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除拦河坝,畅通回家路

守望自然 2024-08-06 10:44:47

赤水河是长江上游的重要支流。赤水河流域具有极高的鱼类多样性,种类达160多种,分布有45种长江上游特有鱼类,如岩原鲤、西昌华吸鳅、长薄鳅等。历史上是白鲟和长江鲟2种国家一级保护鱼类,以及胭脂鱼、圆口铜鱼、金沙鲈鲤等9种国家二级保护鱼类的天然栖息地,具有极高的生态保护价值。

河流连通性是保持赤水河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赤水河干流已无水电站,但支流仍存在着较多的堰坝、桥基和人工道路等拦河设施,它们阻碍了干支流间的生态联系,导致赤水河干流的鱼类无法进入支流寻找食物,同时支流的鱼类也无法洄游至干流进行栖息,阻隔了水生生态的正常运转。因此,尽快恢复赤水河众多支流的水系连通性,显得尤为重要,也是进一步提高生物多样性、确保水生生物资源及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

赤水河的保护及修复工作受到国内科研人员的高度关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渔业水域生态工程创新团队”(以下简称生态工程团队)选取赤水河中游段的一条重要支流——盐井河,开展了大量的连通性修复研究,并取得显著的实质性成效。

在农业农村部长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的支持下,由习酒集团和上海长鱼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基金会资助,生态工程团队负责人车轩研究员带领团队对盐井河进行了三次科考。

“我们实地勘察,发现全长仅有79公里的盐井河,却分布有10处拦河设施。根据以往的研究结果,支流上的拦河设施距离干流越近,它对鱼类的种群分布、产卵繁殖及基因交流产生的破坏就越大。”车轩介绍说,团队首先选取距离较近的两处拦河设施进行连通性恢复工程。第一处距离赤水河干流6公里,全长6.3米,落差2.6米,内嵌上下两排的涵管,虽然可保持水流通过,但利用流速仪测量,涵管内水的流速达到8米每秒,湍急的水流形成了一种流态的阻隔,鱼无法游上来。另一处距离赤水河干流大约只有1.6公里,全长近4公里,落差近2米,在枯水期是完全阻隔的状态,即使在丰水期,也会出现水流速较快的跌水,鱼类根本无法通过,更跳不上去。

生态工程团队通过调研、结合团队已有技术和室内实验,对设计方案进行比选,最终决定通过打通涵管、架设短距离桥梁的主体技术以及完全拆除拦河设施的方案,来减缓水流流速,降低上下水位落差,为鱼类洄游、繁衍创造自然生境。工程在2023年6月开始实施,历经1个月完成工程改造。

在工程实施半年及一年后,团队对盐井河的栖息生境、自然生态、鱼类资源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科考评估,经过科学的数据分析,结果表明,这里的鱼类、水文等环境正趋于自然向好。

车轩研究员告诉记者,工程在当地政府和居民的理解支持下顺利完成,既保留了道路的村民通行功能,又恢复了河流的自然流通,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工程后鱼类资源量明显增加,种类数量上升,怀卵期鱼类进入连通河段产卵繁殖,新增了4种特有鱼类,特别是国家二级保护鱼类岩原鲤。“通过工程改造,水清了,鱼多了,鸟到了,人来了,这是我们看到最好的结果,这条河正在恢复活力。”车轩兴奋地说。

碧水之下鱼群聚集,它们似乎向人们述说“回家的路畅通了”。盐井河连通性修复工程虽然只是解决赤水河“血管堵塞病症”的一小部分,但是打开了珍稀特有鱼类及溯河洄游性鱼类寻找最佳栖息地的大门,也奠定了赤水河流域自然生态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基石。

来源:《农民日报》;原标题:“赤水河支流盐井河连通性恢复工程——畅通洄游通道 保护鱼类生态”。

0 阅读:133

守望自然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