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泛滥3000万只,英国人杀一只奖励英镑,中国人吃一只要坐牢?

朝史暮今天下事 2024-06-11 08:40:43

谁能想到,以优雅著称的英伦绅士,有一天竟要端起猎枪去捕杀野鸡。

因为在英国,野鸡的数量已经突破3000万只,严重干扰了部分居民的生活,逼得政府不得不放话,只要猎杀成功就给钱。

然而,在异国他乡如此不受待见的它,到了中国却是濒危保护动物,不仅严禁私自捕杀,要是一不小心看走了眼,伤害了它们,很可能会大祸临头!

«——【·村民猎捕一只鸟被判刑·】——»

2020年正月初二,云南省昭通市永善县一村民廖某某先后两次前往山林,用套子和陷阱等工具非法猎捕了一只毛色艳丽的野鸟。

随后,他就将这只鸟类带回家中,打算饲养和观赏一番。

然而,廖某某的这个小小私心,却为他惹来了一场意想不到的大麻烦。

很快,永善县森林公安收到消息赶来,查获并刑事拘留了他,而那只被他猎捕的"野鸟",也被当场没收并放生。

经过鉴定,廖某某猎捕的这只鸟类被认定为白腹锦鸡,属于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的珍稀野生动物。永善县法院对此案进行了一审宣判,判处廖某某有期徒刑6个月,并处罚金2000元。

他光想着,看着挺漂亮的小家伙,捕捉回来养着也是可爱?

可惜由于知识的匮乏,竟然如此大意地捕杀了珍贵的保护动物,不仅触犯了国家法律,更是伤及了这一物种的生存发展。

作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白腹锦鸡,也叫“野鸡”、“雉鸡”,如果大家都像廖某某那样铁了心去猎捕,恐怕它很快就会走向灭绝的道路了。

白腹锦鸡之所以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自然是有它特殊的原因的。

追根溯源了解这一物种在中国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才能真正体会到保护它们的意义所在。

«——【·野鸡在华夏大地扎根数千载·】——»

提到野鸡,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它并不是什么罕见或陌生的物种,而是一种早已融入中华民族血液的存在。

据相传,野鸡的原名其实是"雉鸡",堪称中国动物世界中的"老前辈"了。它们身着绚丽的羽毛,敏捷灵活,生存力极强,堪称天然的"七彩精灵"。

从史书记载可知,早在战国时期,雉鸡就已经存在于中原地区了。而到了西汉时期,它们的食用和药用价值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喜爱。

从那时起,雉鸡不知进了多少皇家贵族和文人墨客的餐桌和药坛子。

它们或被列为上等待客佳肴,佐以药材化作滋补美食,让帝王将相大快朵颐;或是被当作药引,熬煮成雉鸡煎药汤,用于驱寒祛湿、补肾健脾。

后来随着历史的演进,这种情况一直保持了下来。

无论是唐诗宋词、还是元杂剧明曲,都不乏描写食用野味雉鸡的诗文记载。可见这种动物早已深深扎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了。

更有意思的是,雉鸡身上还承载着一段幽默的民间传说。

相传当年汉高祖刘邦在争夺天下的时候,手下将领中有一人姓雉,与雉鸡同音,也有另一种说法是替吕雉挽尊。

所以为了避讳这个人的姓名,大家就改口将雉鸡叫做"野鸡"了。时间一长,这个新名字就沿袭至今,成为人们口中的常用词汇。

更有趣的是,野鸡在中国文化的图腾系统中,曾与牡丹并列,寓意富贵吉祥。

明清时期,野鸡的形象频繁出现在各种瓷器、纹样之上,成为文人骚客笔下时常现身的体恤自然景象。

可以说,野鸡在中华民族的生产生活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野生资源的保护意识也与日俱增。

为了这一宝贵的自然遗产不被糟蹋,中国政府将野鸡正式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像廖某某的案例并非个例,近年来类似的案件屡有发生。

面对国家的铁腕政策,无疑对那些贪图一时私利、存有破坏生态环境念头的人起到了有力的震慑作用。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英国对野鸡的态度却前所未有的宽松。

«——【·英伦绅士威风尽失,野鸡横行无忌·】——»

英国野鸡虽非本土物种,但自从在中世纪被引入作为贵族狩猎的"活靶子"后,便在这片领土上遍地开花。

3000万只数量空前的野鸡成群结队,对英国人的生活造成了极大骚扰。

它们无所顾忌地跑到公路、街头、球场、花园等公共场所觅食、嬉戏、飞翔,对路人和行车毫无顾忌,一副嚣张跋扈的模样。

有不少英国居民曾被这些胆大的野鸡袭击,被啄伤双手、胳膊或脸部。

更有甚者,野鸡竟然无视规则,直接飞上了正在行驶的轿车挡风玻璃,造成了交通事故。

面对野鸡肆虐的情况,英国政府一度张惶失措。为了遏制野鸡泛滥,他们甚至不得不颁布一项特殊政策:只要英国民众猎杀野鸡,每只都将获得一定数额的英镑奖励。

然而,这一看似行之有效的措施在实施过程中却贻尽曲折。

普通民众缺乏系统的猎捕技能,很难对身手敏捷、胆大无畏的野鸡加以高效猎杀。更何况靠奖金来维持日常开支的猎杀成本,往往会超过政府发放的那点可怜奖金。

与英国人大多无野味食用习惯也构成了一个制约因素。野鸡虽然营养丰富,但肉质较硬,口感自然难以让英国人心生渴求。

于是,这一政策的实施效果大打折扣,在曾被英国政府寄予厚望的猎人们面前,那些赤红赤红的野鸡仍然逍遥自在,继续在英伦三岛上撒野成性。

«——【·加拿大黑雁"阴魂不散"·】——»

