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四大发明之指南针

划过指尖有烟云 2024-07-28 22:06:39

有一个古老的传说:远在四千六百多年前,我国炎帝族的首领神农氏和九黎族首领尤作战,双方势均力敌。因为贵尤会吞云吐雾,炎帝族的兵十在大雾中迷失方向,打了败仗。

神农氏就去请另一个部族首领黄帝率兵助战。双方在涿鹿(今河北省)大战。蛋尤又制造了浓雾。谁知黄帝有一宝物叫指南车,能在大雾中认清方向,大败了蛋尤。

黄帝乘胜追击,尤被赶往南方。黄帝的部族后来在中原定居,成为汉族的始祖。这个富有想象力的神话,说明了我们祖先在生产,生活以及战争中,多么迫切希望有一种指示方向的工具啊!

春秋战国时期,郑国以生产玉闻名于世,不少人靠采玉为生。玉工们在进山采玉前,总是凄然向亲属告别。因为此去生活艰苦,山中又有猛兽,更可怕的是,“迷路”不能回家的疆运,在等待着他们。

一次,一位中年玉工在寻找玉石时,不小心,铁刀失手滚下了山。不想半途被一块黑石拦住,铁刀紧紧贴在石上,不动了。

玉工下到山腰,找到了铁刀,不料小刀竟被黑石吸住,轻易取不下来。竟有这样的怪事!于是玉工们把这种黑石称之为慈石,像慈母吸引子女一样。后来人们就叫它磁石。

他们把慈石敲下几块,从深山带到集市。慈石能吸铁的现象,迅速传播出去。听到这个奇特的消息,附近的人纷纷前来观看。

这事传到了郡守的耳朵里,他立刻派人取走慈石,把它放在特制的托座铜盘里,装饰得美观华丽,作为一件珍奇的礼品送给上司。

在运送慈石时,又出现了怪事,这块磨圆了的慈石,竞在铜盘里自己已转动起来。是眼睛看花了么?再仔细看看!

不,眼睛没看花!随便你将铜盘怎么移动,慈石仍旧转了回来,总是指着一个方向。这慈石真是宝物呀!它不但能吸铁,还能指点方向哩!

这真是太好了!玉工们带上它进山采玉,再也不怕迷失方向了。玉工们用慈石造出了灵巧的司南,带了进山找矿,能够大胆地向高山峻岭进军了

东汉(公元82年)王充曾详细描述过司南的情况。只要用手指轻轻拨动司南上的磁,磁就旋转起来。由于受到地球磁场的影响,当磁停止转动时,长就指向南方;根据地盘上刻着的分度,可以迅速判定方向。

郑国的玉工们用司南解决迷路辨向的创造发明,很快地传播到邻近各国,获得了广泛地推广。而且逐渐应用到天文、地理、军事、采矿等各方面。

制造这种司南要把整块磁石琢磨成圆底长柄,十分费事,如果剧列敲打和锤凿,或是用磁石熔化铸造,都会引起磁石磁力的减退和消失。所以必须精雕细琢,代价昂贵,成为国家传世之宝,不能普遍使用。

司南的普及受到限制,人们又转而在机械运动方面探索指向的工具。有这样两个故事:三国时有个叫马钧的,在魏国担任给事中,他是个对机械运转很有研究的科学家。有一次同僚们无意中谈起古代曾有指南车的事。

马钧认为:虽然古代造指南车的技艺没有传下来,但是如果深人研究,仍然是可以造成的。他的话不少人认为是吹牛,就和他打赌,问他敢不敢在皇帝面前保证造成一辆指南车。

这件事被魏明帝知道了,便召见马钧,问他是否当真能造指南车。马钧没有退缩,他勇敢地答道:“我想古代的制法一定很巧妙。如果给我一定时间和必要的工具,我看还是有可能制成的。

魏明帝听了大为喜悦,就命马钧制造指南车,限定期限内完成。马钧废寝忘食,日以继夜地从事设计和制造。

规定的日期到了,魏明帝坐在大殿中,聚集了文武百官来看指南车。只见马钧一个人空手上朝。有人看了,为他捏了一把汗,这可不是开玩笑的,欺君之罪可要杀头的呀!

