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甲午战争中国会败,其实早有预兆?

易文爱历史 2024-08-22 03:14:37

为什么说甲午战争中国会败,其实早有预兆?

中日甲午战争(油画)

甲午战争前夕,日本从天皇、首相、陆海军大臣到基层士兵,已经通过精心谋划,做好了侵吞朝鲜的周密军事准备,而身在朝鲜的朝廷官员袁慰廷却被日本驻朝鲜大使给蒙蔽了,等到他发觉,为时已晚,日本已经通过向朝鲜派驻大量兵力控制了朝鲜局势,日军的炮口甚至都瞄准了袁慰廷的驻朝公署,形势危急,袁慰廷只得在唐绍仪的帮助下,化妆成朝鲜人,才成功逃回国内。

一到天津,袁慰廷立即赶去面见李鸿章。此时的李鸿章正忙着仓促往朝鲜增兵,整个衙门里忙得乱作一团。袁慰廷在李鸿章面前惴惴不安,李鸿章示意他坐下,他只用半个屁股挂在椅子边儿上,两手扶着膝盖,身子前倾,静待李鸿章问话。李鸿章一边签发电报,一边询问袁慰廷,你接二连三来电报要回国,朝鲜局势真有那么紧张?中日真的不可避免要一战?

袁慰廷一听这问话,就知道李鸿章对他急着回国心存不满,他脑子飞速转着,字斟句酌地回答,日本咄咄逼人,朝鲜局势非常糟糕,然后把朝鲜局势的严重以及日本如何咄咄逼人的情况详尽向李鸿章作了汇报。说到最后,袁慰廷提议,此次日本人志在必得,除非尽快把叶提督一军撤回,否则中日难免起冲突。李鸿章说,大家都要求增兵,现在撤回叶志超一军已无可能。

李鸿章接着又问,当初日本派兵入朝,你说日本人绝无他意,现在看来,是日本人骗了你,还是你自己没有查清楚真相?说罢,李鸿章两眼灼灼地盯着袁慰廷。袁慰廷早就想到了李鸿章会有此一问,这个问题他已经反复考虑过不下十遍,当即成竹在胸地回答,日本人并没有骗卑职,刚开始,他们的确是没有派兵入朝的打算,但据大鸟公使说,是议院和军方逼着政府派兵入朝。

李鸿章冷哼一声,日本人最善于玩这手,嘴上说得漂亮,做起来又是另一套。我现在忙着往牙山和平壤调兵,忙得不可开交,你先休息几天,不要走远,马上就有差使派给你。之前,李鸿章一直没有增兵朝鲜的计划,都是在依靠列国调停。如今仓促增兵朝鲜,工作千头万绪,饷银、枪械弹药、骡马挑夫等等,事无巨细都要他来拍板决定。

袁慰廷此时已经发现有人在门口探头探脑,他知道是有人要急着向李鸿章汇报了,于是,识趣地告退。来汇报的是盛宣怀,他父亲和李鸿章曾换过帖,因而称李鸿章为世伯。他向李鸿章汇报完后勤转运之事后,李鸿章和他聊起了袁慰廷。李鸿章告诉他,朝廷发来电报,要袁慰廷进京备询。盛宣怀说,袁慰廷就是有时候喜欢拍着胸脯说大话,世伯难道打算让他上京?

对此,李鸿章早有打算,他不会放袁慰廷上京,因为袁慰廷不知深浅,上了京城,不知道说出什么话来,被别人利用了,不是添乱么?而且,李鸿章认为当初就是袁慰廷轻信了日本人的花言巧语而一再鼓动出兵朝鲜,这才惹得日本人也出兵朝鲜,造成今天这个糟糕的局面。袁慰廷是始作俑者,他怎么会让袁置身事外?他决定派袁入朝协调朝鲜官民,为朝廷大军效力。

按照朝廷要求,已经分南北两路增兵朝鲜,南路是增援牙山的叶志超,北路是到平壤集结,以对汉城形成南北夹击之势。李鸿章打算大军入朝后,就派袁慰廷赶赴平壤。袁慰廷回到住处后,为李鸿章对自己的冷淡和不满感到不安,心里又不知李鸿章到底要给自己派个什么差使,休息一天,等着李鸿章再次召见,内心对新差使又是期待,又是担忧。

