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用核磁共振疯狂敛财,中国好不容易突破技术,为何低价销售?

朝史暮今天下事 2024-06-08 09:51:47

众所周知,咱们国家自主研发的核磁共振仪器已经实现了量产,直接雷霆击碎了国外的长期封锁,一度远销国外。

本是件可喜可贺的大好事,但有细心之人留意到,这价格从原先的3000多万一下子“腰斩”到260万,缩水超过十倍!

当然老百姓最关心的是,仪器价格都降了,那么患者到底能不能享受到这波福利呢?

而这个足足占据一间屋子的庞大仪器,以前到底凭什么卖那么贵,如今又为何价格大跳水呢?

«——【·早期普通患者做核磁共振的经历·】——»

"核磁共振?什么东西啊?"2009年的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刚刚从医院出来的小陈揉了揉有些发懵的脑袋。

他原以为就是个小毛病,没想到医生一番检查之后却要求他马上做一个听起来相当高大上的"核磁共振"检查。

作为一名来自农村的普通工人,小陈对这个"核磁共振"是什么完全陌生。

按照医生的吩咐,小陈很快就被带到了一间房间,房间中央是一台巨大的白色机器,就像一个超级大号的CT。

这就是传说中的核磁共振设备?小陈不由得咽了口唾沫,对即将到来的事情感到有些紧张和好奇。

"请你先将身上的金属物品全部除去,包括手表、钥匙等。"一名工作人员循例为他做了说明。小陈只得把口袋里的钥匙全掏了出来。

随后工作人员又交代了一些注意事项:"待会儿你需要平躺在设备的病床上,进行扫描的时候请一动不动,并按照我们的指示做深呼吸。别担心,没有任何辐射,也不会觉得疼痛。"

说着,他便被领到了设备旁边的一张躺椅上。这张躺椅看上去和普通医院病床没什么区别。

工作人员按下了一个按钮,躺椅果然缓缓地移动了起来,待到小陈完全被推进那个大型机器的内部时,它又停止了下来。

"放松,很快就好了。"工作人员在话筒那端说道,话音刚落,小陈便听到了阵阵嗡嗡的声响在头顶上空回荡开来,就像无数只大号马达正在运转一般。

紧接着,他的耳畔又响起了其他各种声响,有些仿佛敲锣打鼓,有些则像是人们在窃窃私语。小陈不禁觉得有些好笑,这台看上去很高端的仪器,工作时的声音却如此古怪。

就这样在一阵阵刺耳的噪音中,小陈渐渐放松了下来。没过多久,工作人员通过话筒示意他深深地吸气并屏住呼吸,同时机器的噪音也变得最为剧烈。

这个过程持续了足足有几分钟之久,待到噪音重新变小时,他才终于得到了呼吸的指示。如此反复几个循环后,小陈的全身上下已然被熏熏的汗水打湿。

如果说刚开始的好奇心还有些存在,此时的他只觉疲惫不堪,只想赶紧结束这场令人意外的"折磨"了。

"没事了,已经检查完毕了。"工作人员见状赶紧安抚他。很快,小陈就被推了出来,刚才充满噪音的空间也重归了宁静.....

就这样,小陈体验了人生中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的核磁共振检查。之所以说是最后一次,是因为当他付款时,工作人员报出的价格让他几乎足足愣了有半分钟。

"800块钱?!"小陈瞪大了眼睛,这可是他差不多半个月的工资了啊!作为一名普通工人,他还是头一次为就医而支付如此昂贵的费用。

不过令人欣慰的是,通过这次核磁共振检查,医生很快就查明了小陈腹部的病因并进行了针对性治疗。

回想起刚才那一系列古怪的体验,小陈忍不住感叹核磁共振到底是个什么神奇的东西。

既不像X光片那样简单,也没有什么辐射,居然能如此精准地检查出人体内的毛病。

«——【·咋就那么贵?·】——»

小陈经历过的种种,正是当年核磁共振技术刚兴起时,一般群众对它的真实写照。而这台价格高昂、操作怪异、但检查效果出众的仪器,是如何研制出来的呢?