在这时,一辆用绢纱笼罩的新车,被推进宫来,马钧恭请明帝上车使用。

车驶动了,说也奇怪,不论车轮转向什么方向,车上的木人手指,却总是指着南方。明帝大喜,连那些和马钧打赌的人也都赞不绝口。真是巧夺天工,机巧灵便。

到五世纪中南北朝时,齐高帝听说马钧造过指南车,他很希望也有一辆但这时马钧指南车的制造方法,经历了数百年的改朝换代,再也无人知晓了。

他把造指南车的任务交给当时最有名望的两位机械制造家。一位是北方的索驭麟,另一位是南方的祖冲之。要他们分头制造,比较哪辆指南车的性能更优越。

索驭麟接受任务以后,马上找到了一些木工、铁匠,按照他的设计图纸进行施工。

祖冲之并不忙于施工,而是先用木头制成实物模型,反复试验:索驭麟的指南车已经开始支配了,祖冲之的试验车辆还没有动手制造呢,许多人为祖冲之进度缓慢而担心。

不想两辆指南车,一先一后都在规定时间造好了。齐高帝在他的后花园一一乐游苑里准备了盛宴,要他们将指南车推到苑中,当着满朝官员,进行公开比试。

索驭麟派了两个青衣小童送进一辆油漆得十分美丽的大指南车。这时另辆造型古朴、小巧玲珑的指南车也来到乐游苑,这是祖冲之的制品。上面用铜铸了一个美女,右手指向南方

比试开始,那辆大而美丽的车辆在频繁的旋转和改向时,指示的方向误差较大:而祖冲之制造的指南车则不管车辆如何前后左右地旋转,美女的手指始终指向正南,比试获得了胜利。

马钧、祖冲之还有我国古代其他科学家制成的指南车,是我国古代为了求向而创造的又一种装置。根据一些资料分析,这些指南车是一种用齿轮传动的机械,结构复杂,制造工艺难度大,没有流传下来。

唐宋之间海外贸易发达,从广州驶向越南、印尼、阿拉伯等国家的船只远涉重洋,要求有良好的测向仪器,否则一遇阴雨浓雾和风暴,就会迷失航向,惨遭灭顶的危险。

陆上的指南车,不能搬上船。司南是可以上船的,但有着重大的缺点。司南在使用时地盘一定要放得水平,不能倾斜,否则圆底的磁匙容易滑下来。而海面上波涛起伏,颠簸不平,船上很难使用司南。

先后有许多人作了尝试,结果都失败了。公元300年左右,晋朝有位具有丰富航海经验的老船工,仔细小心地琢磨磁石,发明了一种叫指南舟的工具。

这种指南舟是一块琢磨成小船状的磁石,可以指示南北。老船工把制成的指南舟带到船上,沿途用于定向,不论风浪多大,船身如何倾侧,指南舟都能发挥作用。船工们高兴极了,这下可好了。

不料,一次不幸的航海事故,老船工和他制造的指南舟一起葬身海底。这一精巧的发明没有获得广泛地推广。指南舟这一名称记载在宋书上,令人婉惜的是指南舟的制法失传了。

大约在十到十一世纪间,北宋时有人发现,用铁片、铁棒在磁石上轻轻摩擦,也会使铁片、铁棒带有磁性,这是个新的重要发现。铁片比整块磁石轻巧得多,用以制司南比磁石方便轻巧。

公元1044年北宋曾公亮写了一本军事著作叫《武经备要》。记述了北宋时用薄钢片放在磁场里制人工磁铁的方法,这是世界上利用磁场造人工磁铁的最早记载,也是中国人民在物理学上一项重大的科学发现。

用薄钢片剪制的指南鱼长约二寸,阔五寸,腹部稍微下凹,由于钢片很薄,在水面上不会下沉而是浮在水上,受地磁作用鱼头指向南方,鱼尾指向北方。比司南轻巧、灵敏、准确,携带方便 ,是行军作战时的好助手。

有了人工磁铁,指南工具的制造,又有新的发展。用木头雕成鱼和龟的形状,腹部挖洞,放进人工磁铁,再用蜡把洞封好,在鱼或龟嘴里插一根钢针。把它们放在水中时,鱼、龟嘴里的针尖就指向南方,称之为指南鱼、指南龟。