李鸿章

袁慰廷分析,自己驻朝十年,李鸿章总体是满意的,所以,他的新差使应该不会差到哪里去。但此次李鸿章对自己又显然不满,不知道会不会因此派个无关紧要的差使给他。但转念又想,自己是最熟悉朝鲜情形的人,李鸿章不会在这个节骨眼上把自己扔到一边的。两天后,李鸿章再次召见袁慰廷,要他去平壤办理抚辑事宜。袁慰廷对此大失所望,这就是做大军的后勤工作啊!

袁慰廷借口他平日里是在汉城,对平壤官员一无所识,和他们打交道没有优势,以此为由,想要婉拒这个差使,却被李鸿章不容推脱地拒绝了。就在此时,李鸿章的儿子拿着一份电报匆忙进来报告说日本人在牙山向大清运兵船开炮了!李鸿章心头一紧,日本人竟然不宣而战!而且日本人竟然敢击沉大清雇来运兵的英国商轮。好在电报里说,中日两军互有损伤,消息不算太坏。

李鸿章急着要召集幕僚商议对策,在袁慰廷临走前叮嘱他,平壤离不开他。第二天,李鸿章就派人要袁慰廷先帮着盛宣怀为赴朝清军协调粮饷运输。运兵船被日军击沉,海上运兵已经不安全,只能改为贴着海岸线走,才能避开日军兵舰。但这样也增加了转运的难度,既要与地方官员商讨具体路线,又要处理雇请民船、驮马,以及购买军粮、马草等大量的繁琐事务。

袁慰廷对这些事情毫无兴趣,感觉陷于这些琐碎事务中毫无意义,心情低落到了极点。这时,前线又传来捷报,说是牙山口外海战中,日军兵舰被击沉,甚至击毙了日军提督。陆战也传来捷报,叶志超一军竟然歼灭日军两千余人。慈禧太后特下旨嘉奖,以资鼓励。这些消息更加刺激了袁慰廷,他心想,人家在前线立功,自己却要没完没了地忙这些没有出头之日的琐事。

思来想去,总觉得不甘心。猛然,袁慰廷想到,自己何不像叶志超那样带兵去前线?打几仗下来,就可能换顶戴。如果老天开眼,让自己连战连捷,就是弄个提督也不是不可能。想到这里,他顿时来了精神,又听说李鸿章的心腹、自己族叔的至交周馥已经到了天津,于是,他决定明天先去拜访周馥,由他出面向李鸿章进言,比自己找李鸿章的把握更大得多。

周馥此时的职务是直隶臬台,李鸿章调他负责办理后勤事务。周馥心思缜密,办理运粮的确是用其长。但袁慰廷没想到,好不容易晚上九点多才找到机会向周馥提出自己要带兵上朝鲜前线的想法,却当即遭到周馥婉拒。周馥甚至说,现在找个带兵的不难,但要找个像袁慰廷这样熟悉朝鲜情形的人,却是难上加难,他要袁慰廷无论如何都不能推辞李鸿章安排的差使。

袁慰廷见此路不通,只好又挖空心思寻找别的途径。最终还是被他想起,族叔袁保龄的儿子袁世勋在京中做官,还与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说得上话。而且自己的结拜兄弟徐世昌也在京中做翰林,应该也可以帮忙从中牵线。周馥见到李鸿章后,并没有提及袁慰廷私下跟他提及的要求,只是提醒李鸿章,要袁慰廷赴朝,还是得请示京城总署衙门。

很快,周馥就按李鸿章的意思起草了一份给总署衙门的电文,李鸿章只字未改就立即命人发往总署。很快,总署衙门就回电表示同意。李鸿章接着就召见袁慰廷,把总署衙门来电给他看,并要他先帮着周馥和盛宣怀办理后路转运事宜。袁慰廷内心一百个不情愿,苦思冥想,第二天骗李鸿章说家里来信,嗣母身体不适,他希望去朝鲜前能回家看看,略尽孝心。

