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年1月,彭总和罗荣桓递上评衔方案,毛主席在4个人的名字上打叉

近现代史源 2024-04-13 02:11:35

我军开国大将以粟裕同志为首,共计十人。不过在55年9月最终名单确定前,还是有过不少争议的,出现过多个军衔授予方案,仅大将候选人就有“十人版”、“十五人版”和“二十二人版”。1955年1月,时任国防部长的彭德怀和总干部管理部部长罗荣桓,向中央军委提交了一份拟授衔名单。毛主席认真审阅后,在四位重要将领的名字前打了“叉”,后来如何呢?

用铅笔圈阅文件,是伟人几十年来的工作习惯。毛主席打叉的四位候选人,分别是徐海东、宋任穷、王震和周纯全。有读者可能感到奇怪:徐海东最终还是评了大将的,并且仅次于粟裕,高居第二。为什么上面这张照片,徐海东的名字竟被打了叉呢?因为不管计划评多少位大将,名额都是很有限的。徐海东因为伤病原因,从全面抗战爆发后不久,便长时间处于治疗休养过程中,直到建国以后都不挂军队实职。起初伟人考虑,评衔应从实际情况出发,可以把名额让给其他优秀将领。

但众所周知的是,徐海东红军时期贡献卓著,他是红25军的主要当家人,率部独立完成了长征,又在陕北接济过条件困难的中央红军。所以毛主席始终非常欣赏徐海东,按道理他还是应该有军衔的,若不评大将的话,放在其他级别都不合适。经过中央的全面考量,几个月后徐海东最终还是获得了大将军衔,并且排名靠前。

第二位被打叉的宋任穷,他的资历就不及徐海东了。宋任穷是中央红军出来的高级政工干部,但毛主席并不“护犊”。因为大将里面已经有此类干部的代表了,就是成绩和履历更胜一筹的谭政、罗瑞卿。宋任穷若被授予大将军衔,会挤压不少“军事主官”的名额,从军队评衔的整体考虑有些欠妥,所以毛主席在他的名字上打了叉。

第三位有些出人意料。王震红军时当过军团政委,后来是八路军359旅首任旅长,解放战争中又是兵团司令,战功非常突出,原本评大将是完全有资格的。但作为老红二军团代表的许光达,跟王震都是二方面军出身,并且比红六军团更有象征意义。以贺老总二方面军这个“山头”的规模,出不了这么多大将,相比之下许光达比王震更合适,伟人留下了许光达。

最后一个被“叉”掉的,是周纯全同志。周纯全来自红四方面军,曾经职务惊人,1935年甚至短暂担任过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他的后勤工作能力十分出色,但红军时期出现过一些失误,是有历史负担的,曾长时间脱离军事一线,直到抗美援朝时才获得彭老总重用。建国初期军内人才济济,毛主席在周纯全的名字上打叉,不难理解。

四位名将,除了一开始讲到的徐海东外,其他三人最终只获得上将军衔。而从这份十五大将名单看,毛主席初审后一下子就“拿掉”四个,很明显伟人还是倾向于适当缩减大将名额。1955年9月的实际授衔结果,也确实体现了这种思路,开国大将和元帅的数量保持一致,各评出10位,含金量极高。

“史源历史专栏”由中国近现代史作家运营,专注于党史、军史、战史研究,以专业视角为您还原历史全貌,带来精彩历史细节。欢迎关注以获得更多精彩文史内容。作者期待您宝贵的意见建议。本文全网同步,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2 阅读:1311

近现代史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