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梅见极简美学中的东方新浪漫主义

阿丽的旅行日记 2024-06-10 19:51:50

LOGO设计大师保罗·兰德(Paul Rand)在一次采访中被记者问到为什么总能设计出惊艳的作品,大师在思考后对记者说,我的设计是一次又一次对文化的重构。我想,所有的设计师在灵感走入岔路口而不知所措时都可以反复默念这句话。

保罗·兰德(Paul Rand)

什么叫做对文化的重构呢?我的理解是,在文化的脉络里找到自己的美学坐标,深挖下去,对各种文化元素进行新的解构和重塑,创作新的设计。例如保罗·兰德为IBM所作的logo设计:

一个眼睛、 一只蜜蜂和一个M代替了IBM传统logo,风格独特又和谐自然,内容简洁却又意蕴丰富。保罗深挖了西方的理性主义思潮,认为在设计上应该追求更广泛的功能主义和实用主义,好的设计应该摒弃对华丽语句的依赖而追求内容表达的简洁。

可以看到,在好的设计背后,都有着所对应的文化底色。无论是理性主义还是人文思潮,从一众西方优秀设计师的作品中,我们常常能够看到这些文化元素的影子。讲到这里,有个问题就不得不问了——东方的设计呢?

谈设计就必须谈文化,东方的文化意涵其实很难用一个或者几个词来很好的概括,与西方所推崇的具象、入微、理性所不同的是,东方美学的关键词常常是留白、含蓄、朦胧。

无论是大漠孤烟还是小桥流水,中国人的美学总是讲求一份韵味和诗意的。所以,在文化层面上,有着东方韵味的logo设计,也应该透着些诗意。在找例子的时候,我看到了一个中式青梅酒品牌梅见最近做的logo升级,可以说是甚得此道。

梅见标志设计

观察logo主体,我们可以看到几个相绕的圆。这六个圆代表着什么?东方美学的意涵在哪?不妨将图案放大,透过图形,找一找缝隙里流淌的诗意。

在中国古代陶瓷制品中,我们能够大致找到第一个问题的答案。

同样的圆点组合,构成了这些“古董”的纹饰。而上面所展示的陶瓷作品,其生产年代从战国一直到明清,可以说这个纹饰贯穿了整个中国设计美学的历史。我们知道,一切纹饰皆是求美,而美常与潮流挂钩。

什么东西能够经历代而不衰绝,随时间而越发具有生命力呢?那一定是已经融入了中国文化精髓里的元素。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不多,结合纹饰,我想答案已经呼之欲出了——梅。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梅香傲寒,中国人为之神往千年。或图绘其姿态,或描写其精神,或借其以抒怀,或歌其以咏志。无论如何采用何种方式,梅花一直都被用作为映照中国人内在高尚品格和高洁精神的传统意象。以梅作为装饰纹路作于书、画、器皿等之上也是中式美学的一大特色。

而无论是梅见logo的形样,还是古陶瓷上的纹饰,圆点的组合之间,梅的形貌就被勾画了出来。

这种对主体元素的捕捉和刻画,并不是西方的抽象主义思路,而是国画里山水写意的勾勒。对写意的推崇自古有之,所谓形质毕肖,则无气韵;彩色异具,则无笔法。不求形似求生韵,这是东方美学所追求的极致。

偏偏几点,将梅花的花瓣与花蕊用圆来表现,生动而自然。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圆点梅饰传承已久,最外围的花瓣的片数却常常不一。有时为六点,有时为五点,为什么梅见会选择五点?

东方人在做设计时,常喜欢将祝愿与情谊化作符号寄托其中。如在装饰设计中,云纹代表着对高升和如意的祝福;雷纹则是对勇敢和坚毅的赞颂,梅见所选取的五点外圆也必然带着特殊的意涵。

答案可以从东方传统文学中寻见。《诗经》对人生最大幸福的描述被称为“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即福、禄、寿、禧、财,而梅花傲寒盛放的特性则又被寄托了一种“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的浪漫情怀,故“梅开五福”的寓意也就成为了中国人对梅花独特的精神寄托。梅见选用五个相绕的圆作为花瓣,是东方人延续千年的默契与柔情。

logo分析到这里,相信读者也能从设计中读出些诗意和梅韵来。不过,我认为,还有一个可能常会被忽视的一点在整个logo中将其中的东方美学韵味推上顶峰,即圆的位置。

从梅见官方公开的设计稿里,我们可以看到logo设计过程中的图案变化。不同的图像组合中,圆的位置呈现亦是不同。刚刚讲到,外圆为花瓣,内心为花蕊,且梅中寓意,浑然一体。用花瓣以示“五福”,花瓣相连,福亦相连。所以我们可以从设计稿中看到,没有相连的花瓣,总是缺乏了些许东方的灵韵。但我们的美学里也讲求“过犹不及”,连缀过甚则会产生覆盖之感,少了些梅的高洁多了些普通花朵的俗意。

所以,最终选择的logo里花瓣相连而不压顶,福意和梅韵连绵而透着清雅。最后的花蕊小而不微,独立于花瓣之围,亦衬出梅的独立高洁,迎寒而开中总有一种生命力。

以梅喻酒,以梅花代青梅,这是品牌的追求;以中国文化为骨,以东方美学为肉,这是梅见新logo设计中对传统的致敬和创新。

东方美学,这次对味了!

0 阅读:0

阿丽的旅行日记

简介:最怕永远面对的是过去,背朝的是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