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意大利人,在重庆8年,意外成中国网红,跟喜欢的女孩一起4年

真实人物采访 2024-07-23 00:17:31

这是我们讲述的第4377位真人故事

我叫曾智成,是一名50后,如今已步入退休之年。中学没有毕业,我去了云南当知青,吃豪猪肉的经历让我虚惊一场,以为再也不会醒来了。

知青返城后,我开过影碟铺、做过仓库管理员、车库管理员、医院治安协管员等工作。

相比多彩而又曲折的职业生涯,我的写作之路却更加持久和成功。我加入成都市作家协会和四川省作家协会,出版过三本书籍。这些成功,源于我坚信写自己熟悉的人和事,才能写出既真实又生动的作品。

退休后,我的生活丰富多彩,今年2月份,我和妻子去了一趟法国照顾准备生宝宝的女儿。我把在法国的见闻写下来,发在社交媒体上,没想到收获很多陌生人的点赞和留言。

(我参加成都话说成都读书会)

我出生在成都,兄弟姐妹十人,我是家中的老八。父母经营着街头巷尾闻名遐迩的茶铺。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公私合营的浪潮席卷而来,茶铺上交,父母分别在两个不同的茶铺里工作。

成都人用的是盖碗茶,上有盖、中有碗、下有托,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父亲从小教我,人这辈子就像喝茶一样,要想做成事就要天时地利人和。

小时候的我,淘气又好奇,喜欢打弹弓,还喜欢做手工艺。那时的煤油灯,是家家户户的必需品,我便萌生了自己制作的念头。我天天跑到街上的煤油灯铺里,仔细观察工匠们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细节。回家后,我便开始模仿,用铁皮、棉线、药瓶,制作煤油灯。

(1970年成都锦江大桥留影)

终于,有一天,我亲手制作的煤油灯点亮了。母亲看着我的作品,笑着对我说:“老八做的这煤油灯,简直跟街上卖的一模一样。”

我还喜欢街上的连环画铺,那些色彩斑斓的画面,让我陶醉其中。常常幻想着,等我长大了,我也要搜罗各种连环画,开一家连环画铺。

学生时代给我带来很多美好的回忆,但很短暂。小学读了五年,初中只读了两年,我的学业被迫中断了。

1971年,我踏上了前往云南的知青之路。我被分配到了基建队。在云南广袤土地上,我们常常要翻山越岭,走到一片荒芜的山头,先搭建一个简陋的茅草棚,作为临时的栖身之所。

(1971年前赴云南知青前留影)

随后,我们便开始了艰苦的修建工作,我主要负责打砖、烧砖的工作、看着一间间房屋在我们的手中逐渐成形,内心充满了成就感。当一座座新房矗立在山头时,我们又背起行囊,转向下一个地方。

在云南的日子里,有许多难忘的事情,让我印象深刻的便是吃豪猪肉的经历。

那个年代,物资匮乏,我们很少有机会吃到肉类。一次,当地的老百姓拿着有毒的弩箭打了一头豪猪,我们把豪猪买了下来。豪猪的刺非常尖锐,我们费了好大劲,才把豪猪打整出来烹煮。

当锅里的豪猪肉散发出诱人的香味时,排长的狗不小心舔到了洗豪猪的水,瞬间躺在地上,口吐白沫。

(1988年,新娘子进我家门)

我们面面相觑,锅里的豪猪肉还能吃吗?这时,寝室里的李老五站了出来。他比我们要大一岁,他看着我们犹豫不决的样子,果断地用筷子夹起一块肉,对着灯光仔细观察。

他深吸一口气,说道:“管它的,死了就算,死了也要当个饱食鬼。”说完,他便将那块肉放进了嘴里,大口地咀嚼起来。看着他吃得津津有味的样子,我们也忍不住动起了筷子,将那锅豪猪肉吃得一干二净。

事后,我们是有些后怕,但更多的是庆幸和满足。睡前,我们互相叮嘱着,如果第二天有人没能醒来,千万不要告诉家人是因为吃了豪猪肉而中毒的。

幸运的是,翌日,我们都醒来了,那条狗也没有死去,只是轻微中毒而已。

(1991年在云南跑生意)

我曾把这个故事讲给不少年轻一辈的朋友听,他们根本无法理解为了吃肉可以连命都不要,但那就是我们那个年代亲身经历的事情啊!