指南鱼,指南龟不仅能在陆上为行军作战、进山找矿、阴阳占卜所应用在海上也成为航海技术上最早的导航仪器。风雨嗨冥,雾障迷漫时,都能正确地测定航向,为中国海船提高了航行的安全性。

十一世纪初,我国又创制了一种简单而灵敏的指南工具,人们用磁石磁化钢针,造成指南针。把针装在可以旋转的轴上,随着地磁的作用,可以指示方向。比指南鱼、指南龟更为方便。

指南针除了应用在军事上航运上,人山采矿建筑桥梁道路都得到应用。宋代还有一些阴阳方士,为了查看风水,寻找坟地,也应用指南针测定方向。

这些方士们在频繁地使用指南针以后发现,指南针并不是指着正南,而是稍微偏东一些。这些发现令人很奇怪,由于不能用科学的道理解释,方士们就用风水气运、阴阳迷信一套来解释。

宋代科学家沈括(公元1031一1095年),对民间创制的指南针很重视,亲自实验。在他新著的书中,指出磁针不指正南,而是微偏东的科学结论。原来地球上的磁极并不正好就在南北两极,磁针指向磁极,是正南略偏东。

后来我国一些古书更精确地指出偏角在五度以内,而且全国各地的偏角也各有不同。西方直到公元1492年哥伦布横渡大西洋时才发现磁偏角,比沈括的科学记载晚了四百多年。

宋代中国的远洋船因为有了指南针导航,船舶的数量、吨位和续航能力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中国船只在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上行驶以安全可靠闻名于世。

许多欧亚商人到中国来贸易,都乘坐中国船只。一些阿拉伯人东运的货物也希望由中国船载运,甚至有时候中国船没有来到,他们宁可坐待,也不愿其他船队运输。

阿拉伯人对中国船只航行的优越性大为惊牙,纷纷打听中国船的秘密。有的人乔装成商人委托中国船运货,有的则多次乘坐中国船,希望能够了解导航的秘密。

当他们看到简便易做的指南鱼、指南龟指示方向时,不禁竖起大拇指,赞声不绝。

此后他们又从中国海员那里学会了指南针的制法,并传播到欧洲各国。到了1190年英国人纳肯写书记载了船上用指南针的优越性。这时距中国发明指南针的时期约已一百多年了。

到了公元1205年,法国人古约才记述欧洲人制造指南针的方法,被人尊称为欧洲最早的发明家。他的制法完全与中国的制法一模一样,而且时间晚了二百年左右。

南宋时,我国的指南工具又有发展,创造了指南针与地盘相结合的磁罗经。南宋人吴自牧亲见磁罗经的运用,他介绍说:海船遇风雨阴嗨,不见日月星辰,全凭针盘指示,平稳行驶。

指南针的应用,使战争的战术也有了新的突破。我国南宋时,洞庭湖畔爆发了以钟相、杨么为首的农民起义。洞庭湖波涛千里,港汉密布,农民军凭着地形熟、水性好,斗志昂扬,屡破官军。

起义军中有许多是湖畔的渔民,还有造船工人,他们创制了在船上装翼轮的车船,其行如飞,提高了起义军水面战斗能力。南宋朝廷派程昌禹率兵进攻,被杀得片甲不留。

南宋朝廷又派大将军王率舟师前来,对起义军威胁很大。起义军中有个伙夫向杨么建议,在车船上装上水浮针(指南针的一种),趁湖上浓雾大起时高速接近敌船,消灭敌人。杨么十分高兴,采纳了这个建议。

一天清晨,重雾迷漫,杨么的车船用水浮针引路,乘雾悄悄靠近敌船发起突击。战鼓声催,杀声四起,飞箭、石块射向官兵的楼船,打得王丢盔卸甲,狼鼠窜;消灭了统治者的水上霸王一舟师。

公元1405一1433年,明代的航海家郑和,率领巨大的船队,航行数万里到过三十多个国家。足迹遍及东南亚,又横跨大西洋,印度洋,开辟了从中国到东非的航路,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航行最远的远洋舰队。

