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天大揭秘:中国史上三位被封王的太监究竟有何能耐?

寒梦爱历史 2024-06-12 17:27:19

在中国历史上,宦官掌权并非罕见,尤其在秦、东汉、唐和明这四个朝代,宦官专权现象最为严重。例如秦朝的赵高,东汉的单超、唐衡、管霸、苏康、曹节、曹腾(曹操的祖父,曹丕即位后追封他为高皇帝,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宦官皇帝),唐朝的高力士、李辅国、俱文珍、王守澄、仇士良、田令孜、杨复恭、刘季述,以及明朝的刘瑾、汪直、王振、魏忠贤等。

唐僖宗时期的宦官田令孜被称为“皇帝之父”,而明熹宗时期的宦官魏忠贤也自称为“九千岁”,其嚣张程度非同一般。更离谱的是,中国历史上有三位宦官竟然被封为王(“异姓王”)。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他们是如何被封王的。

1. 宗爱

宗爱(401-452 年),南北朝时期北魏的宦官。他虽不如明朝的魏忠贤那般权倾朝野,但在北魏太武帝正平时期,也算是有权有势。宗爱的出身和籍贯不明,他因“罪”被阉割,后入宫成为底层宦官。因其勤劳机敏,得到太武帝拓跋焘的赏识,被封为中常侍,成为皇帝身边的亲信。

太平真君十一年(450 年),太武帝率军攻打南朝刘宋,宗爱随驾南下。北魏军队势如破竹,大获成功。正平元年(451 年),太武帝在长江北岸犒赏群臣,宗爱被封为秦郡公,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获封公爵的宦官。

后来,太武帝北征,命太子拓跋晃监国。但宗爱对太子多加干涉,并与太子部属给事仇尼道盛和侍郎任城产生矛盾。他担心太子即位后对自己不利,于是凭借拓跋焘的信任,诬陷太子及其手下意图谋反。拓跋焘信以为真,下令整顿太子府,诛杀太子近臣——侍郎任平城和给事仇尼道盛等。太子拓跋晃也因此忧愤成疾,英年早逝,年仅 24 岁。事后,拓跋焘得知太子是被冤枉的,追谥拓跋晃为“景穆太子”,并封拓跋晃之子拓跋濬为高阳王。

但宗爱见到此状,担心太武帝清算曾在他面前陷害太子的人,于是当机立断,于北魏正平二年(452 年)三月趁太武帝熟睡时将其弑杀。北魏这位少有的雄才大略的君主,就这样惨死在宦官手中,宗爱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谋害皇帝的宦官。

拓跋焘死后,朝廷打算立第三太子拓跋翰为帝,但宗爱与拓跋翰关系不佳,便假传皇后旨意,将拓跋翰诛杀;又借皇后之名,把拥立东平王的大臣尚书仆射兰延、侍中吴兴公和疋及侍中太原公薜提处死,然后拥立南安王拓跋余为帝。拓跋余清楚自己既非长子也非太子,能够称帝完全是宗爱的支持。

为表感激,拓跋余任命宗爱为大司马、大将军、太师、都督中外诸军事,领中秘书,封爵晋升为冯翊王。至此,宗爱成为集国家军政大权于一身的权臣,“位居元辅,录三省,兼总戎禁,坐召公卿,权恣日甚”。宗爱专权引起公卿担忧和不满,拓跋余想要夺回皇权,反遭宗爱杀害。数月间,宗爱连杀两位皇帝,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杀害过两位皇帝的宦官。

宗爱弑杀拓跋余后秘不发丧,振威将军、羽林中郎刘尼得知此事,随即与太子少傅游雅、殿中尚书源贺、尚书陆丽、尚书长孙渴侯五人密谋,由游雅、源贺、长孙渴侯率禁军守卫宫廷,陆丽和刘尼一起迎皇孙拓跋濬入宫即位。刘尼率禁军赶往东庙,逮捕宗爱及其党羽贾周等人。新皇帝文成帝拓跋濬为报宗爱陷父、弑祖、杀叔之仇,下令将宗爱及其党羽处以“皆具五刑,夷三族”的极刑,以泄愤恨。这位被称为“中国史上最疯狂的宦官”的宗爱,就此结束了他的一生。

2. 李辅国

李辅国(704-762 年),原名静忠,后被赐名护国,又改名为辅国,是唐肃宗时期的当权宦官。他自恃功高盖主,最终被唐代宗派人刺杀。

李辅国年少时是宦官高力士的仆役,容貌丑陋,略通文墨。四十岁后,他开始掌管宫廷的马匹簿籍,后侍奉太子李亨。天宝十四年(755 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逃往蜀地,李辅国随太子李亨至马嵬驿(今陕西兴平西),劝太子杀杨国忠,又劝其麾兵北至朔方以谋复兴。太子至灵武(今宁夏灵武西南)后即位,即肃宗,尊在蜀地的玄宗为太上皇。李辅国因功被加封为元帅府行军司马,被视为肃宗的左膀右臂,赐名“护国”,后改名“辅国”,开始掌握军政大权。