1979年,结束了知青生涯返回城市,次年,我进入了四川省图书情报用品厂工作,开始了新的职业生涯。

工作几年后,我完成了人生一件大事——结婚,有了自己的小家庭。90年代初,女儿在我35岁时出生了。

那年本来有机会调往成都商报,但报社的工作需要上夜班,而我又不想老婆一个人夜间照顾女儿,只能推辞。孩子渐渐长大,开支自然也大了,我和妻子决定一起做生意。

(1992年一家三口)

做生意比想象中困难,看别人做化妆品好做,我们一进场就整个垮掉;看别人做火锅料批发赚钱,我们一囤货全砸在手里。别人是“铲”生意,跟着别人“铲”,一锄头下去,别人有金子,我们就剩土了。尽管每天都是三四点起床,忙上一整天,却还是活在窘迫当中。

创业上的失意,让我爱上了听CD和录音带,《千千阕歌》和《潇洒走一回》等经典曲目成了我的最爱。

我甚至在家中摆了一套破旧的音响,有时我蹲在平房前放自己喜欢的歌,享受着音乐带来的快乐。

后来,我觉得独自听歌有些寂寞,便想找人聊天分享。于是,我把音响和磁带搬到菜市场中间去。

(女儿和我,还有宠物狗喜喜)

那个闷热的夏季,菜市场人声鼎沸,热闹非凡。那干干净净的磁带,花花绿绿的封面,横在菜市场中间,显得格外引人注目。随着音乐的传播,越来越多的人被吸引过来,与我一起聊天。

一天,有人问了一句:“这个录音带怎么卖?”

我如被流星击中一般,瞬间想道:“为什么我不开个碟子铺呢?”

成都话中的碟子铺也就是音像店。当年,这还算是新兴产业。那时的电视频道只有十几个,网络也还未普及,人们在家中看电影和电视剧主要是依靠VCD,也就是一张张碟片。我觉得这是一个难得的商机。

(2013年一家三口)

说干就干,我在市场里找到了一个合适的铺位,以每月200元的租金租了下来,大概只有7平方。租下铺位后,我特意跑去成都的影碟批发市场——城隍庙去取经,向懂行的人请教如何经营碟子铺。

很快,我买来了层板和木条,自己动手装修店铺。我购买了各种影碟和录音带,开始了烦琐的整理工作:拆壳、贴膜、写字、编号、记录。

一切准备好后,我在成都武侯区的影碟出租店开张了。

那时,《还珠格格》和《寻秦记》是最火的电视剧。每当播放《还珠格格》时,碟子铺外面围满了热情的观众,当主题曲响起,大家会跟着鼓掌。

(2018年讲武侯故事进半决赛)

我们一共进了30套来出租,最火的剧只要几套就能满足周转需求。当时《寻秦记》受到很多女孩的喜爱,她们租回家后,被剧情吸引,第二次来店铺直接问碟片的价格,将其买下。

影碟出租店的生意蒸蒸日上,鼎盛的时候,我每天关门都要快点跑,才能避开那些意犹未尽的顾客。

有一年春节,因女儿生病,我和妻子为了照顾女儿没有开门。来年开门时,我听了整整半个月的抱怨:“你们不开门,晓不晓得我春节好难过!”

做碟子铺最重要的就是进货,为了保持店铺的竞争力,我每隔一天就要去城隍庙的市场上寻找新的碟片。妻子则负责将几百张碟片,摆放在架子上,让顾客能够方便地挑选。

我和妻子还要没日没夜地观看这些影碟和录音带,只是为了有顾客问到“这盘碟子讲的是什么”时能够回答上来。

(2019年成都系列故事分享会)

随着时代的发展,影碟出租店的黄金时代逐渐过去。2000年后,很多人拥有了自己的电脑和网络,各种下载软件和在线视频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人们不再需要磁带、CD和音像店,就能随时随地观看到自己喜欢的电影和电视剧。

2004年,我的店铺落下帷幕,多年努力也抵挡不住时代的洪流。在那之后,为了生活,我还尝试做过仓库管理员、车库管理员,医院治安协管员等。幸运的是,老婆和女儿始终给予我最大的支持。

相比多彩而又曲折的职业生涯,我的写作之路却更加持久和成功。

80年代初,我充分利用在图书馆工作的机会,阅读各种各样的书籍。中国经典文学、法国浪漫文学、苏联深沉的文学,其中影响我最深的便是杰克·伦敦和海明威的作品。

(一家人参加的央视《中国话》大型纪录片的播出)

