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下狠手,一大批网红医生要凉了

电商报 2024-09-10 10:04:03

靠“伪科普”大肆敛财,抖音看不下去了

那些爱乱科普、爱擦边搞软色情的网红医生们,好日子要到头了。

今日(9月9日)抖音平台终于亮剑,宣告了这类乱象的终结。

抖音黑板报正式发布了关于更新“虚假雷同内容导流获利”治理规范的公告,旨在进一步净化医疗领域的网络环境,促进医疗行业的健康发展。

公告明确指出,近期平台发现少数创作者以“名医神医”、“夸大疗效”、“两性知识”等为噱头,编造并发布虚假医患信息,企图吸引眼球并违规导流获利。

为此,抖音更新了医疗内容治理规范,严格禁止通过杜撰医患矛盾、夸大冲突等不实信息煽动公众情绪,以获取不当利益。

抖音方面强调,此举是依据《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抖音社区自律公约》及《抖音社区医疗公约》等相关法律法规与平台规则,对虚假医疗信息及违规导流行为进行全面打击和治理。

新规不仅涵盖了不当营销、不当演绎、不当蹭热、低俗内容等多个方面,还明确指出了违规导流的具体处罚措施。

具体处置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封禁账号、收回直播和营利权限、抹除账号不当获取粉丝等。情节严重者,平台将向公安机关报案。

为展示其治理决心,抖音官方还公布了8月份的治理数据:当月共对1711个违规账号采取了无限期封禁、短期禁言等严厉措施,并清理了3.7万条同质化视频。

抖音医疗关于更新‘虚假雷同内容导流获利’治理规范的公告

事实上,抖音在规范医疗短视频内容方面早有布局。

去年3月,平台便发布了《抖音医疗关于治理MCN机构内容乱象的公告》,针对编造未经证实医学信息、散布医疗有害信息、发布不实内容引发公众恐慌等问题进行了重点治理。

同年11月,抖音再次发布《抖音医疗账号日常运营规范》,进一步明确了医疗健康账号的运营规则,禁止违规导流、营销等行为,并强调医疗健康账号应自主运营,不支持MCN代运营及发布带货内容。

值得注意的是,除抖音外,多家短视频平台也在积极行动,共同打击医疗健康领域的违规行为。

微信视频于今年5月发布公告,逐步回收医疗类账号的私信和客服功能,以防范违规引流和线上问诊等行为。

图源:微信视频创作安全中心

小红书则通过取消私立医美机构专业认证、加大违规医疗笔记和导流账号的处置力度等措施,不断提升平台医疗内容的质量和可信度。

这一系列举措表明,各大内容平台正逐步构建起更加严格、规范的医疗健康内容生态体系,为公众提供更加专业、权威、安全的医疗信息服务。

伪科普泛滥,擦边营销侵蚀医疗净土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医疗科普的兴起,众多医生借助镜头成为知识的传播者,有效提升了公众对健康的科学认知。

然而,随着MCN机构的涌入,这一领域也悄然滋生了一系列博取流量的乱象,如编造剧情、直播带货、认证不符、隐蔽导流广告、跨专业科普乃至打擦边球涉及软色情内容,严重侵蚀了医疗科普的纯净土壤。

尤为引人关注的是今年5月的百万粉丝网红陶某造假被封事件。

陶某,一位自称整形机构医生的网络红人,通过多平台发布了一段精心编排的手术室视频,虚构了一场因不良生活习惯导致的脑血管爆裂急救场景,迅速吸引了大量关注。

然而,抖音平台的“无底线博流量”治理专项团队迅速介入,发现其视频内容高度疑似虚假摆拍,且陶某实际执业领域与视频内容严重不符。

经官方调查核实,该视频确系陶某自编自导,也未在视频中标注“演绎”二字,其行为严重违反了平台内容创作规则,最终导致其账号被无限期封禁。

图源:抖音安全中心

此外,短视频平台上还涌现出大量“网红医生”,他们中的一些人为了博取眼球,不惜跨领域科普,甚至涉足两性话题,发布大量涉及私密、敏感内容的视频。

这些医生中,不乏认证信息为妇产科、口腔科、儿科等专业的医师,却在视频中大谈特谈男科、两性知识,甚至穿着不当,以低俗内容吸引观众。

如自称为某地儿童医学中心口腔科的主治医师,其账号内容却鲜少涉及专业医疗知识,反而在男科、妇科领域大放厥词;