李辅国随肃宗回到长安后,被封为国公,设立“察事厅子”以监视官员。京兆府、县地方官和法司审判案件,都由他决断。诏书也由他签署后施行,臣子们不敢有异议。宗室贵人尊称他为“五郎”,当时的宰相李揆对他行子弟之礼,称他为“五父”。太上皇玄宗回京后,李辅国怀疑太上皇身边有复辟的阴谋,上元元年(760 年)迫使太上皇迁居西内太极宫,玄宗的亲信高力士等人也被贬谪或罢官。

宝应元年(762 年),玄宗忧郁而死,肃宗也病危。张皇后欲谋杀太子李豫而立越王李系,派宦官数百人控制宫闱。李辅国得知后,让宦官程元振先带走太子,并发禁军入宫,捕杀张皇后和越王。肃宗受惊而死,太子李豫即位(即唐代宗)。

唐代宗即位后,因念及李辅国的拥立之功,封他为司空兼中书令,他成为唐朝第一位宦官宰相,开启了唐朝宦官专权的先河。此后,李辅国日益骄横,甚至自称“欺压皇上的老奴”,对代宗说:“陛下只需在内殿安坐,外事都由老奴来处理。”

实际上,他是想让代宗将军国大事都交给他处理。代宗听闻此僭越之语后很不高兴,决定除掉李辅国。于是,代宗表面上优待李辅国,尊他为“尚父”,却暗中与宦官程元振勾结,让药子昂取代元帅府行军司马之职,掌握禁军,剥夺他的兵权。之后,罢去李辅国的官职,封他为博陆王。不久,代宗又派人在深夜将他刺杀,并将他的头颅扔进粪池。最后,用木头刻了一个首级下葬,追赠他为太傅,谥号“丑”。

3. 童贯

童贯(1054-1126 年),字道夫或道辅,开封人,20 岁净身入宫,是北宋徽宗时期“六贼”之一。《宋史》记载,童贯身材魁梧,相貌伟岸,下巴有十几根胡须,皮骨坚硬如铁,不像一般太监。神宗时期,童贯入宫后,拜在同乡、前辈宦官李宪门下当徒弟,跟随李宪出入前线,积累了军事经验,但一直没有崭露头角的机会。哲宗之后,徽宗即位,年近 50 的童贯因办事能力和宰相蔡京的举荐,得到徽宗赵佶的重用。

徽宗曾派童贯监军西击夏国,联兵十万攻取青唐。军队到达湟川时,因宫中失火,徽宗下旨让童贯撤军。童贯见战机成熟,果断决定不奉诏,继续西进,最终大获全胜,连克四州。童贯此举深得徽宗赏识,破例被任命为景福殿使、襄州观察使。不久,他又因功升任武康军节度使,后因收复积石军、洮州,再加检校司空。政和元年(1111 年),童贯晋升为校检太尉,领枢密院,开创了宦官主持枢密院的先河。此后,童贯位列三公,手握重兵,长期征战西北边陲,与外族夏、辽、金周旋十多年。宣和二年(1120 年),徽宗派童贯以宣抚制置使的身份率兵 15 万,镇压方腊农民起义军,历经 450 余日,斩杀起义军 7 万多人。童贯因功获封太师。至此,童贯位极人臣,声名显赫。当时,人们称蔡京为“公相”,称童贯为“媪相”。

宣和七年(1125 年),童贯因收复全燕之境,被封为广阳郡王,统率大军镇守边疆,驻扎大原。此时,金国已灭辽国,大举兴兵南侵。童贯见局势不利,从大原逃回汴梁,且不顾钦宗让他留守汴京的命令,跟随徽宗南巡。于是大学士陈东等上书弹劾蔡京、童贯等六人是六贼。

童贯的主要罪名是“结怨辽金,挑起边衅”。实际上,辽金之怨并非童贯所结,边衅也不是他挑起的。童贯掌权 20 年,在与夏、辽、金的战斗中,有胜有负,还算尽心尽力,没有叛国投敌。北宋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徽宗无所作为导致朝廷腐败,经济崩溃。童贯成为众矢之的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宦官的出身,朝廷官员大多看不起他,再加上他骄横跋扈,与上下级都结下了怨仇。徽宗退位,钦宗登基后,童贯失去依靠,靖康元年(1126 年),他接连被贬。7 月,童贯被贬至吉阳军(今海南崖县),后又被诏令列举十大罪状,命监察御史张澄追捕并将其斩杀。

九月初七,张澄带回的童贯首级高悬于汴京城头,引来观者如云,京城一片哗然。这位中国历史上掌权最久、军权最大、爵位最高的宦官,至此走完一生。一年后,中国历史上的一场巨型悲剧——“靖康之难”爆发。

宦官是古代服务于皇帝、君主及其家族的官员。他们本是负责宫廷琐事的奴仆,无权参与国家政务,但由于与皇室朝夕相处,可能博得信任或乘机掌权,在一些朝代中出现了宦官把持朝政的情况。

0 阅读:0

寒梦爱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