阅读不仅让我获得了知识,更培养了我的文学素养。每当翻开一本书,我仿佛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那里有人物、有情感、有生活。这些元素在我心中交织、碰撞,激发出了我创作的欲望。

于是,我开始尝试写作,把我看到的事情、感受到的情感,都倾注在笔尖上。

我开始写的文章,自己都不满意。但就像海明威说的,文章就是不断地修改、重写,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随着时代的发展,电脑逐渐普及,我也紧跟时代的步伐,开始学习电脑。由于只会说方言,完全不会拼音字母,我只好选择学习五笔输入法,通过死记硬背字根,硬是学会了打字,并逐步掌握了电脑的基本操作。

(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证)

在写作上,我始终坚信,只有写自己熟悉的人和事,才能写出既真实又生动的作品。

因此,成都这座我生活了数十年的城市,成为我创作的源泉。我观察着这座城市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将它们融入我的作品中。无论是街头巷尾的市井生活,还是人们之间的情感纠葛,都成为我笔下的素材。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在1995年加入成都市作家协会,这是我写作生涯中的一个重要时刻。随后,在2013年,我又加入了四川省作家协会,这进一步肯定了我的写作成果。

2015年,我成为成都文学院签约作家,并陆续出版了《成都市井》、《成都龙门阵》、《成都人都是语言大师》等书籍。这些书籍记录了我对成都这座城市的深厚感情和对生活的独到见解。

(窄巷子见山书局签名售书)

2018年,在女儿的牵线搭桥下,我们全家作为成都话代表,成为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中国话》录制嘉宾。录制时,街上的人们都好奇地围观,为我们加油打气,这让我感到很暖心。2022年,节目播出引起了广泛关注。

现在,我退休近10年了。退休后,除了写作,我还积极投身省市县街道社区的道德讲堂、百姓故事的宣讲活动。我分享自己的经历和见解,希望能够传递正能量和温暖。由于我的努力,还被武侯区委宣传部评为优秀讲师。

退休的生活丰富多彩。今年2月3日,我和妻子去了一趟法国照顾将要生宝宝的女儿。

一下飞机,看到挺着大肚子的女儿,才真正觉得自己又长了一辈:我要当外公了。那个我眼里的小娃娃,也要有自己的小宝宝了。虽然只在法国短短生活了几个月,但遇到了很多有趣的事。

(今年在法国和邻居合影)

女儿生娃的隔天,女婿和她一起住在医院,我和妻子就像冒险一般去超市购买食材,想着一定要炖只鸡来吃,于是兴致勃勃把买来的鸡加上鹿茸菇一同煮上。炖了两三个小时,女婿回家拿鸡汤,看到包装纸才发现我们炖的是一只已经烤熟的鸡,没想到女儿和女婿都觉得这道“特别”的炖鸡非常好吃。

在法国的日子里,我们经常会遇到语言沟通的障碍。有时去超市,找不到要买的商品时,我们拿着手机问法国人,他们总是主动带我们到商品面前。走在路上,也有法国人主动问我们需不需要帮忙照相,是不是迷路了。这都让我们感受到法国人的热情和温暖。

(一家五口在法国)

法国签证到期后,我和妻子回到了成都。再次踏上这片熟悉的土地,听到那亲切的乡音,看到那些熟悉的街景,心中涌起了一股难以言表的踏实感。在我心中,无论外面的世界多么精彩,也抵不过家乡的味道。

回家后,我在社交媒体上持续更新着我在法国的生活日记。每一篇都收到了许多的点赞和收藏,不少评论更是让我印象深刻。

他们大多都是像女儿一样生活在海外的年轻人,他们有的感谢我忠实地记录,有的祝福我生活顺利,最难忘的是那些说看到我的文字,就想到他们父母亲的留言。希望他们也都能像女儿一家幸福生活。

如今,我已经年过花甲,但我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好奇心。我享受着每一天的愉快生活,继续用我的笔记录着这个世界的美好和温暖。

【口述:曾智成】

【撰文:鹿晴】

【编辑:晓柒】

我们无法体验不同的人生,却能在这里感受不一样的生命轨迹,这里的每一张照片都是生命的点滴,每一个故事都是真实的人生,如果你也喜欢,请点击关注哦!

(*本文章根据当事人口述整理,真实性由口述人负责。本账号友情提醒:请自行辨别相关风险,不要盲目跟风做出冲动决定。)

0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