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春秋吴国3万人差点灭楚而秦国要60万?前575年6月6日鄢陵之战

萨沙讲史堂 2024-06-06 00:15:31

萨沙历史上的今天。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为什么春秋末期吴国用3万人几乎灭楚,而战国末期秦要60万人才灭楚?前575年6月6日(鲁成公十六年六月甲午晦):晋楚鄢陵之战,晋军和楚军在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发生战争,楚国战败。

鄢陵之战,是晋楚争霸战争的主力会战,双方不过各出动几万人而已。

这不稀奇,春秋时代的战争通常就是这种规模。

那么,为什么春秋末期吴国用3万人几乎灭楚,而战国末期秦要60万人才灭楚?

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话题,涉及到春秋战国的各个方面。

萨沙不铺开,简单说一说。

春秋末期,公元前506年的柏举之战是一次局部战争。

吴国派遣3万大军猛攻楚国,一度攻陷楚国国都。

只是吴国很清楚,它没有实力吃掉楚国,只能见好就收。

说起来,柏举之战吴国的胜利有一定的偶然性。

此时的楚国连连对外发动战争,国力疲惫,人民怨声载道。

尤其重要的是,楚国不顾侧翼有大敌吴国,派遣主力北上攻打蔡国、唐国。

古代的军事技术落后,军队行军完全依靠徒步行军。对于数千人规模的部队来说,即便是常年训练征战的古罗马军团,每天前进25公里就是极限了。

而中国面积辽阔,国君一旦擅自派遣主力赶赴战场,当侧翼遭到袭击时往往无兵可用。

商纣王为什么会很快被击败?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商军主力被派遣到江苏北部徐州地区作战。

根据当年的行军速度,就算徐州的商军迅速接到命令后返回,也无法及时赶到河南北部的朝歌(今天鹤壁市)。

道理一样,吴国主力趁着楚国兵力空袭时发动奇袭。

此时是春秋时代,楚国境内同样地广人稀,军民竟然毫无察觉。

等到发现吴军时,敌军已经靠近楚国国都。

楚军在慌乱中紧急拼凑了几万人迎战,自然不会有什么好结果。楚军主帅昏庸加上军队是临时编组,五战五败,全线崩溃。

即便如此,如果楚王死守都城,等待主力部队返回增援,吴军未必能够攻陷首都,也无法持久在楚国境内作战。可惜楚王胆小,主动弃城而逃,国都才被吴国占领。

占领了楚国国都,不代表楚军没有了战斗力,他们仍然是可以作战的。

楚国依靠在外的主力军队,又同秦国结成联军,就一举收复了都城。吴国后方又被越国攻击,只能仓皇撤退,放弃了占领楚国的领土。

说来说去,这只是一场局部战争,楚军暂时战败而已。

至于战国后期灭楚,则是一场战略决战,目的是彻底消灭楚国。

秦国出动60万大军,步步为营,目的就是将楚军主力彻底消灭,占领楚国全境,消灭所有敢于抵抗的力量。

楚国面积辽阔,秦军出动60万大军也不算多,楚军也能出动四五十万军队。

这两次战争的形式,是完全不同的。

春秋时期的战争,是类似于日本战国时期大名的战争。各国君主为了个人利益抢地盘,老百姓不关心,甚至熟视无睹。

那个时代还比较原始,老百姓没有什么国家概念,绝大多数人终生在乡下种地,没有离开过自己的村子。

春秋时期的中国人口不多,领土面积不大,乐观估计总人口只有不到1000万,即便中原腹地也有大片的荒地甚至森林。

相对偏远的楚国和吴国更是如此,才会出现吴军都深入楚国腹地,楚国茫然无知的情况。

此时生产力非常低下:当时的冶铁技术不成熟,农具大多为木质或石质,效率很低;同时缺少大规模的灌溉工程,零星的灌溉很难应对旱灾和涝灾,最终收成如何完全看天气决定,粮食亩产很低。折算现在的单位,春秋时期亩产约100公斤每市亩。5口之家按照有2个壮劳力计算,最多只能种三四十亩土地。除了上交给君王的粮食以外,平均每人每天只有1.5公斤口粮,脱粒以后不过2斤,只能勉强糊口,根本没有存粮。

这还是风调雨顺的理想年景,农民才能勉强混饱肚子。

一旦遇到灾荒,乡下出现饿死人甚至人吃人的情况就很普遍。

生产力如此低下,人口也不多,春秋各国君主根本不能驱赶大量农民作战。

农民常年艰苦跟踪的粮食收获,才能勉强维持国家的运转。你强迫农民都去打仗,就算每次都打赢了,国家也会因未来的粮食匮乏,而陷入困境甚至灭亡。

当年越国坑吴国的手段之一,就赠送了大量劣质无法发芽的种子。等到吴国农民发现种子有问题,已经无法补救,导致来年出现严重饥荒,被越军趁机大举进攻。

所以,春秋时代各国的土地制度,还是井田制。

什么叫做井田制?

