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之役”建文帝完败:不相信人性有多险恶,下场就会有多悲惨

从菡聊历史 2024-06-26 22:00:39

明朝初年的“靖难之役”,建文帝以举国之力,却没能打赢据北京一隅之地的燕王朱棣,被夺了皇位,自己更是生死不明,太子朱标一族被屠戮殆尽,惨不忍睹!

建文帝之败,有军事、政治上的失误,有用人不当的失误,站在人性的角度分析,其不识人性险恶,也是导致惨败的主因之一。

1398年5月,71岁的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的皇宫去世。6年前,嫡长子、太子朱标因病英年早逝,伤心欲绝的朱元璋,因怀念太子,立朱标的次子朱允炆为皇太孙。在朱元璋去世后的第7天,朱允炆遵遗旨继位登基,是为建文皇帝。

为确保太孙皇位的永固,晚年的朱元璋大开杀戒,大肆屠戮他认为可能危及皇权的功臣勋贵,将能征善战的武将,杀了个干干净净。

但,当年轻的建文帝,登上高高的皇帝宝座时,仍发现自己的皇位,并未如皇爷爷朱元璋想得那般安稳,原本被安排拱卫朱家皇权的各路藩王,此刻却成了新皇帝的威胁隐患 。

年轻的皇帝沉不住气,与宠信的大臣齐泰、黄子澄等人一合计,决心大刀阔斧地削藩,以集中皇权巩固皇位。先后贬周王为庶人迁居云南,削岷王护卫,逼湘王阖宫自焚而亡,诏齐王来京废为庶人,废代王为庶人幽禁大同。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六大藩王只剩下实力最强的燕王。

建文君臣之所以暂不动燕王,主要是忌惮朱棣常年与北元朝势力征战,曾节制北方驻边各部,骁勇善战,在军中颇具威望,打算将燕王放在最后一个来解决。

朱棣自然不傻,按照朝廷这番操作下来,自己被废只是时间的问题。与其被动等死,不如放手一搏,朱棣于是开始暗中蓄积力量、准备军械,为造反做准备。

建文朝廷,也在为削夺燕藩积极谋篇布局。洪武三十一年十一月,任命张昺为北平布政使、任命谢贵为都指挥使,全面监视朱棣的一举一动。

建文元年三月,朝廷又派都督宋忠,率三万精锐,在北京周边的开平屯边备战,同时将燕王府的精锐护卫,全部调归宋忠麾下统领,监视震慑北平。

朝廷来势汹汹,朱棣深感危机重重,为麻痹朝廷,争取时间,开启他的人性表演:装病。朱棣对外谎称,自己身染重病,生死难料,闭门不出。

张昺、谢贵前去探望,盛夏的三伏天,朱棣仍披着被子,围着火炉,仍一边哆嗦一边喊:“好冷!好冷!”,表演非常逼真,张、谢都相信朱棣真病了。

为进一步使朝廷确信自己真病而不是装病,朱棣又开始装起疯病来,平白无故地在闹市中狂奔乱叫,还抢夺行人的酒食,一会儿哭一会儿笑,说话颠三倒四、前言不搭后语,时不时还躺在地上昏睡,一睡就是一整天醒不来。甚至还披头散发地跑进老百姓的猪圈,捧起猪粪来吃。

为了生存,为了造反大业,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嫡子朱棣,置皇家尊荣于不顾,将自己亲王的人格尊严弃如草芥。这就是燕王朱棣的人性!

有人也许会说,朱棣的装疯卖傻,建文君臣根本不相信。错,特错大错!

从后面朝廷的处置措施来看,朱棣的“表演”至少发挥了两个重要作用:其一,麻痹朝廷,建文君臣虽不完全相信朱棣是真病,但至少认定朱棣装病,只是为求自保,没有起兵造反的图谋和计划;其二,向朝廷示弱,产生对燕王的轻视,经朱棣这么一出,建文君臣认为传闻的燕藩也不过如此,并没有那么可怕,在应对措施上,不自觉地就放松警惕、放低要求。

不久之后,朝廷按计划对朱棣下手,借口是燕王府中有官员犯罪。朝廷派出使者,带着符节前去燕王府中逮捕。同时,暗中命令张昺、谢贵排兵布阵,趁机逮捕朱棣。

但偏偏负责实施抓捕朱棣的北平都指挥使张信,原本是朱棣旧部,深受朱棣信任。张信彻夜未眠,权衡利弊之后,最终将抓捕计划全盘托出告诉了朱棣。

朱棣得到朝廷计划后,召集麾下谋臣勇将,决定起事拼死一搏。北平城内的军队,虽都曾是朱棣旧部,但此时都归张昺、谢贵掌控,燕王府护卫虽然精锐,但人数只有数百人,寡难敌众。

