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婆婆无视儿媳,婚礼上跟儿子亲密撒娇,后续来了:婚后一个月,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陪宝宝写日记 2024-03-13 10:28:47

2023年11月份,山西的一场原本平凡的婚宴上了热搜,原因说出来让人瞠目结舌。

婚礼上,新郎的爸爸正在致辞,而新郎的妈妈却跟儿子手拉手,在众目睽睽之下深情地望着儿子,表情既宠溺又不舍,到动情处眼角还泛起了泪花。

旁边的儿子非但没有阻止母亲,还体贴地为母亲擦去泪花。

婆婆跟儿子十指紧扣,时不时脸贴脸、紧紧依偎、拥抱、深情凝望......这哪一点像是母子之间的互动?随便一条,都是情侣间的动作!

与此同时,旁边的新娘则跟新郎离得老远,一脸尴尬地苦笑。

底下的嘉宾们更是一头雾水,为这对母子的滑稽表演摸不着头脑。最关键的是,这对母子的腻歪竟然持续了20多分钟!

新郎的爸爸此时的发言也颇具玄机,他说:“这场婚礼几乎榨干了我们的血汗钱。”似乎在发泄自己的不满,又似乎在埋怨,总之,这场婚姻处处透露着怪异。

这个视频被发到网上之后,一时间引起了轩然大波,很多过来人纷纷提醒女孩,这样明显母恋子、妈宝男的家庭,一看就是个火坑,跳进去就得被扒一层皮。

事实正如网友所预测的一样,一个月后,女孩提出了离婚。因为婆婆太黏儿子,每天都要视频,这已经远远超出一个正常的妈妈对儿子的感情,严重影响到夫妻的正常生活了!

说白了,这对公公婆婆对孩子太缺乏边界感!

缺乏边界感的父母,要么养出“妈宝男”,要么养出“不孝子”

心理学上的“边界感”一词,精神分析学派和家庭系统疗法在很早就提出过。

亲子关系有“边界感”,体现在父母和子女建立连接和保持独立的一种平衡状态,以及子女脱离父母后,父母对子女的保护以及放手的折中部分。

在孩子已经有独立能力之后,这种边界感极为重要,这意味着孩子这个个体在归属感和分离感这两项中达到了平衡。

后来,又有心理学家提出了“边界溶解”的概念,大致意思是,很多父母无法认可孩子心理上已经独立的事实,意识不到孩子心理上的分离。

父母无法认可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也不愿意把孩子当成独立个体,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没有边界感。

边界溶解的表现方式虽然多种多样,但大致分为两个纬度:包络和侵入。

所谓的包络,是指父母子女间“自我”和“他人”概念的模糊,父母单方面认为彼此平等,主观上认为子女跟自己想的一样,另外还包括父母的过分参与。

具体在行为方面,体现在以下几点:

孩子的压岁钱理所当然归父母所有,父母的理由是:你都是我生的,你的钱当然也是我的;

父母擅自作主把你的微信推送给他人,美其名曰给你介绍男/女朋友;

父母给你报名相亲活动,不管你愿意不愿意硬拉你去参加。

而侵入,则是指完全不尊重孩子的自由,一味精神控制和过度保护。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不敲门直接进入子女房间看子女在做什么;

不尊重子女意见,让子女报自己认为好的专业;

不允许子女有自己的思想,必须按父母说的去做。

没有边界感的父母,要么把孩子养成妈宝男、妈宝女,要么孩子长大以后变得极为叛逆,为脱离父母的控制可以直接失联。

及时驳离孩子,是对孩子婚姻最大的保护

那个在婚礼上跟儿子撒娇的婆婆,显然把自身的价值感都寄托在孩子身上了,她需要孩子去依赖她、甚至依恋她。

这类婆婆会在孩子有了家之后,感受到不被需要和不再被儿子爱,此时就会频繁插手儿子的小家庭,跟儿媳抢夺家庭控制权。

要知道,单位有单位的秩序,家庭也有家庭的秩序,一旦这个秩序被破坏,就很难再形成稳定的关系支撑。

如果两个年轻人组成一个小家庭,彼此可能从不适应到适应,中间会有矛盾、有冲突,但两个人通过磨合和相处,会逐渐找到解决冲突的办法,进而学会包容对方,找到合适的相处方式,形成良好的家庭秩序,最终达到稳定和平衡,这样家庭关系才会长久。

如果父母从一开始就过度参与到小家庭,就会剥夺夫妻形成秩序的过程,或者破坏夫妻逐渐形成的小家庭秩序,此时另外一方也许会短时间地包容、隐忍、迁就、妥协,但久而久之,负面情绪积压到一定程度,情绪就会在某一个点被触发后彻底爆发,从而一发不可收拾。

