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一招”在基层】赤水:以河之名,守护碧水清流

多彩贵州网 2024-08-30 23:45:47

开栏语: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绘就改革蓝图,“七个聚焦”引领新征程。多彩贵州网记者深入基层开展蹲点调研采访活动,用镜头捕捉改革路上的生动瞬间,以笔触细腻描绘变革的清晰脉络。聚焦改革的典型案例,深入剖析改革样本背后的经验,与广大网友共同见证“关键一招”在贵州基层的生动实践与成效。

站在赤水河畔,只见青山巍峨,绿树成荫,耳旁清风徐徐,鸟鸣阵阵。

被誉为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最后的庇护所和栖息地的赤水河,水质清澈、生态稳定。

赤水市大同河汇入赤水河干流处(摄影 杨良强)

其实,在2007年以前,赤水河也一度面临环境污染、水土流失、生态退化等问题。

“当时,由于生活垃圾转运机制不完善以及缺乏生活污水处理厂,当地老百姓的生态环保意识也不强,导致赤水河水质状况较差。”遵义市生态环境局赤水分局副局长刘志强说。

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长江保护法》《贵州省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或修订,赤水市以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为主要任务,进一步规范赤水河流域开发、利用、治理等活动,牢牢守住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

2014年,贵州省委省政府将赤水河作为贵州首个生态文明改革实践示范点,发布《贵州省赤水河流域生态文明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启动流域生态补偿制度、生态环境保护监管和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生态环境保护司法保障制度、环境保护河长制等12项生态文明改革措施。

一场大刀阔斧的赤水河流域生态整治就此展开。

“通过一系列制度改革,赤水河流域水环境质量得到大幅改善。”刘志强说,贵州出台多个专项行动方案、地方性法规,不断加强流域污染治理和水生态修复工作,并与云南、四川两省共同签署《赤水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协议》,建立起跨区域的横向生态补偿关系。

赤水河岸码头拆除前

赤水河岸码头拆除后

为将政策从“纸上”进一步落到“地上”,2017年,赤水市率先开展长江流域赤水河段全面禁渔和渔民转产工作,164户渔民、213艘渔船全部转产上岸,赤水段网箱养殖全部拆除,共拆除船型网箱、钢架网箱18个,共计2043.57平方米,并全面取缔赤水河采砂采石行为,有效保护赤水河水生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

同时,赤水市大力开展流域植树造林和水土治理工作。目前,全市森林面积达220余万亩,其中竹林面积132.8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82.51%。水土流失治理931平方公里,每年排入长江的泥沙量减少近200万吨以上,为长江上游筑起一道绿色生态屏障。

“我们建成了‘智慧环保’‘智慧河长’‘智慧渔政’等多个视频监控系统和大数据平台,实现了对赤水河水上、岸上、空中三位一体的立体监管全覆盖。”刘志强说,通过数字化监管和大数据赋能,赤水市不断提高科技管河治河的能力,让执法监管更加精准快速高效。同时,赤水市还全面加强各部门执法联动,与赤水河流域其他县、市跨区域协同保护和联合执法机制日益完善,有效推动赤水河流域生态保护长治长效。

2021年以来,遵义市生态环境局赤水分局立案查处环境违法行为案件66件,与公安、渔政、林业等部门开展各类联合执法行动10余次,严厉打击和震慑了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并加大对重点污染企业采取“一源一档”管理,实行驻厂监督,建立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严控企业排污总量。

如今,赤水河水质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赤水市赤水河鲢鱼溪、习水河长沙国控出境断面水质由10多年前的Ⅲ类提升并稳定在II类。赤水河鱼类已增加至160种,其中46种为长江上游特有鱼类,鳗鲡、鱤、异鳔鳅鮀、红唇薄鳅等消失多年的鱼类也重新在赤水河出现。

水清岸绿的赤水河(摄影 王先龙)

河岸边,因水得名、因水而兴的赤水市也展现出全新的面貌。

2017年,赤水市被评为贵州省首个国家级生态市;2018年12月,赤水市被评为全国第二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2019年11月,赤水市荣获第十届中华环境奖(城镇环境类大奖);2020年赤水丹霞旅游区成为遵义首个国家5A级景区;2022年2月,国家水利部公布第二届“最美家乡河”名单,赤水河(遵义段)为贵州唯一入选河流。

一江赤水,两岸青山,水清岸绿,河畅景美。

这是赤水市与赤水河共同绘就的美丽生态新画卷。

本网记者:熊茜雯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