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看似客观的“影评人”,还值得信吗?从《传说》被黑说起

马庆云的影音娱 2024-07-13 10:10:08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人们衣食住行、购物娱乐的各种选择都在被一些“意见领袖”影响着。

就拿看电影来说,各种影评人、博主已经成为了观众们选择电影的重要参考,他们的推荐和评价,往往会直接影响观众的选择。

然而,巨大的流量却让某些影评圈的博主们越来越跑偏,言论越来越离谱……

比如某影评人,作为当今社媒上炙手可热的影评人,他发的影视内容评论动辄几千几万的互动量,可见影响力之大。

可他在拥有如此大话语权的情况下,说的却是种种让人匪夷所思的谬论,比如他说“只有流量艺人才会在意出演的电影有多少票房”,言下之意,演员们不应该在意自己出演电影的票房。

怎么说?一个电影项目少则几百人,多则成千上万人的参与,电影产业作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文娱产业,你说票房收入不重要?简直让人笑掉大牙。

无独有偶,他昨天还在社媒上列举了成龙新作《传说》的“十八宗罪”,大骂本片为“今年最烂的片子”,同时引发了一群没有分辨力的观众的围观和狂欢,纷纷在还没有看电影的情况下跟踩,真是看得人无语、扶额苦笑……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所谓影评人披着看似客观的外衣,实则为了博眼球就没有底限地夸大其词、对很多影视作品大放厥词的事件,这届网友早就见怪不怪了。

先是五一档公映的电影《没有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事》,经历了票房一路下滑,口碑亦无起色,最终黯然退市,选择上线。

但最初状况并非如此。影片曾在海南岛国际电影节放映,当时获得媒体和现场观众的热烈好评。上映首日,影片票房1822万元,势头大好,很多观众评价“故事挺出彩的,非常有中国特色的黑色喜剧”。

然而就在这节骨眼上,一段影片导演丁晟携《火锅》在北京电影学院放映后交流环节的片段,迅速被某些影评号大V传播扩散,将影评批得面目全非,让很多潜在观众误以为影片不值得看。

于是《火锅》票房遭遇滑铁卢,持续下滑,形成恶性循环的劣势局面,《火锅》最终选择于5月11日登陆优酷平台。

《酱园弄》则是近期另一部陷入舆论漩涡的电影。它在戛纳首映之后,内地媒体《娱理》对其评价颇高:“陈可辛迄今最具野心的一部作品。它是一个女性的命运史诗,也是众生汇聚而成的时代传奇。”

但也正是因为《酱园弄》实在太耀眼了,这部汇集了章子怡、雷佳音、王传君、易烊千玺、赵丽颖、杨幂等数十位明星的豪华商业片,任何有关它的风吹草动都会成为焦点话题,免不了有些人动歪心思,想蹭一波流量。

于是,我们看到某些所谓客观的影评人又出来搅混水了——“不是一般的烂”、“明星拼盘小品”、“人物扁平刻板印象”等,把影评批得一无是处,那架势就好像戛纳的评委、主创团队中的资深从业者什么都不懂,只有他最懂似的,真是可笑至极。

种种操作,跟前面那个某影评人如出一辙,反正就是不求客观公正,只求博人眼球,想蹭流量的歪心思昭然若揭。

我们知道,影评是由电影衍生而来的文艺评论,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岁月发展,传播介质早已多元化。而在今天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人都可以是影评人,发表自己的见解,专业和非专业的界限早已模糊。

在这个信息爆炸时代,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影评?或者说,应该相信什么样的影评?我知道这很难有定论,但至少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每个观众内心都有自己的天平,任何一部作品也不会是完美无缺或一无是处,我们要学会自己去甄别。

同时,要警惕的是,一些经过商业包装的评论,太过贬低或吹捧,都未必是真实情况。一句话,相信别人,不如相信自己。

看电影是非常私人的事情,每个人的审美趣味和诉求不同,只要这部影片合自己的口味,满足了自己的需求,票价就是值得的,不用太在乎别人的评价。

就像一部《传说》,有人喜欢它实拍的新疆美景,认为值回票价;

有人则喜欢其中的战争元素、冒险精神;

还有人是对影片中干脆利落的动作戏吸引……

总之,无论别人夸还是骂一部电影,都不重要,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着不同的人生体验、价值判断和内容审美,相信自己的感觉和判断,是在这个嘈杂的时代继续前行下去必备的武器。

至于那些所谓客观的声音,就让他们自嗨去吧!

3 阅读:44

马庆云的影音娱

简介:专注电影内容与电影产业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