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离修行成功只差这一步,老子《道德经》说修行人克服心性的关键

無有淺談谈华夏 2024-04-08 01:14:34

素说道德经 I 天篇 I 第9章(终)

老子说天道阴极生阳、自然动极生静、你究竟是需要利用物极必反的道理,还是要规避物极必反的风险呢?

今天是天篇的最后一章,可以说这章是对整个天篇智慧的深化和总结,更是一个修行人实修过程中必须要学会掌握的双刃剑,懂得自己需要哪一面,对于为人处世和精进修行都至关重要。我们开始今天的章节。

「希言自然!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天也,天尚弗能常,而况于人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首先我们来看老子说的「希言自然」,这句话要如何解释呢?很多人把这句理解为,只有少说话才是合乎自然规律的。但如果这样解释,就难免会落入一个非常虚无,且难以恒定的变量当中去。例如一个人向你说谢谢,你是应该不说话,还是说不客气,又或者是说没关系举手之劳?

禅默默无闻十余年,一朝破土便整日鸣叫,鸟儿日日欢呼雀跃,对于自然而言,究竟怎样算多说,怎样算少说呢?

实际上,希言自然,「听而弗闻,名曰希」,我们曾在《素说道德经》道篇第四章讲过,「希」字的本意是指像稀疏的网一样,因为道体或者说道法自然的声音非常稀疏,所以当我们想要去聆听道体的时候却听不到。所以老子在这里实际上是想要告诉世人,天道自然的声音非常稀疏,断断续续,时有时无,以至于让人无法捉摸,难以把握。

也正因如此,老子才会在随后说出「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这句听起来其实非常有诗意的话,其中的「朝」和「日」所代表的,就是朝朝暮暮,日日夜夜,也就是指的一天。所以我们都知道,风不会整日的飘摇,雨不会终日的落下,正如「希言自然」没有定数,天道自然的一切事物都在无常的变化着,断断续续、时有时无,让人无法捉摸,难以把握。「孰为此?天也」老子所形容的是谁呀?当然就是天道了!「天尚弗能常,而况于人乎?」天道自然的行为都不会长此以往,就连天道都懂得适可而止,又何况是人呢?

所以「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无论是一场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亦或是一场灾难般的骤雨,你褒奖赞誉给它美名也好,你赌咒谩骂给他恶名也罢,天道在不在乎呀?当然是无所谓了。总之把要做的事情做完了,无论你是褒是贬,它都会消失的无影无踪,当天晴之时,狂风骤雨仿若从未来过,这便是天之道的行事风格。

那么老子在说什么,又是想要告诫我们什么呢?这一章虽然看起来只是非常简单的几句话,但作为整个天篇的总结,这其中所蕴含的可是极其深刻的道理。「希言自然」,天道的声音非常稀疏,时有时无,以至于让人难以捕捉,但我们也要明白,老子说「希言」而不是「无言」,天道自然也只是难以捉摸,而不是完全无法捕捉。

那么我们从道法自然的角度来看,「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狂风骤雨也好,风和日丽也罢,天道之言是稀疏的、无常的,这普天之下的一切事物,似乎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但是反过来说呢?雨过总会天晴,日升终有日落,在这不断变化的变数之中,又存在着看似不变的真理。

如果我们从修行的角度来看这句话呢?「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无论是再悲伤的事,也极少有人能哭上一整天,即便是再开心的事,也很少有人能笑上一整天。但无论是有所得,或者是有所失,人总是会被情绪所控制,进而做出一些另自己后悔的举动。但那些情绪都终将会过去,被情绪所掌控而犯下的错误,则会余波未平的持续影响一个人。所以当人能意识到这一点后,也就应该更懂得去摆脱不良情绪对自己的掌控。对于修行而言,要懂得看开这些问题,自然而不刻意的去释怀。

古人很有趣,常把风比作是天在笑,把雨比作是天在哭。但是「天尚弗能常,而况于人乎?」,天都难以执着于一个情绪,都不会陷入到一个事情当中太久,何况人呢?要明白,任何事你如果做到极致,就终有物极而反的时候。那么这里就又有两层智慧,你到底希不希望物极必反呢?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忍辱负重十多年,通过隐忍以及重用贤士文种和范蠡,最终灭掉吴国,逼得吴王夫差自尽。勾践隐忍到了极致,也就迎来了反转的机会。我们在《素说道德经》道篇第十四章,也引用过越王勾践的例子,这就是「枉则全」,是韬光养晦、伪曲求全最终物极必反,得以施展抱负的成功案例。但是自古帝王没有不杀功臣的,诸如越王勾践在灭吴之后便想尽办法要杀掉功高盖主的文种和范蠡。文种因此丧命,而范蠡却逃之夭夭了。为什么啊?因为范蠡更懂得「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所以说为人处世乃至精进修行,都要懂得利用好天道的双刃剑,当你需要利用物极必反时,你要做越王勾践,当你需要规避物极必反时,你要做贤士范蠡。当你懂得老子在整个天篇所讲述的这些天道规则后,便能够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去反复运用这些规则所带来的效果。