这个时候,朱棣曾经的“表演”发挥了重大作用,正是朱棣对外宣称病重,朝廷不想太残忍,想以文明的方式缉拿朱棣,给“病中”的朱棣留下最后的体面。

如果不是因为朱棣“病重”,朝廷完全可以明令张昺、谢贵,带重兵以燕王包庇朝廷罪犯的理由,强行攻入燕王府,燕王府的几百护卫,不管有多大的能耐,在数千上万野战部队的强攻下,没有生还的可能,朱棣除了束手就擒,没有其他出路。

但朝廷轻视燕王的抓捕计划,给了朱棣将计就计的机会。当朝廷使臣抵达北平,张昺、谢贵率甲士包围燕王府,要求进府抓捕犯罪的官员。燕王府门前一切正常,没有丝毫抗拒朝廷的布置。

府中官员出来告知使臣,说犯罪者已经全被燕王拘捕了,只要进府提人就可以了。张、谢两人刚开始不敢贸然进燕王府,但朱棣再次派内官,拿着被拘捕者的名单,请两人到府中拜见朱棣时,张昺和谢贵非常为难,朝廷并没有抓捕燕王的明诏,强行带兵进攻燕王府,有违旨之嫌,朱棣又不出来,趁机暗中逮人就没机会。

权衡再三,张、谢决定带少量亲兵进入燕王府。一进内院,早就埋伏准备好的燕王护卫,没等两人明白过是怎么回事,就被乱刀砍杀。

诱杀了张昺、谢贵之后,朱棣派人来到

大门外,大声叫喊“张昺、谢贵已被燕王斩杀!”,包围燕王府的士兵,听说主将已死,都作鸟兽散,快速溃散。燕王护卫军趁势进攻北平九门,仅用了三天时间,就控制了朝廷重兵布防的北平城。

燕王正式起兵造反,朝廷也正式起兵平叛,建文任命长兴侯耿炳文为大将军,驸马都尉李坚为左副将军,宁忠为右副将军,率大军北伐,对外号称百万,数路并进,直捣北平。

但此时的建文君臣,轻敌思想严重,认定平叛大军一到,朱棣只有投降请罪一条路,北平的区别数千人马,又岂能是朝廷平叛大军的敌手。

不识人性险恶的建文帝,又流露出了单纯善良的一面,他在为出征大军践行时,郑重其事地告诫耿炳文及其手下将士:

“昔萧绎举兵入京,而令其下曰:‘一门之内,自极兵威,不祥之极。’今尔将士与燕王对垒,务体此意,毋使朕有杀叔父名。”

要求耿炳文的大军,要搞定燕王,还要确保燕王的人生安全。

这无疑是给平叛大军出一个天大的难题,既要打败燕王叛军,又要确保叛军主帅的绝对安全,这在操作层面上太难了!

其一,刀剑无眼,战场厮杀,谁都保证不了安全!更何况,战场上杀红了眼的士兵,可顾不了谁是谁,往往是一通砍杀过去。古往今来,死在战场上的主帅,不在少数。

其二,朱棣可不是一般的主帅,久历机戎,亲自披坚执锐,带头冲锋陷阵,建文出了这道命令,当朱棣亲自出马,一马当先带领骑兵冲锋过来时,是放箭还是不放箭?是对阵冲杀还是不冲杀?

其三,燕王和建文,你们是骨肉亲情,今日刀兵相向,谁知道过后会不会又其乐融融?等平叛结束,为安抚燕王,朝廷会不会拿平叛的将士开刀。

建文在两军对阵之际,仍然对起兵谋反的燕王朱棣,执叔侄之礼,虽然刀兵相见,认不忘叔侄亲情,是妇人之仁也好,是书生意气也罢?但终归只是建文帝一厢情愿的事。

朱棣却绝非这般单纯,不但不感恩皇帝侄子护其周全之美意,反而将建文帝的这道命令,运用得极致的地步。

自此以后,北军每次发起对南军的攻击,朱棣总是一骑当先,亲领大军冲锋,为确保不误伤朱棣,南军将领不得不投鼠忌器,不敢放手开战;每当北军败阵或撤军,朱棣又总是一人一骑负责殿后,南军将领唯恐伤及朱棣,不敢乘胜追击、一路掩杀,白白浪费了一路追杀的大好机会,无数次眼睁睁看着北军虽已战败,却可以毫发无损地退去,直到最终靖难之战的胜利。

如果没有建文帝这道荒唐的旨意,四年的“靖难之役”,燕王朱棣不知道死了多少回了,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早就平息了,哪里还轮得到朱棣攻到南京,登基当皇帝!

所以说建文之败,败在人性,一点都不为过!

0 阅读:4

从菡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