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年陈永贵逝世,中南海同事无一人送别,华国锋成唯一送别领导人

观今品古 2024-08-23 15:46:54

因头条改版,增加了广告解锁功能,当广告打开后,静等5秒钟,您再伸出发财小手,点击右上角的叉号关闭,就可以继续阅读我的文章了!

前言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有一位农民的名字,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他就是被人们称为“布衣宰相”的陈永贵。

旧时代的中国,农民一直处于剥削、压迫的地位,但他硬是从田间地头走到了国家政治舞台的中央,一跃成为国务院副总理。

1986年,陈永贵因病逝世,可他的追悼会上,冷冷清清,曾经的中南海同事,无一人前来送别,华国锋是唯一一个前来送别的领导人。

那么,陈永贵是如何从一个庄稼汉进入到高层视野的呢?他的追悼会上为何如此冷清,仅仅只有华国锋到场呢?

陈永贵名字进入毛主席脑际

1963年,对于大寨来说,是多灾多难的一年,先后经历了特大洪水、风灾、雹灾、霜冻、涝灾......

田野间,昔日郁郁葱葱的庄稼如今只剩下残枝败叶,满目疮痍;村道上,泥浆与碎石交织,步履维艰。陈永贵挺身而出,带着大寨人重建家园。

靠着打满补丁的衣服;靠着长满老茧的双手;靠着大寨人自力更生的精神,没向命运低头,没要国家一分钱的救济,硬是扛了过来。

那一年,尽管自然灾害频发,但大寨的粮食总产量达到了56万斤,还向国家缴了24万斤的商品粮。

山西全省顿时掀起了一股学习大寨的热潮,也引起了上级领导的关注,在劳模大会上,他向众人分享经验。

陈永贵,这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平凡庄稼汉,以其质朴无华却充满激情的语言,讲述着大寨人的故事。

每一个字都饱含深情,每一句话都掷地有声,人们被他的话语所带动,他在劳模大会上的讲话,也被争相传颂。

在偶然间听闻了陈永贵的事迹后,更是被其深深吸引,认定他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随后,他急匆匆地找到了山西省委书记陶鲁笳:“陶书记,陶书记,我今天发现了一个人才!”

“是谁?”

“陈永贵!就是那个大寨的陈永贵!他的演讲中,没有一处是提到毛泽东的,却又处处在说着毛泽东思想,人才啊!陈永贵了不起!”

11月,时任中南局书记李一清赴北京参加会议,期间李雪峰对他说:

“你的家乡大寨,出了个遭灾不要钱的典型啊!”

李一清不明白,他决定回家看看,这年年底,李一清回到大寨了解情况,亲眼见证了陈永贵和他的乡亲们所创造的奇迹,李一清也忍不住感叹:

“陈永贵的虽是个农民,可我却从他身上看到了农民之外的东西,他的身上有一种强大的魅力。”

1964年3月,毛主席到南方视察,途经邯郸车站时,听取了山西、河北省委书记的汇报。

山西省委书记陶鲁笳在汇报完大寨的工作情况时,一个名字吸引了毛主席的注意:“陈永贵,是哪几个字?”

陶鲁笳闻言,在纸上写了下来,将他的情况对主席一一做了汇报。在汇报到大寨的劳动管理时,主席说道:

“评工记分有差别,不悬殊,不繁琐,也不耽误时间,这是个好办法。”

对陈永贵提出的“参加生产,领导生产”的口号时,主席赞许地点了点头:

“这个口号很好嘛!就像打仗一样,纸上谈兵可不行,不参加打仗,如何指挥战斗呢?”

在陶鲁笳汇报完毕后,主席还特意要了陈永贵的事迹材料,边看边点头,连连称赞:“好好好,山沟里出了好文章啊!”

随后,周总理也派遣农业部长廖鲁言深入大寨,进行实地考察。一个月的时间,廖鲁言与大寨人民同甘共苦,深刻感受到了大寨精神的真谛。

他总结道:要学习大寨的革命思想、自力更生的奋斗精神、干部的以身作则以及那股子革命干劲和态度。

1964年,在一次会议上,毛主席强调:“农业要靠大寨精神。”而后在另一场会议上,毛主席指出:“要多出几个大寨,多出几个陈永贵。”

毛主席生日宴请陈永贵

1964年,对于大寨,对于陈永贵来说,是一个“好运年”,周恩来总理在一次大会上,将大寨拿出来,作为一个逆境中崛起的典范加以颂扬:

大寨大队,一个被世人视为贫瘠的崇山峻岭,土地贫瘠,水源稀缺,耕地少而分散,生产条件恶劣。

正是这片看似无望的土地,却在过去的十几个春秋里,硬是在这片荒芜之地上开辟出了新天地。

从最初的微薄收成到后来的连年丰收,粮食产量如同芝麻开花——节节高,每年都在递增,保持着稳定的粮食产量。

即便是在1963年的天灾之下,大寨人众志成城,共克时艰,让世人见证了什么是真正的坚韧不拔。

大寨大队之所以发展的如此迅速,如此之快,依靠的是集体力量,他们正确地处理了集体和国家之间的关系。

从1952年到1963年,大寨大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这十二年里,大幅度提高了粮食产量,也改善了社员们的生活。

周总理感慨万千,呼吁全国人民都应该学习大寨人身上的这种精神和不服输、顽强拼搏的劲头。

会议结束后,当陈永贵正欲步出会场,从身后突然传来——“永贵同志!”他转身回望,原来是周总理。

周总理是来通知他去主席那里做客,两人一前一后地往主席住的地方去:“毛主席平时,很少请人吃饭,今天就连孩子们都没来。”

这天是毛主席71岁的生日,他用自己的稿费置办了三桌席,周恩来、邓小平等坐一桌。

毛主席和劳动模范们坐一桌,席间更是高度赞扬了陈永贵和大寨的成就:“五十而知天命,你搞出了个大寨,很好嘛!”