图源:抖音

而另一位自称为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泌尿外科的主治医师,更是因频繁发布涉及性暗示、调侃身材的低俗视频,被网友戏称为“黄医生”。

这些行为严重损害了医疗行业的专业性和严肃性。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在平台已查询不到上述两位“医生”的账号了。

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网红医生”将科普阵地转变为带货现场,利用医生身份推销保健品、化妆品等商品,严重违背了医疗行业的职业道德和操守。

他们频繁开启直播,夸大产品效果,诱导消费者购买,不仅损害了患者的利益,也玷污了医生的职业形象。

当伪科普和擦边球成为常态,患者对真正医生的信任也逐渐瓦解,真正的医疗知识也难以被公众所接受和认可。

那些靠流量和谎言堆砌起来的高塔,终将在真相面前轰然倒塌。

而在这场信任危机中,不仅患者深受其害,那些真正为病患着想的医生们也将无辜躺枪,承受不必要的误解和指责。

因此,加强互联网医疗科普的监管力度,净化网络医疗环境,已成为当务之急。

网红医生的未来之路:重塑高质量医疗科普生态

网红医生的形象何时开始偏离正轨?

业内似乎都认为,这一转折点的关键在于MCN机构的涌入。

这些机构敏锐地捕捉到了医生群体的潜力,将其精心包装成“网红”,随后通过直播带货、话题炒作等手段,大肆攫取流量与利益。

这一过程中,一条从内容生产到流量变现的流水线悄然形成:医生负责出镜,运营团队则负责拍摄、剪辑、发布及广告投放,而客服部门则利用精心设计的“话术”引导粉丝转化为“实际患者”。

起初,许多医生或许怀揣着纯粹的科普初衷,但面对流量变现的巨大诱惑,部分医生逐渐放弃了职业操守,踏上了背离初心的道路。

同时,也不乏冒充医生身份的内容生产者,他们同样利用这一乱象浑水摸鱼,进一步加剧了医疗科普领域的混乱。

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真假难辨的医疗信息,提升公众的辨识能力显得尤为迫切。

这要求我们不仅要具备基本的健康知识,更要学会在信息海洋中筛选出真实可靠的内容。诚然,政策和平台的监管是不可或缺的,但公众自身的判断力同样至关重要。

只有当每个人都能对网络信息保持审慎态度,才能有效避免被误导,守护个人健康安全。

当然,仅靠公众的自身努力远远不够,政策和平台的监管同样不可或缺。我们需要多管齐下,构建高质量的医疗科普生态。

首先,强化跨部门合作,整合各方资源,优化监管机制,提高违规成本,以强有力的手段遏制误导性信息的传播。

其次,积极鼓励专业机构及个人投身于科普创作,通过丰富内容形式、提升内容质量,激发公众对科学知识的兴趣与追求。

同时,加强公众教育,提升公众的信息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使其能够自主辨别真伪信息,做出明智的决策。

未来,医生的角色将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诊疗服务,而是更多地承担起科普教育的重任。他们将以更加专业、严谨的态度,向公众传递科学、准确的医疗知识,帮助公众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提升健康素养。

因此,我们期待一个更加健康、有序的网络科普环境能够应运而生,为公众的健康福祉保驾护航。

作者 | 吴昕

0 阅读:761
评论列表

电商报

简介:电商行业信息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