同样的悲剧也发生在了遥远的北美大陆,让加拿大人吃足了苦头。其罪魁祸首就是有着"天空兔"之称的加拿大黑雁。

加拿大黑雁身形雄伟,翼展宽大,头部乌黑发亮,下颚有明显的白斑,整体气势凛凛。即便是在空中飞翔时,它们拥有的优雅天鹅颈也难掩英武本色。

加拿大黑雁不仅能在陆地上如履平地,在水上也是一把好手,与其说是"鹅"或"雁",毋宁说它是"鸟中水陆两栖健将"。

这种出色的生存能力,使得加拿大黑雁在北美大片的空旷土地上遍地开花,种群数量在持续高歌猛进。

据统计,截至2022年,加拿大黑雁的数量已经接近450万只,可谓泛滥成灾。

在很多加拿大城镇,加拿大黑雁扎堆在游泳池、运动场和公园中,啃食绿植、游荡嬉戏。它们的粪便和羽毛,遍布整个加拿大土地,让当地居民闻之色变。

更可怕的是,加拿大黑雁还对航空交通构成了极大威胁。

2009年"萨利机长"迫降曼哈顿河的事件,就是由于遭遇加拿大黑雁群体撞击而导致两个引擎熄火。

狭路相逢,加拿大黑雁如此凶猛霸道,人们无可奈何。面对加拿大黑雁的无情蹂躏,加拿大政府也曾想尽办法。

允许专业猎人进行射杀、试图干扰加拿大黑雁的栖息活动,无一不是用老一套,可成效却几乎为零。

时间一年年过去,加拿大黑雁的数量却不降反增,这令加拿大人彻底绝望了。

他们对于目前所能采取的手段再也无能为力,只能被动地应对加拿大黑雁带来的诸多危害和麻烦。"吃掉它们"的做法自然是最直接的解决之道。

只可惜,加拿大人对于加拿大黑雁这一"野味"似乎并不太感冒。更何况就算能吃,450万只的数量对于中国人来说洒洒水,对于他们来说就着实有些吓人了。

"人雁大战"在加拿大仍将持续下去,直到双方能够达成新的生态平衡为止。这或许还需要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生态多样性 人类命脉所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食物、空气、水源等生命必需品,都离不开大自然的滋养。而我们也在不自觉中影响和改变着周围的环境。

可以说,人与自然是命运与共的"生命共同体"。

倘若我们破坏了自然生态,迟早会为此付出代价;反之,只有尊重万物生生不息的规律,珍惜生物多样性,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才有根本保障。

每一种野生动物的存在,实际上都是大自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复杂的生态环境中扮演着独特的角色,相互依存、环环相扣,维系着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与运转。

就拿白腹锦鸡来说,作为雉科鸟类的一员,它们主要以植物种子和昆虫为食,进而影响着植被的繁衍和昆虫的数量变化。

同时,它们也可能成为其他动物的食物来源,在食物链的循环中发挥作用。

如果白腹锦鸡这一环节被人为地切断,勢必会打乱整个生态的平衡,对当地其他生物种群的生存造成冲击,甚至引发生态系统的崩溃。

将白腹锦鸡列为重点保护对象,不只是为了保护它们本身的生存权利,更体现了对整个生命系统的呵护。

一旦这种系统性保护措施遭到破坏,珍稀物种灭绝只是个开端,最终所有生物都将面临相同的命运。

可以说,保护野生动物就是在保护人类自身。

动植物基因资源库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命脉所在,如果基因来源枯竭,人类将面临食物、药物等生存必需品的巨大缺失。

除此之外,一些大型野生动物还担负着调节气候、控制水土流失等重要功能。

如果它们遭到了残酷对待,生存环境恶化,整个人类都将承担由此带来的环境污染和恶劣天气的代价。

正因为野生动物对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性,我国政府才制定了严格的法律法规,限制人们对珍贵物种的捕猎行为,维护生物多样性。

比如将白腹锦鸡等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对违法捕猎者判处牢狱之灾,就是向全社会传递一个严肃的警示。

要牢牢树立起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理念,用亲近自然的方式与野生动物和谐共处,而不是将其视为不共戴天的对立面。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维护好脆弱的生态平衡,让生物基因资源永不枯竭。

自然界生生不息的精神同样指引着人类文明不断向前。我们理应将生物多样性视为地球母亲的瑰宝,用饱满的热忱去呵护和珍惜它。

一旦放任猎捕和破坏的风气肆虐,人类就等于是在自毁长城,终将为此付出无可挽回的代价。

我们现在需要做的,就是从根本上重塑对野生动植物的正确认知,以实际行动维护我们共同的生态家园。

参考资料

0 阅读:323

朝史暮今天下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