。主要在于反复实践,不断地总结经验。

辨证就是从许多症状中找寻病因,症和证字相通,所谓“症状”、 “症候群”就是“证据”。证据是以八纲来概括分析,分析八纲必须用四诊的手段才能达到辨认八纲的目的。

八纲并不是孤立的,首选阴阳,是对立统一的朴素的唯物辩证法则,阴和阳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没有阴也无所谓阳,没有阳也无所谓阴。阴阳必须相对地平衡,一出现偏盛偏衰,人就会生病。

阴阳可以互相转化,一方面盛,另一方面就要衰。例如阴盛阳就衰,阳盛阴就衰。但是在转化过程中,有时候阳盛阴并未衰,也有时候阴盛阳并未衰。比如以肾经为例,肾阴虚不一定肾阳就盛;反过来肾阳虚也不一定肾阴就盛。因为转化需要一个过程,辨证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表和里是绝对不相同的,但是表证可以经过不同路径(六经或三焦)的传变而转化为半表半里,或转化为里证,或表证未罢,并发里证,错综复杂,变化多端。然而,里证就是里证,除了新受六气所侵发生表证之外,里证是不会转化为表证的。

寒和热是两个对立面,但有时出现假象。例如“真寒假热,真热假寒”,“阴极似阳”, “阳极似阴”。需要从四诊方面仔细辨认。

试药对病情比较复杂,寒热虚实不易显扬,可先试药。怎样试呢?在印象诊断的情况下,开出方子可以用轻微的剂量,让病人少少试服,如果无不良反应,且感到症状微有减轻,则可加足分量,继服必效。如果服后感到不适,说明方不对症,可以更换药方。小心谨慎以进行治疗。

0 阅读:5
评论列表

从蓉谈健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