其实从学理上来说,核磁共振的原理并不算太过复杂。但要付诸实现,必须攻克一系列技术难关。

想要让人体内的一种氢原子核共振,起码需要1.5-3特斯拉(T)的磁场强度,而这需要使用超导磁体。

而超导对温度要求极为严格,并要使用液氦等昂贵材料维持超低温运行环境。这显然就大大增加了制造成本。

超导磁体产生的极强磁场也给材料的选择带来很大挑战。

一些普通金属会被如此强磁场吸引而损坏设备,因而所有组件均须采用非磁性金属或合金制造。这种特殊材料难以获取,大大推高了设备生产成本。

要将采集到的射频信号准确重建为人体组织的三维灰度图像,还需要高性能计算机和专业的重建算法,当时这也是一大技术瓶颈。

如此一来,核磁成像设备要比普通医疗设备昂贵数十倍,自然也让其长期处于"天价"状态。

作为被国外厂商长期垄断的高精尖领域,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时便已意识到自主研发核磁共振设备的重要性,并付诸实践。

但由于我国当时在相关基础理论、超导材料、计算机软硬件等多方面的基础相对薄弱,这项技术攻关工作一度进展缓慢。

直到近年来,随着科学家们长期不懈努力,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终于取得突破。

从超导磁体设计,到成像计算机算法,再到精密射频电路与显控系统,我国不断填补空白,升级换代,最终实现了从整机到元器件的全部国产化。

«——【·国内自主研发的艰难历程·】——»

正如小陈所体验到的那样,核磁共振设备不仅价格昂贵,而且对相关技术要求极高。

在长期被国外厂商垄断的局面下,国内大多数医院只能被动接受天价收费,也难怪小陈当年要被800元的检查费用吓了一跳。

其实,早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就已意识到自主研发核磁共振仪的重要性,并开始了该领域的国家课题攻关。

但由于国内在相关基础理论研究、超导磁体设计制造、高性能射频电路等诸多方面都存在不足,进展十分缓慢。

当时我国在超导和射频领域的实力相当薄弱,即便在研究过程中遇到重重困难也无可奈何。而国外的技术封锁,更是让我们的科研人员寸步难行。

比如说,超导磁体制造时需要采用液氦等特种极冷材料,但所有的供应商都默契地对我国"封口"。

各个细节都遇到阻碍,任何关键工艺和技术都被牢牢掌控在别人手中。面对困境,我们选择了从最基础的科研理论做起。

经过几代科研人员的努力,在超导理论、脉冲控制、图像重建等领域都取得了长足进展,为最终实现核磁共振仪的自主研发打下坚实基础。

同时,我国先后在电子科技、计算机、新材料等多个学科建立起完善的工业体系,为核磁共振仪的产业化奠定了雄厚的实力。

进入21世纪后,我国的科研机制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创新。

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为例,所有科研项目从立项之初,就要与产业需求牢牢绑定,重点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

产业反哺也让研发团队能及时调整路径,形成了良性循环。

经过几十年的坚持不懈,我国终于突破了核磁共振仪的多项关键技术,掌握了全套独立自主的知识产权,在产业链各环节都实现了国产化,最终导致国产核磁共振仪面世并实现量产。

«——【·以量取胜·】——»

对于长期被国外三巨头垄断的核磁共振设备市场,国产仪器的问世无疑是一记惊雷。

为了迅速打破对手的垄断局面,我们采取了低价策略,将核磁共振仪的价格从原来的3000万元直接降至260万元,降幅高达90%以上。

通过低价策略可以迅速占领市场。我们深知,只有抢先拿下大部分市场份额,才能够撼动国外巨头们的地位。

如果照搬他们的高价模式,无疑是与强敌硬碰硬,胜算并不高。

我国凭借庞大的制造业规模,完全可以依靠规模化生产来降低单位成本。只要能够拿下一定市场,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单位成本自然就会降低,从而获得利润。

更重要的是,通过将技术产品低价销往国外市场,我们可以在获利的同时,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目标。

几十年的艰难探索,我们付出的是太多太多,当然也希望借此机会挣回一些曾经失去的东西。

国产核磁共振仪价格的大幅下探,给普通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益。由于医院的设备采购成本降低,相应地,患者做相关检查的费用也将逐步下降。

对于一些肿瘤等疾病的患者而言,这无疑是一个重大利好。

与此同时,国内仪器的崛起也引发了国外巨头的警觉。

有消息称,他们考虑采取技术封锁的做法,试图切断我国核磁共振仪所需的液氦等极冷材料供给,从而制约我国产品的发展。

面对封锁挑战,我国科研工作者谋定而动,已研发出无需液氦的超导磁体系统,并在部分仪器上开始使用,以摆脱对特种材料的依赖。

可以预见,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还将不断推陈出新,持续突破关键技术。国产核磁共振仪的问世将为相关产业发展和临床应用带来新的活力。

一个昂贵的"卡脖子"技术被自主突破,勠力同心的中国人再次用实际行动书写了"自力更生"的精神。

0 阅读:63

朝史暮今天下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