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刑侦生活剧「炼成」记|对话《雪迷宫》主创

壹娱观察 2024-09-07 23:17:22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壹娱观察(ID: yiyuguancha),文/王心怡。

1997年、东北、大雪、打斗与坠楼……

《雪迷宫》一上来就赤裸地展示了故事的背景,铺设了之后讲述的案件的黑暗程度,刑侦禁毒剧的紧张和悬疑感扑面而来。

但到了第二集,顾一燃从粤东省花州市初到东北哈岚,以一件风衣挑战东北的春天;郑北开着家里鸡架店淘汰下来的只有两个座的面包车;专案组办公室由食堂爆改而成,以及充斥在台词中浓浓的东北口音和表达等等,又为《雪迷宫》填上了不少生活流喜剧元素。

将禁毒题材落地东北,在塑造群像之余警员们的日常生活也被重点刻画,《雪迷宫》给这一类型带了些新鲜感。上线第三天,《雪迷宫》优酷站内热度值突破8500,数据证明着观众对于这一新鲜感的认可。

刑侦生活剧,是导演吕行给《雪迷宫》下的定义。“我们希望通过禁毒小组,展现那个年代公安干警火热的禁毒生活。它并不是一个完全奔着禁毒事件、情景而推进的故事,里面会有很多轻松有趣的内容,展现东北人的乐观和生活中的智慧,也希望从观剧体验上让大家感受一个既紧张又轻松有趣的故事。”

“禁毒警本身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行业,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很紧密的卷在一起,这也是我们在《雪迷宫》故事里加入很多日常生活的原因,我们希望观众看到的不是一些很脸谱化的公安英雄,而是一个一个比较生动鲜活的、落地的普通人。”编剧张鸢盎对壹娱观察(ID:yiyuguancha)表示:“同时,我们也希望观众在看剧的过程中,在比较惊险、比较剧烈的剧情点之间,能有一些放松的、放缓节奏的气口,能在这些人物生活里找到更多的代入感,希望这些人物在生活当中更落地一些,让观众更有共情。”

这部将观众拉回1997年东北小城的刑侦生活剧,如何在紧张案件与有趣生活之间,酿造出一个新鲜感十足的“悬疑+”故事,壹娱观察与《雪迷宫》主创团队聊了聊背后的创作秘籍。

01“重回97”的细节化解法

夜总会里抓毒贩的一通打斗,雪夜毒贩们一场黑吃黑的凶案,花州夏季直面姐姐沉溺毒品的丧生,再加上闪回在郑北梦里童年发生的过去,《雪迷宫》一上来就亮出来悬疑刑侦几板斧。

东北、刑侦这两个关键词,放在当今的剧集市场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但《雪迷宫》做的是将故事的矛头对准90年东代北禁毒警。

在《雪迷宫》中可以见到不少关于不同毒品的介绍,以及90年代刑侦手段的反映。那么,如何既专业又落地地塑造出一群立体的禁毒警察,真实还原那个年代禁毒警的工作,成了主创团队攻克的难题之一。

采风,是编剧团队的主要方法之一。《雪迷宫》是一个原创故事,据编剧张鸢盎和麦利雅斯介绍,编剧团队从专业书籍、大量相关案件的新闻中找素材、灵感,撰写基本人物关系和故事框架,再根据剧本大纲,带着剧本中缺失的专业问题到专业的禁毒单位采风,咨询专业的领导、刑侦人员、禁毒警察。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又讲述了很多在东北发生过的故事,经历过的与禁毒相关的案件,编剧团队也将它们添加进了剧情的细节中。

“在采风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了在网上、书上翻不到的真实原型和经历。”张鸢盎补充道:“包括聊的时候,我们也了解到很多真正的毒贩,尤其是所谓的大毒枭,一些贩毒团伙的首脑,并不是我们刻板印象里或是像传统影视剧里的大佬风范,其实他们很多时候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走在路上可以非常完美地融入到普通老百姓中,这对于禁毒工作者来说是很难辨别的。”

剧本有了,下一步是将其影视化。

在《雪迷宫》成片中,面对姐姐的死亡,顾一燃和父亲希望通过对新型毒品的化验和定性,将毒贩绳之以法;顾一燃来到专案组,每天开展小课堂,为专案组成员教授最前沿的毒品知识,包括但不限于毒品的分类制作、样子气味,吸食毒品后的反应等等;而技术型人才丁国柱,更是在痕检、恢复指纹等方面,拥有不少“戏份”,比如用细针比对指纹……《雪迷宫》需要影视化的专业知识,并不算少。

在与壹娱观察(ID:yiyuguancha)对话时,导演吕行也不免感叹剧中拍摄相关毒品实验的困难。尽管编剧们经过前期调研已经将要点放在了故事中,但是如何实现是拍摄阶段的工作,细致到做实验用到的量杯型号、实验加热会出现什么颜色的液体等等,都需要剧组一点点、一步步去还原出来。

“我们要跟大量的专家、化学顾问去学习和了解。因为《雪迷宫》写的是破冰毒案,‘溜冰’的意思就是抽食冰毒的人用的冰壶。他们在溜冰的时候,除了冰壶之外,还会有哪些配置?这些其实都是很复杂繁琐的过程,相当于我们自己得从头到尾学一遍。”

