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为何唐伯虎的《桃花庵歌》很多人都喜欢,桃花深处藏何情?

小岛知风 2024-07-17 11:14:46

明朝著名的大文豪唐伯虎曾写过一首名为《桃花庵歌》的诗,全诗如下: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来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贵者趣,酒盏花枝贫贱缘。

若将富贵比贫者,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花酒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做田。

诗的意思是讲作者隐居桃花庵,靠着种桃树去换酒钱,每天醒来坐在桃花前,喝醉了就躺在桃花树下睡,就这样潇洒快活过一生。作者表示宁愿老死花酒间,不愿向权贵折腰低头,豪宅豪车是富贵人的爱好,喝酒赏花是作者这种穷人的喜好,如果把富贵之人与穷人相比,二者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上,但是如果拿喝酒赏花与豪宅豪车相比,富贵之人身不由己,而作者则是逍遥快活。别人笑作者太疯癫,作者却笑世人看不透活不明白,想想看历史上那些成就王图霸业的富贵王者,他们的坟前没有花没有酒,现今不也被变成了田地。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唐伯虎洒脱的人生价值观,他认为人生不过百年,何必为了富贵而奔波劳碌委屈自己,可以说这首诗是一种优雅避世的心态。

这因为这首诗优雅地避世情怀,让高生活压力的现代人找到了共鸣,现代很多人都十分喜欢这首诗。

但是如果仔细了解唐伯虎的人生就会发现,他其实也是经历了生活的折磨,最后看透了人生的一切,选择了优雅地避世,并写出了这首《桃花庵歌》。

唐伯虎本名叫唐寅,伯虎是他的字,他是明朝历史上著名的书画家、诗人。他的祖先是唐朝开国功臣莒国公唐俭,他的先祖唐泰曾在明朝兵部任职,后来在“土木堡之变”中壮烈殉国,此后唐家的人定居苏州吴县,没有再入朝为官。

唐寅的父亲唐广德是一名商人,在苏州经营了一家小酒馆,明成化六年(1470年)二月初四,唐寅出生,由于该年是寅年,因此唐广德为他取名为唐寅。

唐广德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虽然唐家并不富裕,但他还是尽全力供唐伯虎读书,而唐伯虎也没辜负父亲的期望,他自幼聪明好学,15岁的时候就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中秀才,前途可谓十分光明。

唐伯虎考中秀才后也结交了一班志同道合的同窗好友,其中就有明代大文豪文征明和祝枝山,他本人也在江南文坛有了一定的名气。

18岁这一年,由于唐伯虎很有才名,因此他娶了官宦世家的徐廷瑞次女徐氏为妻,唐伯虎也算是从平民家族进入了官宦家族这一阶层。

这时候也算是唐伯虎的人生巅峰,考中功名,还与官宦世家联姻,娇妻为伴,家庭和美,等待他的是一片光明的未来。

但是奈何命运就仿佛跟唐伯虎开玩笑一般,突然收走了他全部的幸福。24岁那年他的父亲唐广德去世,紧接着不久他的母亲也去世了,还没从母亲去世的悲痛中走出来,他的妻子徐氏又因为难产而一尸两命,第二年他的妹妹由于婚姻不幸自尽了。

可以说从24岁以后,唐伯虎接连失去至亲之人,这些打击让他的意志十分消沉,最后他只能靠酒精来麻醉自己,并在这种人生低谷时期写了一首《白发诗》:

清朝揽明镜,玄首有华丝。

怆然百感兴,雨泣忽成悲。

唐伯虎以为至亲之人接连去世,就是他人生最黑暗的时刻,因此才有了“怆然百感兴”的感慨,他哪知道人生的绝望还在后面。

明孝宗弘治十年(1497年)时,27岁的唐伯虎在好友文征明和祝枝山的鼓舞下逐渐从失去至亲之人的打击中走了出来,这一年他娶了续弦妻子何氏,也是在文征明和祝枝山等至交好友的劝说下继续参加录科考试(顺利通过才能参加乡试)。

虽然唐伯虎这一次考的成绩非常不错,但他在考试期间与好友张灵狎妓饮酒的事被提学御史知道,由此受到提学御史方志的厌恶,方志取消了他的录科考试成绩。幸亏得到了好友文征明的父亲文林以及苏州知府曹凤的求情,方志这才允许他继续参加乡试。

果然唐伯虎没有令看好他的人失望,第二年乡试他的卷子受到主考官梁储的欣赏和喜爱,被梁储选为乡试第一名,唐伯虎也就成了唐解元。

这时候的唐伯虎似乎彻底重生,又重燃了生活的希望,他以第一名的身份考中秀才,又以第一名的身份考中举人,他就差再参加京城会试,再考中第一名的话他就成了三元及第的状元,将来必定是前途无限。

所以这时候唐伯虎又春风得意起来,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秋榜才名标第一,春风弦管醉千场”,志得意满的唐伯虎从此不再收敛,反而更加轻浮饮酒招妓作乐。

