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樟柯在“电影发行新生态”主题论坛的发言

明清娱娱 2024-06-19 19:51:02

2023年8月,中宣部电影局常务副局长毛羽在发言中指出:“传统的全院线统一发行方式,已不适应广大观众日益个性化的观影需求和多样化的创作格局,必须在分众化、分线型的差异化发行放映模式上实现突破。”

在此之后,“分线发行”成为电影行业的热词,不少公司和院线都推出了相应的举措和尝试。但经过春节档、五一档几次并不成功的“试水”,“分线发行”到底是什么,应该怎样推行,行业依然有着许多困惑。

6月17日,上海电影节的“电影发行新生态”主题论坛上,导演、编剧、监制贾樟柯为论坛致辞,他谈到,“我们目前的市场不是一个细化的市场,还是一个比较粗放的市场。8万块银幕究竟产出了多少,有没有激发出它的潜力,来给中国整体电影产业赋能,这个方面是非常值得我们思考的。”还有部分发言的内容在网上引起争议。

以下是贾樟柯发言的全部内容:

各位来宾,各位发行界的朋友,各位创作者同行。首先解释一下,我眼睛常年得戴墨镜,这个是工伤,拍片落下的怕光的毛病,请大家原谅。

今天来谈发行,我作为创作者也有感触,这个感触从整个电影目前市场的状态和创作状态总体来看,我们经过几年疫情期间的低谷之后,中国电影市场跟创作恢复的都非常迅速,但是我们重新再出发之后,当然要朝着继续扩大中国电影市场、继续丰富中国电影作品的目标往前走,要突破过去的成绩,到2035年成为电影强国这样一个最终的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特别到今年是会让我们,无论是从创作上,还是从市场上,都有一些忧虑,这些忧虑是可以通过数据看到的。特别是刚刚过去的端午档不尽如人意,而且同比去年也下滑严重。

这方面,亟需我们三方面的调整:

一方面是电影创作者如何能够提供创作更多更好更适应市场的作品;

第二方面是发行方跟影院端,如何能够更大的激发自己影院的效能,然后容纳更多的影片,产出更多的产值,以让我们这样一个电影大国能够注入更多的发展活力;

第三方面,在管理的政策方向上也应该有所调整,配合这些市场的需要。

我先说一些数据,这些数字是来自于一些产业方面的公开报道,如果有所错误,请大家指正。

我们以2023年全年为例,全国营业性影院1.4万家,我们拥有的银幕8.6万块,我们上映了506部影片。中国香港地区有63家影院,去年306块银幕,但是上映了267部影片。对比一下,香港700多万人口的城市,上映影片的数量远大于我们整个中国内地市场。

另一个数据是日本,日本去年有3600块银幕,上映了1232部影片,这里面如果仔细对比这个数据,从银幕数跟放映发行影片的比例来说,显然我们目前的市场不是一个细化的市场,还是一个比较粗放的市场。所以在这个方面,我也就非常理解电影局最近一直提倡的细化发行机制,分线发行这样一个倡议。

同时,我觉得无论是以何种方法,刚才彭教授所讲的分线发行或者分区域发行,这里面都有一个很重要的节目从哪里来。你的分线发行跟更细化的发行,以及分区域或者分时段发行,所有更细化的发行举措它的基础是要有丰富的片源。我们去年全国拍摄了900多部影片,900多部影片如果全部进入市场,仍然不及去年日本放映的影片1230多部。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影院的闲置率,因为我自己也经营两家影院,我对终端也有感受,我们两家影院经营下来发现闲置率比较高,特别是我们那些多厅的影院它并不饱和。

这个饱和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日常常态的上座率就不够,再一个方面,分时段的话,上午、下午的上座率很低。我们建了8万多块的银幕,从数量上有非常扎实的产业基础,但是随着电影整个市场的建设亟需细化,亟需让这8万块银幕要提高它的产出。

这个有点像我们的农业,我们的耕地要保持一个绝对数据,我们要保护这些土地。同样拥有这个空间,但是你的产出是多少,电影院的道理反过来一样,我们有8万多块银幕,我们在数量上决定占有优势,但是这8万块银幕究竟产出了多少,有没有激发出它的潜力,来给中国整体电影产业赋能,这个方面是非常值得我们思考的。

所以从创作端来说,首先是我们中国的导演要制作拍摄更多类型、更适合市场的影片。

另一方面,也有一个问题,我们亟需的其实是扩大国际影片的进口。目前来说,国际影片的进口比若干年前要方便活跃很多,我们自己做平遥国际电影展,我们很多看中的国际影片,当我们跟影片的国际销售联络的时候,我想最起码应该有四分之一或者五分之一的影片他们已经有了中国的销售公司,这些中国的销售公司他们非常有经验,我们买了很多电影,但是这些电影只有不到十分之一或者五分之一进入了电影市场、进入的院线,有一部分被流媒体吸纳了,还有一部分,这些影片就那样了,公司片库里有这个数据。这一部分,需要我们院线跟影院口更加细化的发行的支持,还有一部分是准入制度,这部影片如果能够有一个更加便捷的方法进入我们的市场,会极大的补充我们片源的不足。