再落到具体的视听语言呈现上,《雪迷宫》也遵循合理与质感并存的理念。

比如,视觉指导宋晓杰略带剧透地举例,制毒工场的一场戏份是关于制毒的,大致的逻辑是把毒毛巾烘干再运走。在这个场景里,视觉团队除了将过程展现,同时也选择将红外线灯管用作烘干烤毛巾的道具,“我们查了一些资料,这个过程确实是需要这么一个工序。制毒的地方都特别阴暗,在阴暗的环境下又有色光,就会组成一个比较好看、有视觉冲击的画面,同时又符合逻辑。”

重回97年,《雪迷宫》在专业性和真实性上关关难过,也努力关关过。

02 让东北味生活融入刑侦剧

另一方面,《雪迷宫》也确实将呈现的重点之一,转向了禁毒警们的日常生活。其一,在于对“东北味”的刻画。

这或许从一上来灯红酒绿的夜总会里,不少人挂着的金链子;角色一开口浓重的东北口音;以及漫天飘落的大雪等等,就已经藏不住了。

塑造东北氛围以及还原1997年东北小城风貌,成了《雪迷宫》让观众沉进去观剧的重点之一。

《雪迷宫》将故事主要发生地之一放在了虚构的哈岚市,在剧中,这是一个不大的、有很强工业感的城市。据宋晓杰透露,哈岚市大部分工业感的场景在吉林一片没有被拆且有生活区的工厂取景。

东北小城有了,《雪迷宫》的东北味还侵入在剧中的方方面面,比如场景的选择和风格布置,以及东北代表性食物的频繁出现。

如上述所说开篇出现的夜总会,就有很强的地域特点,而《雪迷宫》不少戏份的发生地也被安在了这一场所。“90年代东北夜总会特别多,贩毒、卖毒、吸毒、打架的场景,很多在夜总会里,所以我们也找了大几十个夜总会。”宋晓杰介绍道:“它有很强的地域特点:不分大小,都特别的金碧辉煌,是一个特有风格统一的产物。”

而东北食物更是在这部刑侦生活剧中频繁出现。

顾一燃初到专案组办公室,吃到老舅做的第一顿饭——猪肉炖粉条,狂炫三碗饭;郑北父母开的鸡架店,是家庭成员交流的场所,也是展现专案组日常生活的舞台之一,而鸡架历来是东北日常流行的食物之一;专案组成员讨论案情时,吃着的大列巴和红肠,在今天也是东北代表性食物……日常生活在食物中得以展现,也让《雪迷宫》兼具了一些下饭剧的色彩。

食物,也是导演吕行帮助演员进入角色的方法之一。

在《雪迷宫》专案组中,除了顾一燃来自粤东省花州市之外,其余四人的设定都为哈岚人,这也就需要演员在表演时,能够“变成”东北人,以防止观众出戏,但现实的情况是,除了黄景瑜之外,其余几位演员都不是东北籍。

为了带领演员进入角色、进入当地日常生活,《雪迷宫》前期做了不少准备。

在筹备阶段,导演吕行会带领演员们去吃东北当地美食,比如小烧烤、铁锅炖;剧组为演员配备了东北方言指导,每天用东北话交流,以改变演员的语言习惯。在吕行看来,人们对食物会容易形成非常明确的记忆,在一个地方长时间吃了当地食物后,会不自觉地融入到当地环境中。

“我能够做的比较多的是尽可能带演员融入,一方面是融入东北的日常生活,至少是在某一些场景里,这样在拍摄中,他们不会觉得陌生。”吕行告诉壹娱观察(ID:yiyuguancha):“一方面他们彼此要融入到对方的生活里。我们最终成片里有一些他们之间很灵动的互动,其实并不完全是剧本提供出来的,这都是他们熟悉了之后产生的火花。”

第三集中,在鸡架店,妹妹郑南给郑北、顾一燃和赵晓光展示大师傅给自己新烫的头发,在郑北“显老”的评价和赵晓光的打击下,郑南说出的:“你俩懂啥,现在流行这样的”,以及随后郑北接道“流行老啊。”的对话片段,就是演员熟悉之后现场即兴发挥的产物。

生活与群像在这些东北味中,以一种轻松有趣的方式呈现出来。

来自南方的大学教授顾一燃,性格有着不同于东北人的少言和克制,却会默默地为团队整理好办公室,也会加班只为制定出更适合成员们的学习方法;并不接受顾一燃到来和教课的张雪瑶、赵晓光和丁国柱,会在顾一燃利用自己的能力帮助抓捕到犯罪嫌疑人时,马上心服口服,显露出直率的性格;郑北白天训斥了在执行任务中犯错的张雪瑶,晚上也会关心的买夜宵,再心平气和的谈心……

当传统的刑侦、悬疑剧的创作已经完成极致化,当“悬疑+”越来越成为悬疑剧创作的创新法则,刑侦生活剧《雪迷宫》以一种东北幽默,打开“悬疑+”的新尝试,也找到一种兼具刑侦悬疑的紧张感与日常生活的轻松感的平衡新法则,同时也为优酷“白夜剧场”的多样化提供新的样本。

0 阅读:22

壹娱观察

简介:内容、消费、技术的望远镜和声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