周馥

李鸿章准了袁慰廷十天假,要他快去快回。袁慰廷就利用这十天时间,紧锣密鼓地托人找关系,在袁世勋和徐世昌的帮助下,终于见到了北清流领袖李鸿藻,他与翁同龢一样奉旨参与朝局,获得与军机相差无几的地位。两人都怨恨李鸿章外交软弱,主张在朝鲜对日用兵。一番交流下来,嘴上功夫极为了得的袁慰廷让李鸿藻刮目相看。

李鸿藻在袁慰廷离开前说,他与翁同龢一定尽力为袁慰廷力争,让他获得带兵入朝作战的机会。袁慰廷回到天津,刚见到周馥,周馥就拿出一份电报给他,原来,这是关于准他带兵入朝的上谕。朝廷的意思是,让袁慰廷统领新招募的军队。但周馥告诉他,募兵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办到的事情,李鸿章的意思还是要他去平壤办理粮运,也负责与朝鲜官员交涉招募朝鲜向导等事宜。

袁慰廷委婉地问,朝廷的旨意?周馥笑着说,兵权在李中堂手里,前线的人事安排,朝廷自然尊重李中堂的意见。意思是,你袁某人的去留,始终捏在李鸿章的手里。袁慰廷无奈,只得奉命,跟随周馥办理粮饷转运之事。此时,曾驻军牙山的叶志超历时近一月才率部抵达平壤。因此前不断向朝廷发去捷报,朝廷还以为叶志超真是帅才,他一到平壤就任命他为“钦派总统诸军”。

李鸿章根据叶志超请饬袁慰廷来朝专办粮运事宜的电报,建议总署让袁慰廷以总理朝鲜交涉通商大臣和前敌营务处帮办的身份赴平壤,联络各军,协筹粮运,第二天就获得批准。李鸿章马上召见袁慰廷,让他看过上谕后,安下心来踏踏实实为平壤大军筹划粮运。袁慰廷深知自己带兵无望,只得改变主意,表态会扎扎实实办好李鸿章交办的差使,这个态度令李鸿章非常满意。

李鸿章叮嘱袁慰廷,要他到了朝鲜还要帮助招募朝鲜向导。袁慰廷又进一步提出,要招募朝鲜人专编一军,粗加训练,作为游击。李鸿章表示同意,但还是要他到了朝鲜先解决好粮运问题。这时,才传来朝鲜前线的真实战况,原来,哪里有什么大捷,牙山一战,大清军队受伤远超过日军,也从此时开始盛传日军战斗力强悍的说法,大清军队恐日情绪逐渐严重。

前线形势日益危急,周馥以期待的眼神望着袁慰廷,提出他们得赶紧赶赴平壤,再由袁慰廷出面与朝鲜官员交涉,尽快设法为大军筹集粮秣的意见。袁慰廷提出更加目光长远的建议,由周馥亲赴奉天先考察粮运,自己则前往平壤帮助大军筹粮。袁慰廷在赶赴朝鲜的路上得知,平壤已经被日军占领,大清军队遭受重创,损失惨重。

在义州,袁慰廷与叶志超、聂士成、马玉昆等人碰头,才知道叶志超等人已经被日军吓破胆子,畏敌如虎,就连李鸿章来电要他守住义州的命令都不敢执行。叶志超命人拟好电报,向朝廷申明不能驻守义州的缘由,是形势所迫。叶志超特意留下袁慰廷,要袁慰廷看过这份电报,为他做个见证,免得将来平壤战败,朝廷怪罪下来,他吃罪不起。

甲午战争爆发前夕,上至慈禧太后、李鸿章等人情况不明,完全被形势逼着走,事前无预判、无应对举措,事后仓促上阵、穷于应付;袁慰廷、叶志超这样的中层,则在这个节骨眼上,一心想着自己的个人私利,打着自己的小算盘;朝鲜前线的将士打这种毫无准备和应对之仗,不输才怪,由此而产生强烈的恐日情绪。也就是说,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其实早有预兆了。

0 阅读:42

易文爱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