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只有中国饮食没有像日本韩国那样被西化?

中指数统计 2024-07-25 19:02:52

奶酪,面包,黄油等西方饮食能在日韩那种有一定饮食文化的地方占据一席之地,为什么在中国不行?

发现日韩老一辈人对西方饮食接受程度明显比中国老一辈人高

随着社会发展,中国饮食会不会像日韩一样被西方饮食占据一席之地?

首先我们从中国烘焙行业最大的头疼问题讲起:

「面包主食化率」很关键。面包主食化率低,反映到烘焙店微观上:面包的外卖单量就是上不去,面包产品越来越甜品化零食化,面包店大量贩卖蛋挞、生日蛋糕、月饼桃酥蛋卷这类「不是为了吃饱」产品去做营业额的主力。

目前比较火热的中式烘焙店走的是一种类似综合甜点店的路子,也完全不是主食路子。

看过数据,日本的面包主食化率可以接近到20%,日本家庭买面包的家庭支出甚至超过了买大米。日本和韩国为什么能够这样?

第一因为「美援面粉」,美国二战后50年代美援给日本韩国的都是面粉,核心就是拿来做面包。

第二,「学校食堂」,昭和时代日本,625战争后韩国学校食堂就开始大规模供应「面包」作为学校伙食。

作为对比,我看一下韩国。

韩联社援引韩国统计厅数据报道,2023年韩国人均大米消费量比上一年减少约0.3公斤,刷新2022年创下的最低纪录;这一数字仅相当于30年前水平的大约一半。

2023年韩国人均消费56.4公斤大米,为1962年开始相关统计以来最低。

大米为韩国人的重要主食,但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韩国人饮食习惯和饮食结构发生变化,大米部分被小麦或大麦制品、豆类、玉米等取代,人均大米消费量逐渐减少。2023年,包括大米在内的韩国人均粮食消费量同比减少约0.1公斤至64.6公斤,同样为有相关统计以来的最低水平

韩国小麦自给率仅为0.8%,是发达国家中最低,如此低的小麦如今却和大米分庭抗礼了。‌

而中国则不一样,虽然中国也曾经历了长时间屈辱与困难的岁月,但过低的城市化让广大农村保留了相对独立的粮食生产加工能力,不至于如日本一般,摧毁了城市工业就对粮食出产造成巨大影响,不论是抗日战争或是解放战争,都没有对中国农村尤其是偏远农村的饮食结构产生什么冲击(这里说的是饮食结构,可不要拿饥荒什么的来杠),一代一代的农民们,仍然继续着从地里种粮收获,用自家工具研磨,再用自家炊具烹制成各种中式特色的食物,这些食物可以是窝头棒子面,也可以是四喜丸子葱烧海参。

建国以后粮食供给情况得到改善,新中国政府又以国家机器的能力,重新搜罗整理了历史上各式各样的中餐菜谱和烹饪方法,包括许多酒楼大厨,皇宫御膳的不传之秘,以大众化和浅显的语言编辑成册,科普和分发给了广大人民群众,事实上,可能很多人想不到的一个事实,如今很多你看似普通的家常菜,放在新中国成立以前,都是需要像鹿子霖祖先那样卖钩子才能学到一两手的绝密。

反过来想,当年鹿马勺宁可让师傅走后门也要去学的东西,口味上自然要比他国基地里扔出来的垃圾更具竞争力,在有选择的情况下,大部分的人当然更愿意传承这种不传之秘,尽管它如今已经不是秘密。

中国饮食没有像日本和韩国那样被西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深厚的历史文化根基:中国饮食文化拥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体系。例如八大菜系,每个菜系都有其独特的烹饪方法、食材选择和口味特点。这种深厚的传统使得中国饮食在面对外来影响时,具有强大的稳定性和传承性。

丰富的食材资源:中国地域辽阔,气候多样,拥有丰富的物产。从各种谷物、蔬菜、肉类到海鲜等,为中国饮食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这种丰富的食材资源使得中国能够依靠自身的物产满足多样化的饮食需求,减少对外部食材和饮食方式的依赖。

强烈的民族认同感:中国人对自己的饮食文化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饮食不仅是满足口腹之欲,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情感纽带。这种民族认同感使得人们更愿意坚守和传承传统的饮食方式。

烹饪技艺的复杂性:中国烹饪技艺复杂多样,包括炒、煎、炸、蒸、煮、烤、炖等多种方法,对火候、调味等都有很高的要求。这种复杂的烹饪技艺难以被简单的西式烹饪方式所取代。

人口规模和市场需求:中国庞大的人口规模保证了对传统饮食的巨大市场需求。即使有外来饮食的影响,传统饮食仍然能够在广大的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

文化自信和传承意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人们的文化自信不断增强,对传统文化包括饮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意识也日益提高。

相比之下,日本和韩国在近现代的发展过程中,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更为显著,其饮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变化和融合。但中国饮食文化凭借其强大的内在力量,保持了自身的独特性和独立性。

0 阅读:0

中指数统计

简介:致力于研究和分析中国指数统计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