唐伯虎的好友们看他如此骄傲起来,纷纷劝导他要戒骄戒躁继续努力,文征明还亲自写信劝告他,在信中文征明称::我父亲说你才华出众,但为人轻浮,恐怕会一事无成。

可是当时的唐伯虎已经听不进去任何劝告,他反而十分狂妄的给文征明回信称:我这人就这样,你看不惯就别和我做朋友。

从唐伯虎的回信中能看出他当时有多么狂妄,因此文征明愤慨的与他绝交了。

弘治十二年(1499年)春天时,唐伯虎在前往京城参加会试的途中结识了也去赶考的江阴才子徐经。这个徐经是个江南超级富二代,他家里有一座私人图书馆,非常富有,但是徐经本人却没有富二代的习性,为人非常谦恭好学十分上进,因此唐伯虎与徐经一见如故引为知己。

由于徐经此前曾参加过一次会试,因此参加会试的经验比唐伯虎丰富,到了京城之后,徐经一力安排了二人吃住之处,并且徐经还十分热心的带唐伯虎去拜访自己的座师程敏政。

程敏政是徐经乡试的主考官,是他录取了徐经,因此他就算是徐经的座师,两人有了师生情谊。程敏政当时是礼部侍郎,官场上很有人脉,徐经把唐伯虎引荐给程敏政也是一片好心。

起初唐伯虎并不想跟着徐经一起去攀附程敏政,但是徐经告诉他程敏政是当代大儒,弘治皇帝和太子朱厚照都曾跟他学习过,能得到这种名家指点,对他参加会试会很有帮助。

唐伯虎一听徐经说的很有道理,就决定跟着一起去拜访程敏政。徐经是个富二代,登门拜访肯定不会空手去,而且还是拜访程敏政这种身份显赫的高官,因此徐经特意准备了两份厚礼,连唐伯虎的那一份都给准备出来。

然后二人就登门拜访了程敏政,而程敏政为人也十分热情厚道,传授了唐伯虎和徐经二人不少考试经验,还特意看了二人写的文章,尤其对唐伯虎赞赏有加,程敏政认为唐伯虎才华横溢,会试中举轻而易举,未来前途不可限量。

在临走时,唐伯虎就替自己的座师梁储求取一篇程敏政的文章,程敏政当时十分欣赏唐伯虎,因此毫不犹豫就答应写一篇文章赠送给梁储,唐伯虎一看如此就表示自己要给程敏政备一份厚礼,程敏政却十分厚道,表示自己很欣赏唐伯虎,不会要他的厚礼,但是唐伯虎执意要给,最后程敏政只是象征性的收取了一个金币。

就这样唐伯虎和徐经后来又多次拜访程敏政,与程敏政走动频繁,得到了程敏政的悉心指导,程敏政在此期间还亲自出题考校了二人的文章水平。

唐伯虎和徐经二人比较高调,他们俩从程敏政家辅导补习出来之后,就把程敏政考校自己的文章在参加考试的举子中炫耀开来。

后来明孝宗朱祐樘钦点礼部尚书、大学士李东阳为本次会试主考官,礼部侍郎、翰林学士程敏政为本次会试的副主考官,由二人全权负责本次考试出题。

李东阳和程敏政都是当时学识渊博的大儒,二人出题很刁钻偏冷,很多参考的举子都答不出来,而唐伯虎和徐经由于获得了程敏政的专业辅导,再加上二人本来都很有才华,写的文章非常贴合题意且言辞优美。

当时阅卷官从参考举子的卷子中选出两套答的最好的文章让李东阳和程敏政过目,程敏政看完之后就直接脱口而出:“此文章必乃徐经和唐寅所作!”

这件事被人传扬出来,再加上徐经和唐伯虎在考前高调的炫耀自己的“模拟卷子”,因此这件事在参考的举子中引起了很不好的反响,很多人都认为徐经和唐伯虎重金贿赂程敏政提前获得了考题,于是当时在京城参考的举子中就流传了江阴富二代徐经和苏州唐伯虎重金贿赂副主考官程敏政的消息。

因此户部给事中华昶就此上书明孝宗,弹劾程敏政收受贿赂徇私舞弊,泄露考题,明孝宗立即就派人调查此事。

但由于当时会试结果并没有出来,也没正式对外放榜,就不能从考试结果来调查,因此明孝宗就派人去调查程敏政审阅的300套卷子,看这里面中榜者有没有徐经和唐伯虎。

结果调查后发现程敏政审阅的300套卷子中没有徐经和唐伯虎的名字,因此那就不存在徇私舞弊,但是由于当时参考的举子舆论激愤,明孝宗为了平息舆论,就派锦衣卫镇抚司负责审讯华昶、徐经和唐伯虎。