全国土地原则是周天子的私人土地,只是交给农民们耕种。

农民们只对土地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一大块土地会分为六部分,四周的五块土地的粮食产量归农民所有。中间大块土地产的粮食,则需要上交给周天子或者各地诸侯。

换句话说,农民要将自己至少六分之一的收入,用来交税。

井田制的土地是周天子所有,农民无法私下出售。

这些土地可以由子孙继承。

如果农民子孙后代太多导致土地不够用,还要继续向周天子申请,批给新的土地。

那个时代全国人口只有几百万,到处都是土地,农民要多少地就有多少,这不是问题。

春秋末期和战国时期,土地情况就有所改变。

此时生产力出现了飞速发展,铁制农具大量使用,育种和肥料技术提高,灌溉系统有很大发展,连郑国渠、都江堰等国家级大型水利工程都出现了。

由此,农民可以耕种更多的土地,亩产大为提高。

为此,商鞅废除了井田制度的小规模土地承包制度,直接允许土地买卖。为啥?井田制会限制农民耕种土地的面积,也会影响种地积极性。随着技术发展,各国人口猛增。虽然全国土地还有很多,农民人均有不少土地,但优质土地开始缺乏。

废除井田制度且允许土地买卖,就让善于耕种的一部分农民,可以得到更多更好的优质土地,大大提高粮食产量。

此时,战国七雄的粮食产量,普遍提高明显。

到战国末期,粮食亩产约为200公斤每市亩,郑国渠等获得良好灌溉的区域的亩产达到了400公斤每市亩。粮食亩产是以前的好几倍,农民可以吃饱肚子,也有存粮了,就敢于大量生育。

战国人口迅速增加到3000多万,人口出生率也很高。

同时代,富裕繁荣的波斯帝国人口只有1000多万,强盛的印度孔雀王朝人口2000万,同中国相比都有一定差距。

由此,春秋时代那种一次死伤近万人的大型战争,在战国时期已经没什么了不起!

以战国七雄为例,即便一次性伤亡数万人,由于全国人口较多也是可以弥补,更重要的新生儿更多,人口甚至不降反而增高。

此时,战争就改变了形式,出现了灭国之战。

春秋时代的战争,很奇怪的大量使用战车,也用战车来衡量国家实力的强弱,比如千乘之国、万乘之国。

在我们看来,战车有一定攻击力和速度,却只能在平坦地形作战,根本就不适合中国南部和西部复杂的地形。

之所以那个时代用战车交锋,主要是战争的规模和强度都有限。

春秋五霸争夺的主要是中国腹地的大平原地区,其中有4霸都在黄河流域。在长江流域的楚国,被认为是南方蛮夷国家了。

这种规模的作战,战车就足够了,根本就不需要在复杂地形乱跑。

然而,战国时期就完全不同。各国想要彻底打垮敌人,就必须最大程度杀光敌国的男性平民,让该国彻底失去作战能力。这种战争往往伴随着屠城和屠杀,出现赤地千里的局面。

而别国平民不愿意坐以待毙,只能纷纷加入军队全民皆兵作战,失败者就会亡国灭种。

这种战争涉及国家民族的存亡,同老百姓切身利益有关系,往往旷日持久,遍及全国。比如长平之战,就整整持续了半年时间。

无论胜负一方,在这种灭国战争中都会伤及元气。

在灭六国的战争中,秦国遭到了极大的损失,其他各国损失更大。

秦始皇大约十年灭掉六国,各种原因死亡的军民总数,估计在一千万人左右,相当于当年人口的三分之一。

很多朋友不理解,为什么古代农民的地位较高?

当年没有国外粮食交易,农民不种地大家都没粮食,国家哪里还能存在!

声明:

本文参考

图片来自网络的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

0 阅读:117
评论列表