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的张学良接受采访:当年我最佩服汪精卫,可惜他后来利令智昏

文史风云 2024-08-22 22:41:45

晚年的张学良接受采访,聊到汪精卫时感慨万千:“当年我最佩服汪精卫,可惜他后来利令智昏。现在我最佩服周恩来和蒋介石,不过蒋介石有大略,无雄才!”史学界对于张学良和汪精卫,第一次见面的具体时间,不是十分确定。在张友坤、钱进主编的《张学良年谱》中,写道:“1923年4月10日,杨宇霆和张学良,以及郭鬼子,带着孙中山的代表汪精卫等十余人,跑了一趟北大营,参观了一下。”然而,在唐德刚对张学良的采访中,张学良自称第一次会见汪精卫,是在1923年,第二次直奉战争之前。不过无论哪一种说法,两人相见的历史背景是一致的,即第二次护法战争失败,孙中山为了打倒曹锟、吴佩孚直系军阀,联手奉系军阀张作霖,派遣代表汪精卫前往东北。也就是大约在1923-1924年这一时期,两人产生了交集。那时,张学良还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小六子”,稚嫩得很。涉世未深的张学良奉父命,接待汪精卫。一见到风度翩翩的汪精卫,张学良就如同见到了偶像一般。根据张学良自己的说法:“汪精卫的口才真是一流,他的行踪我很注意,年轻时候最佩服汪精卫呀!那些年轻的革命家、像李烈钧、胡汉民这些人,我都很想同他们见面。”当然,张学良和汪精卫的第一身份都是政治人物,出发点都要以自身利益为中心。两人面对共同的敌人,自然是好的穿一条裤子。可是当共同的敌人消失了,两人所在的阵营免不了要产生嫌隙。时间的指针,悄无声息走到了1930年,物是人非,你方唱罢我登场。东北的张大帅死于皇姑屯,权力由张学良全盘接手。关内孙中山也葬于南京,政权落入蒋介石一人之手,昔日风光无限的汪精卫,沦落成了边缘人物。不甘心的汪精卫,联合山西的阎锡山、西北的冯玉祥、广西的李宗仁,组建了反蒋联军,推举了阎锡山为总司令。本来,汪精卫还想再续前缘,多次致电东北的张学良,催促其加入反蒋联军。还派了陈公博等人,前往沈阳游说。此时的张学良,可真成了个香饽饽,坐拥30万大军,雄踞关外。对关内激烈厮杀的双方,张学良的东北军实力举足轻重,他的选择将左右整个战局的成败。在幕僚的建议下,张学良并未立刻选边站队,而是两面要价。相对于反蒋联军只给了个副司令的职务,蒋介石可就大方的多了。除了副司令,还允诺将河北、山西、甚至整个华北地区,都交给张学良控制。另外,蒋介石在花钱一事上,从不抠抠搜搜,直接送上现金600万。还对派往张学良的代表说:“只要能拉拢到张学良,中国银行的支票上,任意提款,不拘数字。”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张学良就成了蒋介石帐下的最大勇夫。1930年9月18日,张学良发布《巧电》,出兵十万入关,支持蒋介石。汪精卫看到通电,气不打一处来,顿时惊愕得不知所措。失败者只有出局,汪精卫也南下香港,和张学良结下了梁子。等到了1932年,日本在上海制造了“一·二八事变”,打响了第一次淞沪会战。汪精卫被请回了中央政府,希望张学良能出兵策应。可张学良却按兵不动,并答复汪精卫:“巩固后方,推进前方,保卫地方,拥护中央。”这实际上是拒绝了汪精卫的要求,也自断了自己在东北的生路,才会有后来的“九·一八”事变。和大家设想的不同,一开始汪精卫在对日方面,是主战派。不论是“九一八”,还是热河战役,汪精卫都曾让张学良出兵,抵抗日军的进攻。这也不是说汪精卫是全为了国家大义,实则是想借抗击日军,而谋取国民党内的军权。可张学良已然和蒋介石成了一丘之貉,全然不在乎行政院长汪精卫的命令。卢沟桥事变爆发后,面对日益严峻的局势,在失败主义的影响下,汪精卫真的是丧失了信心。党内无地位,军内无依靠,便倒向了日本,成了汉奸。参考资料《汪精卫与张学良关系之探讨》 史学月刊

1 阅读:240

文史风云

简介:历史会说话,历史会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