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夏朝:从墓葬形式确认夏后氏身份

永卓学周易 2024-06-23 13:26:27

《礼记》记载:

“有虞氏瓦棺,夏后氏墍周”。

明确指出有虞氏和夏后氏的葬式不一样。

有虞氏的瓦棺葬,就是大量瓮棺葬和二次葬,这一点我们已经可以从大量考古发现中得到印证,而且这种葬俗的分布之广,流传之久,起源之古老,都足以证明“有虞氏瓦棺”这个记载的准确性,同时证明历史上曾经有一个有虞氏创造的王朝时代。

那么,夏后氏,能不能也从他们的葬俗中找到呢?

当然可以!

所谓“夏后氏墍周”,郑玄的解释是

“火熟曰堲,烧土冶以周于棺也。或谓之土周。”

可见夏后氏的葬俗,必然有棺木,而且会有火烧土的痕迹。

汉代的桓宽《盐铁论.散不足里面也说》:

古者瓦棺容尸,木板堲周,足以收形骸,藏发齿而已。

前面说的“瓦棺容尸”,说的就是有虞氏的葬俗,后面的“木板堲周”,说的自然就是夏后氏的葬俗。

那么,我们接下来可以肯定夏后氏墓葬的两个特点:

第一、木棺。

第二、墓内有火烧土。

符合这样特征的墓葬,数量很多,范围很广,年代很远,时间很长,而且与有虞氏几乎同时并存。

先来看看这样的一组夏后氏的典型墓葬。

山东滕州市岗上遗址南区大汶口文化墓地。岗上遗址的年代距今6000~4000年左右,跨度长达2000年。

岗上遗址的M1是一座竖穴土坑墓,葬具结构复杂,整体呈并排三联棺结构,并有头箱和边箱,其中头箱与棺一一对应。棺内共埋葬4人,墓坑内填砂岩与红褐色黏土,质地十分致密,包含少量碎陶片、红烧土粒、红烧土块、零星炭屑等。

大汶口文化的这个大型墓葬里面有棺材,有红烧土,显然符合夏后氏墓葬的特征。

再来看看M1的随葬品里,出现了玉钺,这是夏后氏与有虞氏的不同之处。有虞氏瓦棺葬通常都很朴素,几乎没有随葬品,大多都是陶器,体现的是“有虞氏上陶”。夏后氏明显崇尚玉器。

再来看看山东滕州市岗上遗址南区大汶口的M7,同样也是夏后氏的典型墓葬形式:

葬具为一棺,墓内填土为红褐色黏土夹灰褐色粉砂黏土,黏性大,土质致密,包含较多红烧土颗粒及少量红烧土块、炭屑。

夏后氏墓葬形式

夏后氏墓葬平面剖面图

在M7中同样出现了玉钺,再次证明夏后氏对于玉器有着特殊爱好。

夏后氏玉钺

看完了山东大汶口文化的夏后氏墓葬,再来看看四千年前的陶寺遗址,这里同样出现了夏后氏的典型墓葬。

这是编号为M2172的一座大墓。

M2172大墓剖面

墓内的棺木已朽,但骨骸周围有长1.76、宽0.55、存高0.06~0.1米的长方形板灰痕迹,显然是木棺遗存。

棺木周围是熟土,而且发现了和大汶口夏后氏墓葬一模一样的玉钺。

而且,还发现了同样起源于大汶口文化的随葬猪下颔骨。

种种迹象表明,陶寺的创建者中,有着来自大汶口文化的夏后氏人群。

大汶口文化的夏后氏人群来自哪里?

当然是山东滕州的北辛遗址。

北辛文化遗址分布有山东滕州北辛、兖州王、泰安大汶口、江苏邳县大墩子、连云港市二涧村和淮安青莲岗等。碳14 测定这种文化的年代在公元前 5400年至前 4400 年之间,大汶口文化就是在北辛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北辛文化遗址中发现了有虞氏特有的瓮棺葬,当然也少不了与有虞氏共同奉黄帝、以颛顼为祖的夏后氏。

事实上,7400年前来到山东滕州的这一批人群,是从河南舞阳贾湖迁徙而来的黄帝族群,其中一部分是有虞氏人群,但大部分都是夏后氏人群。

北辛文化人群还没有开始使用棺木,但是随葬猪下颔骨的传统已经出现了。大汶口文化早期才出现棺木,这是夏后氏墍周葬俗正式开始成形的标志。

也就是说,从大约7400年前起,华夏文明已经分成了东西两大族群,东部夏后氏人群为主导,是大汶口文化的主要创建者,西部有虞氏人群为主导,是仰韶文化的主要创建者。

1 阅读:365

永卓学周易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