随后,又对在座的每一位劳模寄予了厚望:“你们有了战绩,做出成绩,可不要翘尾巴,仍需谦逊前行,要‘夹着’尾巴做人。”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多数地区农村夺权风蔓延,许多基层干部因此遭受不白之冤,生产也受到了严重影响。

这天,陈永贵去到昔阳王寨公社调查工作时,大队干部王万昌的母亲焦急地来到了陈永贵面前,抱着他的腿说:

“你能不能找一找毛主席,救一救村干部?”

“老大娘,你先起来,我想想办法。”

回去后,陈永贵整理了一份资料,写出了自己的切身体会,提出了五条意见,送到了毛主席面前。

没多久,主席就批准了他的五条意见,事后,就连陈永贵的老友张怀英都说:“老陈呐,你胆量不小,你敢跟毛主席说真话!”

“天大胆,咱让老人家知道民怨!”

1969年,陈永贵当选中央委员会委员,虽然职务得到了提高,但刻在他骨子里的劳动人民的本色没有变。

还是像之前一样,头上裹着白毛巾,身着旧布衫,跟大家一起蹲在地上吃饭,在炕头上与大家谈心,同大家一起学习毛主席著作......

百姓们都说:“永贵当官不像官,还是咱庄稼人的老样子。”他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人民公仆”的深刻内涵。

1975年,陈永贵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搬到了钓鱼台国宾馆居住,没两天,他就给主席“奏”了个本。

原来陈永贵与群众待惯了,突然让他搬到这,他有些不知道该做什么,而且这边常常有外宾,担心自己在这不太好。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住在这不太方便,下边的同志如果有事,不能及时找到他,问题不能及时解决,思来想去,决定给主席写一封信,搬出钓鱼台,。

主席的回复既简短又风趣:“钓鱼台无鱼可钓,批准。”

华国锋泪洒追悼会

华国锋与陈永贵同为山西老乡,因农业结缘,更因共同的理想与追求而紧密相连,由于工作的频繁接触,很快两人便成为了好朋友。

每逢闲暇之余,两人常常相聚聊天,讨论乡村治理经验,两人之间的友谊也越发深厚。

主席去世后,陈永贵成为了华国锋的得力助手,坚定地站在他的身边,那时,全国上下掀起了一场“学大寨”的潮流。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活水平是提高,传统模式已经逐渐不适用社会社会的发展。

在这一问题上,华国锋和陈永贵两人持不同意见,华国锋认为应改变模式,顺应社会发展;陈永贵则坚持传统模式。

最终,历史证明了华国锋的观点更为符合时代的发展需要,而陈永贵也在这一过程中深刻反思,认识到了自己的局限与不足。

陈永贵卸任后,没多久,华国锋也辞去了职务,离开了政坛,从这之后,陈永贵一直过得很低调,生活简单而朴素。

1985年,陈永贵被查出患有肺癌,邓小平安排了最好的医生为他治疗,还派身边的工作人员前往看望、慰问。

陈永贵知道,自己也没多少活头了,这天他特意叫来了家人,嘱咐他的身后事:“一切从简。”

陈永贵本就是农民出身,一辈子节约惯了,他不希望自己死后还浪费资源,因此在他去世后,并没有特意通知别人。

这天,一辆黑色小轿车停到了告别室的门外,华国锋缓缓从车上下来,他穿着低调,一旁的百姓还是认出他来。

华国锋沉默地走进了告别室,泪水在眼眶中打转,最终化作无声的叹息,对着陈永贵的遗体,深深地鞠了三鞠躬。

他静静地站在那里,望着陈永贵的遗体,似是有千言万语要诉说,可现在却得不到一句回应,华国锋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他围着陈永贵的遗体走了一圈,步伐沉重而坚定,仿佛在与老友做最后的告别。

随后,他同家属一一握了手,表达了慰问与哀悼,没有过多的言语,便默默地转身,留下了一个孤独的背影,坐上车离开了。

结语

陈永贵,一位深深植根于黄土高原的农民领袖,他的一生是平凡而又不凡的写照。

他在贫瘠的土地上书写了属于自己的传奇,始终将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带领大寨人民克服重重困难,实现了粮食产量的大幅增长。

陈永贵身上散发着质朴而坚韧的光芒,他的一生,是对“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生动诠释,也是对中国农民勤劳智慧、不屈不挠精神的最好证明。

参考资料

毛泽东与陈永贵. 党史文汇

孙女解密陈永贵升迁内情:如何进入高层视野. 中国共产党新闻

陈永贵去世后 华国锋亲自到八宝山送别. 中国新闻网

0 阅读:0

观今品古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