印度洋上风波险恶,有时烈风陡起,怒涛如山。在大风暴中,船工凭着磁罗经,云帆高张,叠夜星驰。

中国船队战胜了险恶的风浪,到达了木骨都加(今索马里摩加迪沙)和麻林地(今肯尼亚)。非洲人民热烈欢迎来自中国的使节,促进了中国和非洲各国的文化经济交流。

1519年9月20日,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和二百七十名水手从西班牙圣卢喀尔海口出发,开始作环球一周的旅行。他们分乘五条旧兵船,带着粮食、淡水和指南针,从事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艰苦航程

这是一次经历千辛万苦的冒险航程,陌生的航线,谁也不知向西远航会遇到什么困难。船只在天连水,水连天,茫范一片汪洋中西行。

他们横跨大西洋,靠指南针测定方向,到达南美洲东岸。在惊涛骇浪之中绕过南美南端的麦哲伦海峡,进人风波浩荡的太平洋,再继续向西航行

船上的水手忍受着极大的困难与痛苦。断粮了,只好抓船上的老鼠,以及用木屑充饥。艰苦的航行又带来了疾病,水手们一个个倒了下来。药品用完了,病员得不到治疗。

淡水、粮食、药品的缺之,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的生命。有些水手动摇、埋怨了,甚至指责麦哲伦的这次冒险是愚蠢而错误的,声称再到达不了陆地,就要扭断他的脊骨。

幸好这时发现了前方有陆地,麦哲伦才免于被扭断脊骨。1520年11月28 日,他们航行了一年多,到达了菲律宾群岛

美丽的热带风光,椰实蕉树和丰饶的食物,清凉的淡水,使活下来的船员恢复了健康

麦哲伦自已却在菲律宾死去。然后向西航行的信念,继续鼓舞着船员,亚洲已经到了,在指南针的指引下,向西向西,一定能回到欧洲。

1522年9月6日他们又重新回到西班牙港口。三年前出发时有五般船,返回时已经只剩下一艘了,水手只剩下十八人。只有那装在船上的指南针,历尽风霜雨雪,饱含海洋气息,默默地接受着人群的盛大欢迎。

这次航行以惊人的毅力,极大的代价,取得了重大的收获。证明了地球是椭圆形的,世界的海洋是连在一起的科学论断,是科学史上一次重大的发现。指南针也为这一成就立下了汗马功勋。

指南针和发展为磁罗经的航海罗盘,促进了航海事业,为资本主义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开拓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明朝以后,中国社会的发展经历了漫长曲折的道路,生产技术的发展受到严重的挫折。十七世纪以后,清政府实行海禁,闭关自守,严重地阻碍了航运渔业和仪器导航的发展。

由中国人发明的指南针、磁罗经,这时却成了帝国主义炮舰的导航仪器。帝国主义的炮舰打开了封建中国的大门,中国受到了压榨和奴役,我们被迫更加落后了。

现代陆上,海上,空中的交通运输,以及宇宙航行的发展,要求更精确可靠的先进导航仪器。于是出现了陀螺罗经导航,这是利用旋转的陀螺旋轴与地面垂直的原理,指引方向稳定、于涉小。

公元1897年,俄国人波波夫在波罗的海的军舰上,试验成功了无线电通讯。这一成就很快地受到广泛应用。

但是无线电通讯在实际使用中常常发现电波受到干扰,如果遇上金属片就会反射。人们研究它,又逐步认识到发射的无线电波被物体反射后能在荧光屏上显示波形,这就是最初的雷达样机。雷达测航,因而被广泛应用。

最先进的是人造卫星导航,利用卫星上发射的特定无线电波频率,在不同地位接收时,收到的频率不同,可以不论白天、黑夜、浓雾、暴风,准确而迅速地导向。

超声波具有良好的方向性,在水中能像光波那样反射,船上装有超声波发声器的声纳,可以用反射波把海底的礁石、障碍以及鱼群都显示出来,还可以测定水位的深度,保障航行的安全,称为水下导航。

尽管出现了无线电测向、电陀螺仪、雷达导航、卫星导航、声纳等先进技术,但简单可靠的磁罗经仍然是陆上、海上导航的基本方法,至今仍广泛使用。

指南针的发明,是我国值得光荣而自豪的卓越成就。1982年上海机械学院副教授颜志仁应用差动机构的齿轮传动原理,还原了久已失传的指南车,再次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古代杰出的创造发明。这个优良传统我们一定要继承。

0 阅读:7

划过指尖有烟云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