我刚才为什么强调这些影片已经被我们国内的公司买,从采买的角度,从国内发行公司购买影片的目光眼光和专业能力来说,实际上我们的队伍已经存在了,我们有好几家,包括我们合作过的这些公司,他们非常有经验,问题就在于如果我们从管理端到院线端能够扩大对这一部分影片的容纳接纳,而且我们接触到都是非常优秀的影片,都是年度现象级的多类型,比如艺术电影这些影片。但是很可惜,它没有进入到那些闲置的银幕上,这中间当然是需要非常细致的工作,所以需要全行业来探讨,怎么样在产业链上有一个良好的接力,让我们影片的片源丰富起来,从而让影院能够获得充裕的片源,来细化这个发行。

另外一个部分,实际上最近这些年,或者说远在十年前,我们中资参与国际制作已经是非常普遍了,比如说我本人,我们是一家很小的制片公司,但是我们参与过泰国电影、柬埔寨电影、法国电影的投资,我们拥有这些影片完整的全部的大中华地区的版权,包括《记忆》,获得了戛纳电影节的评审奖,包括我们参与投资的柬埔寨电业《白色大厦》,在威尼斯也获得地平线单元最佳男演员奖。在艺术质量上都是年度的一个现象级的电影,这些影片从投资的角度,我们不仅拥有完整的大中华地区的版权,而且我们也有国际分账。但是这些影片如果要进入到我们自己的市场,它只能当柬埔寨电影或者当泰国电影。

另外一个例子,去年平遥国际电影展展映的吕克·贝松导演的《狗神》,其实中资控股的,从出品资金版权来说,应该首先是一部中国电影,当然这个电影的国际化是按导演的国际划分的,这样一种影片进入到市场的时候非常艰难,明明是中国公司拥有版权,但是我们进入市场完全要按一个外国电影来进入。创作和电影的生产实践它是变化非常快的,也需要各个部门,包括电影产业各个链条及时的调整我们的工作方法。这一部分影片,如果有一个办法激发这一部分影片的活力,我相信也是一个不小的数据。

另一方面,还有一点,一个是走出去,我们通过国内的这些片商去买片回来,上海国际电影节、平遥国际电影展、北京电影节,我们都是国际性的影展,北京、上海每年都是三四百部的影片放映,这些影片已经能够进入到我们片商、发行公司和影院观众的视野,这一部分资源已经进入到我们的视野,如何激活它的市场交易,因为电影节放映一般就是三四场,这一部分影片怎么进入到我们放映的序列里面,我觉得也是有点资源浪费。我们辛辛苦苦办这么多影展,结果影片没几部能进来,也就是三四场,加起来也就是一千多个观众就结束了。其实我们都有相应的很好的人才储备、公司储备,影展窗口式服务的准备,如何把这些资源整合起来,来补充中国电影市场的节目,让更细化的发行具有必要的影片的条件。

我觉得我们最近几年确实有很骄傲的成绩,比如说好莱坞电影对中国市场的吸引力降低了,我们一看年度电影的排行榜,排放排行榜,前十位几乎都是华语片、中国电影。我们刚才举了日本一年会有一千多部影片,日本年产量本土不可能一年有一千多部,我相信法国、美国的数据更多,这么多来自全世界的影片能够即时进入到某一区域,它会提升这个区域的文化影响力。如果我们想象一下,如果中国8万块银幕也能够接纳超过一千多部影片上映,其中有二分之一的影片是国际影片,显然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在这里就呈现了,因为我们是拥全球的、拥抱不同类型的巨大的优质的电影市场,那向心力、对国际社会的吸引力进一步提升,所以它涉及到我们整体的文化建设,相应来说,各国的人才、各种优质的电影资源也会向大的市场倾斜。

如果外片放映占有量越来越少,国际影片放映占有量越来越少,最后甚至大家都不看了。这样的话,我们在整个国际电影的版图中的地位是什么呢?首先我们丧失的市场地位是非常可惜的一件事情,因为我们已经是全球第二大市场。相对来说,我认为应该用开放的胸怀,总体上建设一个有吸引力、有影响力的中国电影的形象和树立我们的文化地位。

虽然说的这么多困难,但其实每个困难都意味着一个建议,就是我们改变工作,增强中国电影活力的一些尝试。

我说的不一定都对,希望下面的专家针对我们这些创作者,我自己身份比较多,也是投资者,也是制片人,讲一下我们的认识和苦恼,希望大家群策群力,为我们国家电影的发展提供我们的智慧,谢谢大家!

0 阅读:0

明清娱娱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