最主要的是,夫妻相处难免会有磕磕碰碰,一旦一方把自己的委屈向父母倾诉,父母自然会站在自己孩子一方攻击另外一方,即便没有攻击,本身应该两个人去建构的家庭秩序,现在介入了对方的父母,伴侣也会觉得自己是外来者,你们才是一家人,认为自己被排挤、被针对,从而对“家”的概念模糊,婚姻走向破裂。

有一句话叫“儿行千里母担忧”,即便年龄再大,在父母眼里也都是孩子,很多父母在孩子结婚以后也无法真正放手,想大包大揽孩子婚姻和家庭中的一切,美其名曰让孩子没有负担,却不知道这样的大包大揽,才真正是这个新家庭里最大的负担,孩子需要自己去承担所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这是婚姻必经的过程。

所以,作为父母,适时地退出和及时的驳离,才是对孩子婚姻最大的保护。

如何竖立边界感?

父母没有边界感,就像一颗糖衣炮弹,看似甜蜜,却摧毁了孩子的独立能力。

图片来自网络

作为父母,想要树立边界感,可以做到以下两点:

首先,学会放手。

如果你是一个很喜欢操心的父母,看不惯孩子出错,那么建议你“眼不见为净”,允许孩子去试错,只有走了弯路,孩子才能在失败中汲取经验,从而一步步修正自己的错误。

其次,消除自己的控制欲。

心理学研究发现,很多父母会借助于子女实现自己的控制欲和成就感。

比如我们从小的“公敌”——别人家孩子,就是父母把孩子当成可控的、实现自我证明的所有物的最佳案例。

从本质上来说,父母并不愿意跟子女平起平坐,只希望子女听从于自己,依附于自己,因为控制孩子会让父母得到安全感。

所以想要树立跟孩子的边界感,让孩子变得成熟、独立,必须消除自己的控制欲。

而作为子女,想要和父母保持边界感,则必须做到以下几条:

①、懂得察觉哪些是越界行为

正如那个婚礼上婆婆给儿子撒娇事件中的儿子,他并不懂得母亲此时的行为就是越界行为,仅仅是当成母亲对自己的不舍和爱,想要跟父母保持边界感,首先要做的就是察觉哪些是越界行为。

儿大避母、女大避父,这是基本的身体边界;

当父母私自翻阅你的物品,就是在混淆你跟他们的身份举止;

当父母企图帮你挑选对象,或者不满意你自己挑选的对象,就是越界行为......

当你察觉到这些行为并非是纯粹的爱,而是越界行为,那么就要想办法去阻止父母的越界。

②、阻止父母越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懂得说“不”

告诉父母哪些事情是你不允许的,并懂得区分关心和干预,如果你觉得父母越界了,要坚决地跟父母说“不”。

有的孩子怕父母伤心,在父母做出越界行为时,侧面或者含糊提醒,这样就给父母留下很多空间,让父母不断试探你的底线。

坚决说不,让父母知道你的决定不会因为时间或者其他而改变。

③、明确需求,并和父母沟通

一定要知道自己的“界”在哪,只要父母越界,就要明确拒绝。

举个例子,一个小男孩跟妈妈一起逛超市,直奔自己喜欢的水果桔子而来,可是妈妈觉得苹果更有营养,就劝说孩子买苹果,孩子说:“你喜欢吃就你买吧,我不吃!”妈妈说:“苹果比桔子营养更丰富,桔子上火。”孩子明确地说:“不,我就喜欢吃桔子!我不吃苹果,你买了你吃,我不吃!”

在这个案例里,孩子就比妈妈做得好。孩子知道自己要什么,并且明确表达自己的喜好,谁的爱好谁选择,妈妈不应越界帮孩子做决定,并且强加给孩子自己的决定。

作为父母,要知道自己对于孩子来说,只是人生的引导者,并且控制者,我们所能做的,是尽自己最大能力让孩子拥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而并非永远把孩子护在翼下。

父母永远有老去的一天,孩子终究有长大的一天,希望全天下父母都能明白这个道理!

作者:等风来

两个孩子的职场妈妈,左手执笔右手带娃,喜欢读书、写作、画画、坚信即便生活一地鸡毛,内心也要拥有自己向往的诗和远方,关注我,持续给您提供更多育儿干货。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阅读:94

陪宝宝写日记

简介:今日头条签约作者,多平台育儿原创,专注育儿知识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