例如我们在实修的过程中,明白动极生静、阴极生阳、物极必反的天道规则之后,更要懂得利用这些不变之变。诸如之前素朴有讲过,一些上夜班的同学,他本身晚上没有很好的休息,会受到夜间阴气的侵染,从而耗损阳气。那么夜晚终会结束,你就要懂得把握日出的时机,可以趁着阴阳交替的时候,随着日出去练习一下素朴教给大家「素门玄一伸筋法」,不仅能舒经活络,还可以强筋健骨。包括一些其他的正统道家动功,都不失为顺应阴阳转换物极必反,去调节身体的好方法。

修行人面临的最大问题,都是心性难以提升,这时候我们就更需去利用天道法则。诸如一些同学他打坐没有好的方法, 根本就静不下来,思绪纷纷杂念不断,有的过度意守导致头晕脑胀气机出偏,有的幻想画面光怪陆离最终难辨真假走火入魔。所以我们要求静,就一定要有正确的方法。

很多练过「素门吐纳法」的同学都知道,通过调节呼吸制心一处,练到极致的时候突然憋闷感消失,全身心的清凉感不求自来,各种陈年旧疾自愈,这其中身心的各种改变,就都是通过方法摒弃掉意念之后,身体自发的物极必反 。包括打坐静不下来的同学,也可以通过道家动功或者适度运动去消耗掉自己过剩的精力,通过动极生静的方法去让自己内心平静下来。

「功成、名遂、身退」是天之道,更是修行之道。如果说我们把修行的意义理解通透就是「功成」,那么将修行的方法、功法做到位便是「名遂」,此时我们还要做什么啊?很多功夫为什么别人练效果很好,你练就完全没用呢?这就考验一个人「身退」的程度了。因为只要做到了「功成、名遂」,你就不需要再胡思乱想左顾右盼的去做其他的无用功了,只需要「身退」,要摒弃掉一切所修之功法以外的人为杂念和干扰,身体自然就会交给你一份满意的答卷。

所以对于老子所言的智慧,一定要反复去思考,因为每一个观点都存在着正反阴阳的两面性,就像「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这段话,一方面告诉我们天道无常,另一方面我们要懂得去深入领会并利用这种无常。

这便是老子在天篇第一章所说的「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的道理。

老子在整个天篇,教我们如何学习效仿天道,告诉我们天道的规律所在,那么大家有去真的学习吗?有没有真的去观察天道自然呢?一个视频,有些人只看一遍,甚至加速看,有些人却反复观看几遍十几遍,反复参悟其中的道理。

有同学在我们共修群发照片和大家探讨,说她观察到有一只很大的蜘蛛,那蜘蛛的网上面补到一只和蜘蛛大小相当的甲壳虫,谁知道没过一会,那蜘蛛竟然帮助甲壳虫解困,并且把这个甲壳虫放走了。

蜘蛛为什么要放走到手的美食,甚至是几天的口粮,这是什么道理呢?如果是人呢?获得了一笔丰厚的回报,即便吃不下吃到吐,一些人也会选择硬吃的吧?那么通过一番探讨思考过后,就有同学回答说,这么大的虫子,如果蜘蛛硬吃,可能会把网弄破,最终这个虫子也会逃走,得不偿失,由此就引申出了一个量力而行、适可而止的结论。我们回过头来看,这是不是又和天篇第六章「天道,损有余,补不足」有点关联呢?蜘蛛明白网的强度不足,所以懂得损掉这丰盛有余的一餐。

老子的天篇到此就结束了。那么大家有所收获吗?老子曾在道篇结尾告诫大家「知止所以不殆」,所以,我们一定要记得,天道规则也好,道法自然也罢,把道理搞清楚便是「功成」,能够灵活运用更是「名遂」,但最终唯有忘记这些名相才能真正「身退」,这便是天之道。

0 阅读:109
评论列表
  • yme 2
    2024-04-08 17:47

    能达到修行标准就很难了。差亿万步。

  • 2024-04-09 08:38

    甲壳虫救过蜘蛛一命,所以放走了。

無有淺談谈华夏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