在锦衣卫的审讯之下,徐经最先扛不住,称多次前往拜访程敏政,给他送了不少厚礼,而唐伯虎也交代送给了程敏政一枚金币,因此这就形成了程敏政确实收了两人金钱的事实。

无论程敏政是否泄露考题,徇私舞弊,他拿了参考举子的钱就肯定是有问题的,而徐经也如实交代,他到京城刻意拜访程敏政并请其代为引荐李东阳,其目的性很明确,就是为了拉关系套几乎,好能金榜题名,至于唐伯虎是否存在拉关系套近乎无法判定,但唐伯虎毕竟送给程敏政一枚金币,存在不端的行为。

于是明孝宗为了平息舆论,亲自做出了判决,程敏政不避嫌疑,行为不端,将其罢官;华昶诬告程敏政受贿卖题不实,处以降职处分;徐经用金钱与主副考官拉关系套近乎,罢黜一切功名身份,终身不得入仕;唐伯虎行为不端,也罢黜一切功名,终身不得入仕,并让唐伯虎到苏州府出任小吏以儆效尤。

这就是当时震惊朝野的弘治朝科场舞弊案,明孝宗可谓是各打五十大板处罚,但却彻底断送了唐伯虎的梦想和抱负。

舞弊案结束后,程敏政仕途彻底被断送,抑郁而亡;徐经只能被迫回老家江阴接手了家族生意,但徐经为此十分抑郁,在35岁时就去世了,此后徐经的后人吸取徐经的教训不再涉足仕途,这才造就了徐经的玄孙徐霞客最终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旅行家。

而最失落的人莫过于唐伯虎,明孝宗让他到苏州府当小吏,他深以为耻,回到苏州后拒不任职,人生也越发失落,他开始整日买醉,为此续妻何氏与他大吵一架,何氏认为跟着他再也没有未来,于是何氏主动跟他离婚离他而去。不仅妻子离他而去,连他的弟弟唐申也想与他划清界限,在何氏离开不久后,唐申又主动提出与他分家,就这样妻子和弟弟都因舞弊案离他而去。

当时才过而立之年的唐伯虎已经不是能用人生低谷黑暗时期来形容了,他的人生简直就是已经彻底失去了未来,他也开始破罐子破摔,更加放荡不羁。

正当唐伯虎的人生走投无路之时,江西南昌的宁王朱宸濠向他主动示好,朱宸濠表示非常欣赏唐伯虎的才能,想邀请他成为自己的门客,于是唐伯虎以为人生又见到希望,能得到朱宸濠这般贵人相助,他毫不犹豫赶到南昌成了宁王府的幕僚门客。

但是逐渐的唐伯虎发现不对劲,他发现朱宸濠似乎想起兵反叛,他知道以朱宸濠的实力反叛成功概率几乎为零,因此他就想逃离宁王府。可是宁王府不是他说走就能走的,他知道朱宸濠这么多秘密,想走就得被灭口。

最后无奈之下唐伯虎只能靠装疯卖傻来摆脱宁王府,于是他故意在公众场合不穿衣服走来走去,还把路边的狗屎放到嘴里咀嚼,经常说一些毫无逻辑的疯话,朱宸濠一看这样觉得挺丢人的,就赶紧派人把他送回了苏州老家。

这一次重回苏州,唐伯虎彻底看透世事,他把自己的字改为子畏,从此他决定从此隐居起来,他看中了苏州金阊门外的桃花坞的一片废弃别墅,于是就找好朋友们借钱买下了废弃别墅,并给取名为桃花庵。此后他就以帮别人写墓志铭和卖字画为生,在这时期他还写了一首《叹世》诗:

富贵荣华莫强求,强求不出反成羞。

有伸脚处须伸脚,得缩头时且缩头。

从这首诗就能看出唐伯虎当时的心境已经和之前大为不同,他终于成熟起来归于平凡,也是在这时候他想起当初十分对不起好友文征明,主动给文征明写了一封言辞诚恳地道歉信,就这样两位好友冰释前嫌。

也是在这个平凡时期,唐伯虎结识了一生的挚爱第三任妻子沈九娘,两人婚后生活清贫且平淡,并生育了一个女儿桃笙,也是有了妻女之后,唐伯虎终于放下了过往,与自己握手言和。

桃花庵这一生对唐伯虎具有非常大的意义,代表着他与过去的自己握手言和,他终于归于平凡,有了妻儿的家庭欢乐,他从此过着普通人的平淡生活,他也看开了一切,接受了平凡的自己,开始了他优雅避世的人生。

一直到嘉靖二年(1523年)十二月二日,唐伯虎在桃花庵去世,终年54岁。他的好友们按照他的生前遗愿将他埋在了桃花坞,他在临死时也依然很乐观,还写了一首诀别诗:

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又何妨。

阳间地府具相似,只当漂流在异乡。

参考资料:《明史》、《明实录》、《唐子畏墓志并铭》

文/小岛知风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0 阅读:22

小岛知风

简介:杂家一枚,爱好摄影、旅游、文学、越野,天南海北都爱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